64.清东陵:龙凤呈祥马兰峪(1)(1 / 1)

迷踪帝陵 未知 757 字 2022-02-12

( 清孝陵风水探秘

在燕山南麓的马兰峪,蜿蜒起伏的群山向两侧延伸,西边是挺秀雄奇的黄花山,南面有烟炖山、天台山两山对峙,巍峨险峻。ww***清东陵就镶嵌在这座风水宝地的丘陵之上。桥、峪、陵三合一,构成了清东陵的外景。站在马兰峪,眺望这一片庄严肃穆的庭院楼阁,美丽景­色­尽收眼底。清东陵共有五座陵,即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威丰)、慧陵(同治)。后陵四座,妃园寝五座、公主陵一座。

清东陵的地理位置上佳,层峦叠翠的昌端山主峰高高耸起,中间便形成了天然的关隘兴隆口。四周的山水在多雨时节汇集于此,鲤鱼常常从水深流急的水面跃出,因而这里又得名龙门口,喻鱼跃龙门之意。群山环抱的中间有一片近15平方公里的沃野,确实是一块山清水秀、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那么,他们又是何以选中此处做帝陵的呢?

据说,燕山凤台岭上曾遍布长城,明朝时驻蓟州的镇远将军戚继光曾在这里戍边。第二年,崇祯皇帝为这里的山川所动。原本是巡视,后来变成了为自己卜选陵墓,在他看来,位于昌平的祖陵已无“佳­茓­”,凤台岭倒是块避风避水的宝地,便满心欢喜,决意将自己的陵寝筑于此地。然而,所谓的“天子寿宫”在此破土动工之前,闯王的农民起义军就攻占了北京。这块“万年吉地”,就被后来的清王朝开国之主相中占用了。

据说,顺治帝登基时才15岁,朝中大事都由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和额娘孝庄文皇太后管理。为了挑选上佳的陵址,朝延派出许多风水师出外去卜选,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陵地。说来也巧,有一天,顺治帝由众多的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到马兰峪狩猎。在他们纵马扬鞭,跃入凤台岭之巅的时候,顺治皇帝登临送目,向南望去,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来,重峦如涌,万绿无际。芒­射­阔野,霞光縹缈;风吹海树,翠英森叠;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皇帝当时就为眼前的美景所折服,出了由衷的赞叹。随即翻身下马,于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着苍天祷告,随后又选中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顺治帝缓缓取下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轻柔地扔下山坡。又是一番祷告后,他庄重地群臣说:“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须臾又说:“雠落处定为­茓­。”敛声屏气好久的群臣齐称遵旨,顺着那板指滚落的方向寻觅,终于在草丛中找到了,赶忙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做记,不敢有分毫疏忽。作为清世祖孝陵的马兰峪凤台岭,就这样被确定下来。这块被清廷视为“万年龙虎抱,每夜鬼来朝”的风水宝地,在顺治皇帝的孝陵葬入昌瑞山下后,开始了清东陵的历史。

作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君临全国的第一个皇帝——顺治,他的坟墓,自然也会雄壮威严,孝陵地宫中葬有顺治帝、佟佳氏和董鄂氏。其坐落在主峰脚下,以孝陵为中心,诸陵各依顺序,依山势东西排开。登高俯视,可以看到神道和桥梁纵横交错,苍松翠柏间若隐若现在蓝天白云间,伴随着它们的是一座座金黄披顶的山陵。

众所周知,古代各帝王选陵时,非常重视风水。所谓“风水”,即相宅、相墓之法。此说法认为“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让。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如此说来,“孝陵的风水”究竟如何呢?

其实,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科学条件来说,这里确是“避风避水”之地。孝陵北依昌瑞山主峰,有天然的屏障,可避风;墓­茓­又位于整个陵的最高处,所以可以避水。在修建时,又人为地强化了“风水”。也就是全墓修了整齐的排水线,各种建筑物的地下,都密集地打下柏木桩加固,从里到外的三层院落逐级选落,在便于排水的同时还很美观。其中,最为别致的当属明楼及宝城的排水设施,颇具匠心,其两侧顺着马道,安置着许多长长的探出宝城的青白石水流子,叫做“水簸箕”。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