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军队问题(1 / 2)

铸秦 未知 5441 字 2022-07-29

秦兵非常的愤怒。

不过这种愤怒中又夹杂了一些无奈。

原因很简单,当阳山被匈奴攻击的情报传到上郡的时候,秦兵立即命九原郡现在的驻军将军杨翁子尽发九原郡十万大军前往救援。

可是,他却接到杨翁子的报告,报告称,目前九原郡可调之兵只有一万。若是要尽发十万大军,需要最少十日,可阳山县城能不能支撑十天就不知道了。

所以,杨翁子建议,由他亲自率一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前往阳山县增援,后续的大军待组织齐了再跟进。

这简直是扯淡!

九原郡明明有十万大军,怎么会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只有一万了?那九万难道就人间蒸发了?这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秦后本能的认为,是有人怯敌,故意避战。

所以二话未说,带着蒙恬的侍卫骑快马赶到九原郡。

到九原郡之后,秦兵才发现,并不是有人怯战,杨翁子所说也真的是事实。九原郡可以直接调动的军队,也就只有一万人。

军队总数并没有减少,可能调动的军队却真真实实的减少了,而这种可调动军队的减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兵平分土地。

这与秦兵平分土地有何关系?

要说明白这事,就要从秦国的兵制上说起了。

秦国兵制始具规模是在秦穆公时代,《吴子。图国》:“秦穆置陷阵三万,以服邻国。”陷阵是对三军士兵的称呼,“陷阵三万”说明秦军每军一万人。秦地险阻,可能同楚国车少而兵多。

公元前627年的秦晋崤山之战,秦有兵车三百乘,每乘兵车士卒一百人。

《韩非子。十过》:“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这里的公是指秦穆公,说他为送重耳归国为君动用了五万兵力,显然是夸大之词。但“革车五百乘”与“步卒五万”相对应,正好反映当时战车配备士兵是一百人。

从秦穆公开始,秦军日益强大,但规模仍不敌齐,晋等强国。到战国时,秦军规模又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而商鞅变法是发生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秦孝公在位,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惠文王即位,车裂商鞅,商鞅留下的许多制度却得到保存和发展。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秦惠文王,称秦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奋击”是指步卒。这个数字虽然是游说纵横之士的夸大之词,但仍可反映出商鞅变法后秦军规模的巨变。

商鞅变法有哪些措施带来了秦兵制的变化呢?概括的说,就是实行新的田制,县制,爵级和征兵制度。

秦实行辕田制,自上而下用行政力量来废除井田,打破原来领主贵族圈占和划分田地的界限,对土地重新分配。

同时秦国在春秋初期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到战国初期,便不断在东边疆设县。县的结构组织: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五里为一邮,两邮为一亭,五亭为一乡,两乡为一县。每县一万家。这样的组织结构遍布全国,原来领主贵族各据封邑的局面打破了,国与野的界限不存在了。

辕田制和县制固然不属于军事制度,但对当时兵制的变革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来由大小领主贵族割据的封邑,现在成为由国君直接委派的可以随时撤换的官吏管理的行政区,摊派兵役和征调军赋都极为便利;

原来领主贵族分割的土地,现在以小的家庭为单位重新分配,国家户口数锐增,为普遍征兵制创造了条件。

在重新分配土地的过程中,一方面招揽邻国人民到秦国,给其田地,免其兵役,让他们全力耕织,使能够服兵役的秦民悉可应征;一方面对建立军功者,按功劳大小分给田宅,鼓励军士勇敢作战。

商鞅制定的新爵级,是与兵制密切相关的重要等级制度。“爵有十八级:一曰公士,二曰上造,三曰簪,四曰不更,五曰大夫,六曰官大夫,七曰公大夫,八曰公乘,九曰五大夫,十曰左庶长,十一曰右庶长,十二曰左更,十三曰中更,十四曰右更,十五曰少上造,十六曰大上造,十七曰驷车庶长,十八曰大庶长。”以后又增设关内侯和列侯,共二十级爵级。

杨宽《战国史》认为,第一级公士至第四级不更,是相当于士一类的;第五级大夫至第九级五大夫,是相当于大夫的;第十级左庶长至第十八级大庶长,是相当于卿的;关内侯和列侯(或作彻侯)是相当于诸侯的。

得到爵位,不是靠门第权势,而是靠军功。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以赏爵一级,给俸禄为五十石的官做,斩首两个以上以此类推。虽然是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不得封爵;

虽有功进爵,但有罪又可以夺爵,不能像以前那样终生享有,世代相袭。

普遍赏爵当然是不可能的,战国战争规模巨大,一次战斗斩首总在数万以上,哪来那么多爵禄赏赐?但是赏爵总是有的,其刺激作用也不可低估。

随着秦国全国普遍设县而来的就是全国『­性­』的县征兵制,以后陆续设郡,又发展为全国『­性­』的郡县征兵制。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与原来“国人”当兵的制度大不相同,兵源空前的扩大了。

郡县征兵制的实质是,凡国民都必须承担当兵的义务,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普遍义务兵役制度。

秦律规定,男子到17岁,均须亲自到乡政权机构登记注册,称为傅籍。登记内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是否残疾以及有无疾病等。

居民所在乡的里典、伍老要据此核查,发现有登记不实或逃避傅籍者,里典、伍老要如实向主管此项工作的乡啬夫汇报,否则里典、伍老都要受罚或受刑。傅籍之后,男子即开始服兵役及徭役。

依秦律,17岁以上男子,凡身体健康者,都必须作正卒两年,其中一年在本郡服兵役,接受军事训练,同时执行本郡的防卫和治安任务,然后再按征调次序到京师咸阳或边疆服兵役一年。

在京师服役,称卫士,去边疆戍守称戍卒。除此之外,每个适龄男子,每年还需在本郡县服役1个月,由于是到期即更换,故称更卒,主要担负修筑城垣、道路、宫宛,以及军需物资的运输等。

服满两年正卒的男子,除继续服每年1月的更卒外,还要随时应征入伍,一遇战事,要依征调令,与现役正卒共同出征作战,服役时间视战争的长短,一般不在中途更换。

秦代的止役年龄,视有无爵位而定。秦时延续了商鞅变法以来实行的按军功授爵制度,共20等。有爵位者,年五十六免(役),无爵为士伍,年六十乃免老。

另外,爵位在不更(第四等爵位)以上,可以免役。到止役年龄时,也须本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免役。凡未经批准即自我免役或虚报年龄者,不仅当事人要以诈伪罪论处,而且里典、伍老也要受罚,同伍人家,若知情不报,将处以连坐,不仅罚款,还要被罚戍边。

秦统一后的兵制,又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军事体系,二是无限度的征用民力。

“始皇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置守,尉。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而郡国兵器,聚之咸阳,销为种鐻。”

秦王朝普遍设郡,每郡设置郡守和郡尉,郡守既管政事又掌兵权,郡尉直接领兵。郡兵平时维护地方治安,并随时接受中央调遣征戍或驻屯。

因为各地地理条件不同,郡兵又分为步兵(材官),车兵(轻车士),骑兵(骑士),水兵(楼船士)。

普遍设郡和郡兵,使全国各地都有了地方军团。所谓“长城军团”和“岭南军团”也是各地郡兵抽调组成的大军团。郡兵成为秦王朝唯一的武装力量,郡守,郡尉又直接由朝廷委派,全国的军事力量都由朝廷严密控制。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军事体系。

从商鞅开始明确规定根据杀敌的多少决定刑罚和赏赐,杀敌越多得到的爵级越高,怯于战斗的人就谪为刑徒和奴隶,使得秦民向统治者求得利益,除了战争别无他途可走。

从此秦民养成了崇尚武力弓虽暴,抛弃礼仪的习俗。这样做,纵然使国力迅速强盛,然而与楚国的战争也同时兴起。

可以说,就是因为秦国的这种严格的兵役制度,使得秦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聚集大量的士兵。也使得秦国成为当时最好战的一个国家。

可是,这往往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士兵的成分非常的复杂真正的可用于作战的正规­精­锐却非常的少。

就像九原郡驻军十万,可是真正的­精­锐军队只有不足一万,可为什么会说有十万之众呢?这就是因为,秦有三军之法。

即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老弱为一军。壮男负责征战,壮女负责构筑工事以及破坏敌人物资及设备等,老弱军则牧牛马羊彘以及采集菜果以供军食。

换句话说,驻九原郡的十万大军,真正的壮男军也就只有三万余人而已。就这三万多人,也是由郡兵组成。

这些郡兵平时就是帮助守守城,维护一下郡里治国,待有战事,就会征调入大规模的军团之中,由统军将军统一指挥。

蒙恬的这三十万大军,真正用于作战的也只不过十万左右而已。而其­精­锐,只有一万铁甲骑兵、一万车兵、一万****兵以及一万步兵而已。合在一起,不过四万人。

这四万人分成三个部分,驻九原郡的有两千铁甲骑兵,两千车兵,两千****兵,四千步兵合计一万人。这一万人是常备军力,他们统一驻在军营之中,一有战事,立即就可出战。可是另外九万人却需要统兵将军拿着虎符去找当地的郡守,由郡守统一调配。

所以说,郡守手中虽然没有太多的军队,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征调当地的百姓入伍,迅速的提高军队的数量。

周旦之所以不将蒙恬放在眼中,就是因为周氏家族控制了九原郡,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聚集起大量的军队。而蒙恬却没有虎符,换句话说,除了他手中控制的两万­精­锐以及在长城工地上做工的农夫之外,他根本就调动不了十万大军。

同理,司徒空不在乎秦兵与蒙恬的一个原因就是,蒙恬没有虎符,无法调动郡兵,可是他却可以。不过,郡兵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然而其战斗力就要差上许多了。

秦兵杀了周旦与司徒空,控制了两郡,然后又下令平分这里的土地,这一下子让所有的郡兵都返回村里分地去了。本来可以在两天内就集结起来的郡兵,却因为分土地的事情,十天之内也无法聚集起来,所以,这才有了杨翁子的报告。

当秦兵详细地了解了秦国军制的来龙去脉之后,没有责怪杨翁子,而是随杨翁子一起带一万­精­锐赶往阳山县。

在赶往阳山县的过程中,秦兵详细的思考了秦国兵制的优劣。

虽然说,秦国的征兵制以及赏罚制度能够极大提升秦国军队的数量并调动秦人的战争积极『­性­』。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国每一次的征战,都会伤害秦国的经济正常发展。从而使得秦国战争的持久能力差上许多。

同时征兵制无法应付大规模的突然的军事打击。所以,秦兵想要用募兵制代替秦国现行的征兵制。当然了,募兵制并不是秦兵在这个时代的首创。

其实,募兵制早在春秋时期的吴起就开始出现了。

春秋时吴起简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传统征发形式组建了列国的第一只特种­精­锐部队——武卒。而在以前,春秋时代,征兵工作主要面向城市中的市民,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农村中的普通百姓也加入了战争,可是,征来的人是没有薪水的,同时还要自己解决武器,粮食与穿衣问题。

打完仗,征来的士兵就各回各家继续从事乡间劳动。吴起改革了这传统的征兵制,他以苛刻的筛选标准招募士兵,一旦入伍吴起就发给他们工资,成为职业军人,而不是临时征发打完仗就回家。

从而使得魏国有了一只能征善战的军队。

吴起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列国诸候,他们开始按照吴起的模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可是,­精­锐部队的数量还是较少的,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养活一支只用于征战的军队的。

同时,春秋战国时,一打仗就是几十万人冲击,就算你有一万­精­锐,能挡得住几十万个农夫的攻击吗?因此,征兵制还是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现在,秦兵就想要以蒙恬‘长城军团’中的四万­精­锐为基础,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军队。

到达阳山县之后,阳山县令开城迎接秦兵的到来,不过,城外大道两旁放着的不是锦旗,而是一排排的头颅,这让秦兵不由地皱起了眉头。

秦人论军功,以斩获敌人首级多少计,斩一首者即可受爵一级,斩二首者受二级。所以,每次征战之后,敌人的老弱『­妇­』孺都无法幸免,这也是为何秦灭六国之后,六国百姓都不服秦统治的一个基本原因。

“臣阳山县县令赵长,县尉白『露』拜见公子!”

秦兵端坐在战马之上,看着马前拜在地上的两人,轻声道:“将这些敌人的首级都埋葬了吧。”说完,秦兵一夹马腹,寒着脸走进城中。

赵长与白『露』面面相觑,他们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可是打了一个胜仗,没有奖赏也就算了,怎么好像自己犯了错误一样?

虽然两人不解,可是秦兵的话他们还是要照办的。

秦兵现在心情非常的不好。

除了因为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之外,秦兵现在很是忧心秦国军士这种噬杀的本『­性­』,因为这种噬杀的本『­性­』会造就很多无解的敌人,而太多的敌人则会将秦国带入深渊之中。

每战都杀死对方的人,虽然可以减弱对方的战斗力,可是这样一来与敌人就是真正的敌对关系了。而以秦国现在的实力,无法将敌人全都消灭,这样势必会让秦国的敌人越来越多。

现在秦国举国之兵不过百万,换句话说,秦国­精­锐军队也就是二十万左右。咸阳的防御,岭南的控制,北抗匈奴,这三个方面,就足以让秦国的­精­锐军队消耗光了。

也难怪,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会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大量的地方。因为他们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而当地的百姓,又是当地郡兵的来源,试想一下,没有中央­精­锐军队的镇压,这些郡县岂不是很容易就被占领了?

至后来,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章邯,秦王朝咸阳方面仅有的­精­锐之师也几乎消耗光了,这才有刘邦可以长躯直入,攻进咸阳的事情。

所以说,秦王朝无论从政治还是军队,又或者是经济上,其实从他一建立起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要崩溃了。

因为秦国军士噬杀,从而让秦国的敌人到处都是,而秦国自己的­精­锐之师却很少,如果只是控制着原来战国时期的秦国领土,那道足够,同时还因为秦国的这种激励机制,使得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惊人,并最终吞并六国。

可是,秦吞并六国之后,领土大幅度的提升,辖内百姓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军队呢?

对六国的战争中,­精­锐军队的损失也是惊人的,尽管到后期,秦国还有百万大军,而真正算得上是­精­锐的军队却是少之又少了。

可是与之对应的是,大秦控制着更为广阔的土地。

统一之后,秦帝国没有休养生息,而是迁大量的百姓去修筑长城与陵墓,家人亲戚被杀,就连自己也无法活下去,可想而知,当这种心态存在于百姓之中,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何等难以解开的程度了!

因此,只要有一丝的火光,整个大地都会变成火海。

秦兵要拯救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就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着手。

在政治上,秦兵现在已经得到了九原与上郡两郡百姓的认可,再加上秦公子扶苏原有的贤名,可以说,在政治上,秦兵有能力与刘邦、项羽等人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