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火丁在十字路口徘徊,感到前路迷茫之时,她有幸结识了当代中国画报社编委会主任、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徐笠翁和他的夫人、当代中国画报社总编辑武桐羽女士。她们夫妇二人都痴迷程派艺术。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就是他们二位发起成立的。徐笠翁与全国的程派演员都保持联系,经常来往。同时,他和赵荣琛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张火丁作为程派新秀,崭露头角,自然会进入他们夫妇的视野。他们慧眼识珠,夫妇二人在观看了张火丁的演出后,深为张火丁良好的艺术潜质所打动,认为张火丁是可造之材,很有培养前途。在1992年第九期《当代中国》画报上,专门介绍了全国有成就的程派演员,其中就有出道不久的张火丁,标题是《张火丁梅花看枫近》,上面刊载了张火丁身着戎装的照片和她在《六月雪》一剧中的剧照。画报出版后,徐笠翁打电话给张火丁,让她前来取画报,在见面之后,想不到徐笠翁说出让张火丁感到难以置信的事情。徐笠翁说:“火丁,程派艺术研究会为了培养你,使你更好地继承程派艺术,研究会打算让你拜赵荣琛先生为师,一切事宜由我们出面办理,你就好好学戏就成了。”听到这个特大喜讯,张火丁恍若是在梦中,她不断地在心里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她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她的心中溢满了幸福,这种幸福感一点也不亚于当年自己收到天津戏校的录取通知书。
1993年3月5日,徐笠翁又送给张火丁一个喜讯:他说赵荣琛表示愿意接受张火丁为徒,目前先在赵荣琛家中学戏,以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举行拜师仪式。听到这个喜讯,张火丁心中的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一个美梦终于成为现实,张火丁真正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张火丁首次到赵荣琛家中学戏时,显得十分拘谨,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行一动显得比较僵硬。张火丁当时才22岁,年龄稍小,到一位大师级的老师家学戏,难免有些放不开。好在师娘热情似火,温暖了火丁。赵荣琛也感受到了火丁的窘境,便和蔼地对她说:“火丁,你不必客气,也用不着紧张。你每周二、六来上课,平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再来电话讯问。”一番话如涓涓流水,流入火丁的心田,让张火丁感受到一种温情,那种拘谨和不安也消失了许多。
赵荣琛的关门弟子
时年赵荣琛78岁高龄,张火丁仅仅22岁,师徒之间的年龄相差56岁,这恐怕在中国梨园史上年龄比较悬殊的师徒了。当时年近八旬的赵荣琛本不希望再收弟子,但他被张火丁不俗的艺术潜质所打动,他以一名京剧大师的慧眼,发现了张火丁这匹“千里马”,认为张火丁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对程派艺术的痴迷,只要加以指点,将来前程不可限量。现在看来,赵荣琛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古人曰: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如果没有赵荣琛的一双慧眼,也就不会有张火丁的今天。一个人成才需要多种因素,但重要的因素是你的潜质是否被发现被发掘。正是有了赵荣琛,张火丁的艺术潜质才得到发掘。如果说张火丁在拜师前还是一块璞玉,在拜师后,经过老师的打磨,才逐渐成为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幸运遇名师,乃是张火丁步入成功殿堂的基石。
那时节,张火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去赵荣琛家中学戏。赵荣琛夫妇十分喜欢性情沉稳的张火丁,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学戏时赶上吃饭时间,老两口非要火丁一同就餐。有时火丁遇到下雨天淋湿了衣服,师娘总是找出自己的衣服给火丁换上。张火丁在学艺的同时享受了亲情和关爱,她对艺术的领悟就更快了。
在赵荣琛的言传身教下,张火丁在唱功上大有进步。徐笠翁在听了张火丁的唱腔之后,立马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受。名师调教出来的弟子的确非同凡响。徐笠翁兴奋地对张火丁说:“火丁,你要倾心向赵先生学艺,争取多继承一些老师的艺术。”张火丁认真地点了点头,目光中透出一种坚毅。
在赵荣琛的“精雕细刻”下,张火丁用三个月的时间“精学”了程派名剧《荒山泪》,这也为张火丁今后从事程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教得细致,学生学得认真。通过教戏,赵荣琛越来越喜欢这棵菊坛新苗了。在他看来,张火丁不仅有艺术天赋,而且对京剧艺术的执著和痴迷更让他感动。老人家在心里说,这孩子真是一个难得的艺术人才,只要加以调教,将来必成大器。
张火丁自从跟赵荣琛学戏后,越来越感到程派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受到程派艺术的无穷魅力。她期待早日举行拜师仪式。当《荒山泪》全部戏即将学完时,张火丁终于盼来了拜师的喜讯。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决定,将在7月10日为张火丁举行正式拜师仪式。这个消息对于张火丁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1993年7月10日,是张火丁终生难忘的日子。张火丁的拜师仪式在北京饭店贵宾楼举行。拜师仪式很喜庆,也很隆重。历时三个多小时的拜师仪式,张火丁聆听了名家对自己的企盼和祝福,尤其是师父赵荣琛对自己的殷殷期盼,更使张火丁终生难忘。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