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意犹未尽的时候,如白蝶般的雪精灵们竟再度地幸临了江南大地,如果说上一场雪只是预演的话,那么,这一场雪才是对2004年的正式告别献演,这场面竟是如此的热烈,这气势也是这般的恢宏,把自己投身于风舞雪扬的天地之间,摄录下那似梨雨、如梅落的晚雪,摄录下在雪中欣喜若狂打雪仗、堆雪人的孩童,摄录下躲藏在冬雪深处的小草们好奇张望的小脑袋,更摄录下远远的粉红街灯在这晚雪映衬之下如一团落日般的温馨……有雪的冬天才是真真正正的冬天,玩雪的孩子才是最最快乐的孩子。
雪下了整整一天,无休无止,竹梢的积雪已将竹枝压得低沉了下来,沉甸甸的样子叫人想起了松与榆的故事来,也许,人应该学一学青松,这样才能承受得起生活的种种重压而不会被轻易地折断,你看,每当大雪压青松的时候,青松总会在不堪重负的时候抖落掉那超负荷的一切,以重新恢复它坚挺的身姿,而不像榆树,宁折不弯,到最后受伤害的却还是自己。那么,做人就要做一个像松树一样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让自己弯下,什么时候又该保持自己的挺直……回到屋前抖落自己一头一身的雪时,忽然感觉自己有一点点像一棵松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夜,最美、最妙的享受莫过于围炉夜话了,一壶酒,一座炉,一场雪,几个人,其乐融融,其氛洽洽,有着一醉方休的惬意,更有着“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诗意。窗玻璃上满是围炉制造出的雾气,伫立窗前,伸手在窗雾上随意地划写着“新年快乐”,透过字的空隙,我看到窗外是2004年将世界粉饰得银装素裹、布置得粉妆玉砌的那最后一场雪,雪止后的世界正凝固在一片静穆和庄重里。“忘记了窗外北风的凛冽,再一次把温柔和缠绵重叠……”,扬声器里传来的还是刀郎喑哑的声音。
辞旧迎新
“当——当——当——……”,自鸣钟一下又一下地敲响,整整十二下,当最后一声完毕,上一秒钟竟已成为去年,于是,在合上旧台历的那一刻心竟生出了一丝惆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吟一声,不觉便就心动神摇,只是,我非颦儿亦非丽娘,我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小女子,将2004年连着她的那两场雪一并收藏在了记忆的深处。
钟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敲响,回荡,且延绵不息,钟声里没有雪的惊喜,也没有雪的浪漫,有的只是那份沉稳和笃定,如果说时间是生命的沙漏,那么,雪一定就是梦的载体。2004年就在这一片冰天雪地的纯净中告别而去了,时间仍在延续,时间是最虚幻的一种概念,却又是最真实的一场存在,而所有的冰雪却都有消融的一刻,就像梦一样,永远不能凝固,总有消散、破灭的一刻。所以,人可以傻傻地梦着,却必须清醒地活着。
窗外,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源源不息,混合着被震落下的积雪碎屑飞舞在凛冽的风中,它仿佛要把上一年和新的一年在这份热热闹闹和轰轰烈烈中串联起来。于是,就在这新旧交替的一刻,泡上一杯清茗,但见杯沿升腾而起的薄雾婷婷袅袅,清碧的茶色,风生水起,恰似一汪春水荡漾,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秋词初试(外一篇)
采桑子•秋兰
百草秋逝诸妍淡,
兰不凋残,
犹俏枝端。
脉脉幽芳自不凡。
舁萧斋置明窗架,
莫叫天寒,
只道香妍。
以对朝夕裛绣衫。
乌夜啼•秋蕉初结果
偶见窗前有新蕉初结果,累累而坠的样子,心下甚是欢喜,特此填词以纪念。
隔窗绿蜡新干,
翠如帘。
独爱有蕉秋院正欣然。
鸾尾翘,
芳心展,
笑枝端。
喜看芭蕉结满最心欢。
忆江南•秋蕉
夜来突然寒至,飒飒西风,潇潇冷雨,心下甚是惦念窗外绿蕉及其累累硕果。
倚栏望,
骤雨打青蕉。
昨夜风凄寒意绝,
三更露重绿烟消。
凋谢在今朝。
阮郎归•秋园
今秋颇为丰收,小院收得南瓜4只,最重一只竟达17斤;又有石榴20余只,酸酸甜甜,仿似那初恋滋味;近日文竹花开才谢,菊意又盛,龙刺并绽,三朵晚熟之白兰花在千呼万盼间竞傲枝头;最喜人是新Сhā扦的月季已爆新芽数个;杜鹃山茶皆已结苞以待明春绽放……
旧香残尽冷霜中,
石榴依旧红。
黄昏菊影意玲珑,
不和春日同。
兰草浅,瘦竹浓,
杜鹃枝不空。
儿童阶下逮秋虫,
小园秋色融。
十六字令•秋居(二首)
闲,
坐对明窗翠竹前,
梳洗罢,
秋水漾新颜。
又
闲,
无绪难为尺素言。
欲拨弄,
寄语在琴弦。
清平乐•秋游太湖
芦飞花寂,
道尽深秋意。
烟树遥遥寒色起,
远日低斜似寄。
绿湖依旧东流,
红霞却照西楼。
莫道夕阳易怅,
唱欢日落渔舟。
如梦令•秋游天平
常忆天平秋暮,
淘气不思归路,
旧路草成径,
误入兵营深处。
无助!无助!
相送还勾思慕。
减字木兰花•秋怀
吴山高望,
花谢红残休打量。
远黛添寒,
黄叶凋零新月弯。
朱颜易老,
可怜胭脂颜色好。
次第香残,
无奈秋霜枝上沾。
忆秦娥•秋残
枫香艳,
秋云匀注秋风剪。
秋风剪,
韶华凋谢,
绿颜残倦。
几番憔悴风流淡,
一朝冷落烟波岸。
烟波岸,
不堪思量,
奈何秋晚。
一剪梅•暮秋诉怀
烛泪凝霜梦影摇,
一夜风萧,寂寞虞韶。
旧欢惆怅弄紫箫,
才使神劳,又把魂销。
愁寄兰窗断续抛,
堕月帘梢,难褪宽袍。
似织幽绪诉秋宵,
思也缥缥,忆也滔滔。
浣溪沙•秋夜思(二首)
骤雨频催冷夜魂,
依栏恰看落花痕,
菊黄兰紫怅缤纷。
最恼情怀容易绝,
可憎天气变迁生,
怎生消遣玉笛横。
又
昨夜秋园又寄栏,
娉婷憔悴玉钩纤,
伤心芍药恨秋残。
多少春华随梦去,
几番秋暮冻难安,
奈何花貌换枯颜。
浣溪沙•闲情(二首)
卸罢红妆不胜娇,
淡情幽绪等闲抛,
薄衫半掩小蛮腰。
春梦无痕思旧日,
秋愁有尽醉今宵,
月高小院映花梢。
又
秋去无声旧梦舒,
素娥新洗卷云无,
吴霜千点晚工夫。
五柳东篱题酒话,
倾城西院筑词书,
眼波盼处把菊呼。
捣练子•遥寄
岩未变,
漠无边,
古道西风汉月颜。
魂冷梦遥谁与共,
一朝回首雁归寒。
新诗初试(二首)
七绝•秋山遇雨
鸟宿空山孤影冷,花开远野暗香迟。
平林似梦天音妙,总是清秋落雨时。
五律•春
湖山染翠妆,杏柳报春芳。
雨细沾花浅,风幽润物香。
吴中佳绝处,最是太湖旁。
莫负江南好,梅子几度黄。
书从读后纸无字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期。
——宋·晏殊
爱莲说
古来爱莲者颇多,且不说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单只是伊清丽脱俗的美早已是令人魂醉神痴。
仿是颗颗璀璨的星辰坠落碧波,又似只只婀娜的精灵游荡瑶池。睡莲,大多散落而不喜群聚,那份超然、那种洁傲,总令人在乍见之余怦然就心旌神摇了起来。
温柔婉约皆不足形容伊,不必争奇斗艳,伊自有其古老的浪漫;也不够暧昧挑逗,伊更是一位永恒的清醒者。直疑心,所谓伊人,正是这在水一方的睡莲了。
而睡莲仅仅只是荷之一种,作为植物界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之一的荷花,其实有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更有好些柔媚的称呼,比如芙蓉、比如菡萏……
明艳而不俗,瑰丽而趣雅,莲之清高,莲之玉洁,周敦颐自是这样的赞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的,莲者,生自淤泥,却又远离尘染,于纷争中不斗,处喧嚣间不争。宠辱不惊,毁誉不躁,独留清气于天地间,这很让我想起一些品行似莲的人来。
大片的荷花总要比零星的睡莲来得热闹一些,那些含苞者一如待字闺中、瑃情荡漾的豆蔻少女,娇羞之态实令人欲罢难休;而那怒绽者恰似望穿秋眼、若遗所思的绝妙佳人,风韵所在,自是被浸浊的心灵最渴望的回归。
且不说佛祖的宝座了,不管莲花与佛教有着怎样的渊源,我更喜欢对莲以一种纯粹的花的身份去欣赏。有了舞女的裙似的荷叶衬托,莲更似一位热情的舞者,“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纷而不乱,灿而不烂。尤其是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在多彩的云层和绿色的裙叶相衬之间,那含苞的蕾,那盛极的花,仿若天外来客、恰似云中仙子,与倒影翩跹共舞在水天一色中;而若逢烟雨凄迷之时,则叶上雨滴滚动、流落,晶莹剔透,娇翠欲滴,于此光影流动中,“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实可谓美之极也!其悦目怡神,又怎“圣洁”二字了得!
红楼里,不喜义山的黛玉却也独爱他的那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看来,哪怕是残败了的荷,伊依然是诗魂最后的祭奠,再且听,元国号拟定人刘秉忠的这一首小曲:“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而在东坡的笔下,荷花又是清新而娇媚的了:霞包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倩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颓或是媚,其实皆非莲之本质,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便发出了这样的叹呼:“凡花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实,全才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
我想,如果真有一种花足以闭百花羞冷月、沉游鱼落飞雁的话,那必定就是莲了。那么,不管人们是怎样的不见了莲花就迷恋上牡丹,还是去学做一个品行似莲的人吧。“世尊身好,尘不著身,如莲花叶不受尘水”。这便是了。
有凤来栖
《诗经•大雅》中有这样的句子: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看了南京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那条道上的梧桐,其高耸参天的华伟定会让你叹其雄秀不可多得。那是法国梧桐,还有个挺洋气的名儿叫悬铃木,许是因了它的果实像一只只带刺的铃铛吧,绒球般滚圆的果,悬于枝端,有一些诱人的可爱,春天的时候,铃铛就要远飞,乘着清风离开母体去寻找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而在中国,梧桐的名则要雅致一些,它们被叫做青桐。当你走进苏州的怡园,只须看一眼“碧梧栖凤”,单只这四个字,便已足以令你的心被软化得柔情似水了吧。那叶缺如花的梧叶,妍雅姿绝;那干皮无节的桐枝,性直幽寂。难怪李白要诗曰“宁知鸾凤意,远抚依桐前”了。
梧桐,本也只是一种俗栽之木,但因有了好的诗词吟咏,又有了不入俗流的竹子相配衬,即刻间就脱了尘俗。杜甫的一句“碧梧栖老凤凰枝”更是道尽了其闲逸超脱之情致,读来唯觉唇边齿间噙满了盈盈的冷香,俗虑顿消。平常之极的梧桐和平常之极的翠竹相依,即刻境怡神爽地就入了画家墨客们的法眼,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甚爱梧,并有《题梧竹秀石图》一幅,高梧、修竹,张雨还特意唱和诗一首:青桐阴下一採石,回棹来看雪未消。展图仿佛云林影,肯向灯前玩楚腰。倪瓒自号就叫云林子,云林,许是暗合了倪瓒似青桐不沾尘俗的高逸品性吧,倪瓒的画清冷,再配上张雨的诗空灵,实在是相得益彰。大俗即大雅,那随处可见的梧桐,实恰如大隐于市的名士了。
“萧条梧竹月,秋月映园庐”,这样的意境固然是妙,只是,常因其绝俗之态而易染凄凉之情,较为著名的当属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之句,易安居士也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词中,借梧桐以述心境的实不少见。的确,清秋里,萧萧细雨总在梧叶身上写尽了寂寞和伤悼。
但是,在孩子的眼中,葱郁的梧桐更多的却还是静秀,记得曾经家门前的行道两岸就依次栽着梧桐,每到夏日,碧绿的树冠便如成对的凤尾密密相衔,是一种绿荫匝地、接天蔽日的翠阴,行于树下,人暂离了炎夏的烈日,心是怡的,气亦是爽的;随着天气的渐凉,叶色开始转变,这时的梧桐则又幻化成一只身披金光的老凤,看到第一片梧叶飘落,人便能感知到秋天的脚步了——“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秋风中瑟瑟的梧叶,一夜间就可以在地面上堆积起一条厚厚的织毯,踏在上面“沙沙”作响,脚下便就有了一些温存的暖意。
这有些“雅性”的梧桐还更是一种有着“天然韵”的木材,因其质地松软,易于振动和传音,所以,古往今来,许多良琴皆由此木而成。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①便有着这样一段有趣而动人的故事呢。据说,在某日,蔡邕听到有人在烧桐木做饭,一听其声便知是制琴的良材,忙从火中抢下,人问之缘由后便将那块桐木送给了他,琴成后,果有美音。因了琴尾的焦痕,人将之命名为“焦尾”。想来,这段梧桐木实在是三生有幸才遇上了蔡邕,正所谓“天然韵雅性,不愧知音识”,那实在是一种高山流水般的知遇之恩了。而知遇,又正是每个人心底都在梦寐以求的良愿。
在庄子的《秋水篇》里说到,有一种凤从南海飞来,只有看到梧桐时才肯落下。想想每个人不都是一棵梧桐吗?在期待着心中的凤凰停驻;每个人又都是那只南来的凤,在寻觅着心中的梧桐栖落。
有凤来栖,也就不枉做一回梧桐。
(注①:四大名琴为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琴”)书包 网 想看书来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一直很喜欢丰子恺的那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那是丰子恺先生公开发表的第一幅漫画。新月一钩,钩起芦帘一卷,月辉清冷、剔透,仿佛于伸手间便可触及那如水的夜凉;壶一把,杯数只,悠然残留着些许的暖意,只是人去了,茶总是要凉。此刻,在这市声远离的沉寂里,无声胜有声。
夜凉,露浓,添衣,小坐,恍惚于那张方桌之右,品最后一杯茶中晶莹的回忆,温馨而充实,内容已不重要。当茶尽,无端地便由心底涌出一股时光被白白虚耗掉了的伤感来,只是细想,怎样才算得是不虚耗了呢?没有人可以给我答案。于是,又记起曾有人说过的话: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每个人都在砍柴挑水,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则艾艾怨怨。是的,生命同样如此——年轻时,品尝生活,迟暮后,品尝生活。不管怎样,活着,便就是在品尝生活,而唯有爱着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乐在其中。
竹椅偶尔在身下发出一声“吱吱嘎嘎”的音响来,愈发显现出人散后夜的寂静。眼前,应该是心最安宁、也最充盈的时候,有精神被放逐的自在,更有灵魂去流浪的惬意。其实,在相聚时我们刻意制造出的那种种热闹和喧哗,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活得并不是太虚空,而在这种刻意的浮华之下,我们的心恰恰是最最虚空而荒芜的。
隐约间似有京胡伊伊呀呀的声响传来,那是飘摇于岁月间的回声,每一声都似拉在我们蒙着一层硬壳的心上,隔着这层厚厚的心壳,内里还尚是软软的心便随之颤动了起来。
凭栏,极目,无语,轻笑,一任轻漾的月光披洒于我的身,涌动于我的心,如钩的月也许不够圆满,然世事圆满者又有几?月总是要有阴晴圆缺,而人也总是要有悲欢离合,聚散终是缘,缘生缘灭,散而又聚,人散后,所幸尚还有缘缘堂主人的这一钩新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以月亮的名义(外一篇)
以月亮的名义写下这些文字,相信月也是肯见谅我的。
名人爱写传记,多半记下的只是月盈月圆之事,难见其亏、缺之行径,甚至还有一种刻意的布局,那偶见的亏缺也必是如上弦月、下弦月般的风雅,或是月黑风高之浪漫。甚可惜,名人并非都是真正的思想者。
世人爱起誓,指着月亮,而等变卦了,却又责难起月亮来:都是你,竟也有阴晴圆缺。月自无语,只以冷冷的清辉俯瞰着这群地球上自以为是、极爱推卸责任的人类。鉴此,善变的人都无法成为爱永恒的主角。
其实,月不管是怎样的阴晴圆缺,它始终是夜空唯一的主角;思想者不管是怎样的稀少,他的声音也必将贯穿整个的人类历史。
叶的宿命
无意间捡到一片叶,那叶被冷落在院之一角久矣,也许已不能再称之为叶了,因为虽然叶形还是完整的,叶上的绿意却全没了,甚至连黄都不剩了,只清晰可见的是那些纵横交错的经络,如一张密密交织的网。
将之细细地清洗,收藏。看着它便在想,这片已不像叶了的叶,也许正如人类的那些记忆吧?
在这片叶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你是看不到这些纵横交织的纹理经脉的,唯在其生命消逝了之后,在经历了岁月的腐蚀之后,你才看到了原先看不到的一些东西,就像我们曾经看到的某些真实,却不过是叶的表面;而我们现在认识到的所谓真相,也不过只是经过了腐蚀后的一种表象。我想,这便是一种宿命了吧?我们总是看不到全部。 txt小说上传分享
风雅是吐半口血
风雅好,国人历来趋之若鹜。
中国的文人素又体弱,人形容伊是“无缚鸡之力”,极爱生病,恹恹的、悴悴的,常常地就要在白海棠前吐半口血,极其地风雅别致。
然,注意了,这里的重点是:只是半口,吐多了便就要一命呜呼哉。像林黛玉,风雅之极则就是薄命了。
人又有一说:大俗即大雅。然此大俗非真的就是俗不可耐也,一切都得有个尺度,就像那半口血的量,你就得掌握透彻了,要知道,太过,则犹不及。要像湘云,疯过,闹过,食酣,饮畅,马上得醉卧到那芍药花底下去,梦话也得是吟上几句诗来,要不,若是喝过了头,语无伦次起来,那便是十恶不赦,整个就是一下里巴人形象的生动再现了。风雅当然绝不能是这样的。
当然,风雅也不是简单的阳春白雪,雪再白,春再阳,亦是枉然,曲高和寡多寂寥?你就只有独享凄风和冷雨的份了。有道是:绝怜高处多风寒,莫上琼楼最上层。
所以,想要风雅,你只得吐半口血,要点到为止,最好是能像那些武林高手们一样的掌控自如。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小窗闲记
明人有《小窗幽记》醒人以修身、处世、养生之感悟,我今因偶得小窗下之闲思,故也写下了这段“小窗闲记”来。“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钱钟书如斯说,而今却非阳春,早已是中秋时节,为阻蚊蝇和热毒而关闭了一夏的窗子也终于得以畅然敞开。
自从人类把自己圈养起来之后,门便是人与世界之间一个重要的出入口,而窗则成为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张幕布,其单纯的实用性早就演变出了繁杂的装饰功能,清人李渔也为之作过一个总结:开窗莫妙于借景。当然,“窗含西岭千秋雪”之美妙我等是无缘赏到的了,倘若有幸,我们或可看到半截初引的新桐,或可望上几眼舒卷的闲云,抑或还可赏到一轮薄蔼里的秋月,甚至你站在窗前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正在窗下看你,这当属甚妙之意境也。所以,窗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场景之一,窗也是人与人沟通的场景之一,甚至故人相逢,也必当在小窗下共话一场的,那自又是一番融融的情义了。
记得小时候最爱看的是人家屋顶的老虎天窗,我不知道为何人要在天窗前添加上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兽名,我只觉得,那一扇扇小巧玲珑的天窗里透着精练、藏着神秘,仿似一个个浓缩的神秘世界,而窗间的幽致则常要引发出我无尽的遐思,尤其是被爬山虎们茂密的枝叶团团缠绕包围着的小小窗户总让我要引申出睡美人的故事来,而当偶尔窗户间漏出一个娇俏的人影时,这份遐想便又更甚一些。总之,每一扇闭紧的窗户都能引人遐思,每一扇开启的窗子也都在唤人畅想,不管是精致的雕花窗抑或只是粗陋的小木窗。
那些处于不同方位的窗子则又被我们的先人赋予了不同的蕴义,“倚南窗以寄傲”(注:陶潜诗),南窗因了陶渊明之倚而有了“寄傲”之隐逸;“北窗常昼眠”(注:李白诗),北窗下自当是那胸无俗虑之人最惬意的夏日醉卧高眠之佳地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李商隐诗),早已是耳熟能详的李商隐的西窗总是要相与那久别的知己的;尽管赋予东窗的有“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这样的佳句,然人们仍习惯以东窗来形容“事发”之险恶,东窗也终因秦桧而背上了一个不祥、不义之恶名——东窗之下藏奸佞,西窗翦烛共笑语,爱倚南窗独傲然,闲卧北窗莫彷徨,日日于窗前伏案的我总算幸运,抬眼间,总得见窗外绿竹数枝,红花几朵。
古人教诲说,在窗前,冬宜读经,夏宜读史,秋宜诸子,春宜诗词。今我之于窗内,在春,则听鸟鸣,在夏,则闻蝉声,在秋,更聆虫吟,在冬,有风与我隔着窗子切切私语……是所谓,百家之言,言言铭心,四时之声,声声入耳。不必有谈禅的高衲,也不盼远游的故人,人在窗内自是独善其身,心于窗外又当兼济天下。
夜朗,窗虚,小窗下闲坐,窗外,天高月小,风清月白,世界极于大千,而大千于无意间便就入了窗里……
旧时光
旧时光是浓浓的夕照下回荡在斑驳阳光里的《姑苏行》,那清绝的笛声悠扬缠绵直深入人的五脏六腑内熨之平之,那是说不出的柔心弱骨;
旧时光是淡淡的晨曦里飘洒在微微春风中的芝麻饼香,那甜软的香气千回百转直勾销得人七魂六魄酥之揉之,更是道不尽的香温粉暖;
旧时光还是那幽幽黄昏时一碗沁人心脾的阳春面香,每天的傍晚,放学归来,远远地便就能闻到那温馨地呼唤:快些归去!快些归去!
旧时光其实就是一种早已飘渺了的记忆,散落在人心的深处,偶尔拾起,慢慢散落,再拾起,再散落……直伴着我们渐渐地老去。
偶尔翻看曾经的日记,那些留在泛黄纸上的旧时光读来竟恍若别人的故事,都已化作一个个模糊了的影子。我们常忽视曾经的旧时光,只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还太忙碌,还无暇顾及这些看似吃不饱也穿不暖的东西。然而,旧时光却在无声无息中串连起了我们生命的全部。
有人说人越老对旧时光的回忆便越是清晰。我想,也许那是因为拾起了再不肯让它们散落的缘故吧,人老后,除了一段段不管是美妙或是心伤的回忆,还能有什么呢?回忆,是一笔笔的财富,至少说明了你的人生没有白费虚度。所以,常喜欢听老人们说些对旧时光的回忆,听他们诉说曾经的辉煌或者曾经的苦难。他们的倾诉,我们的倾听,也都是一段段美妙的人生享受——
隆冬,北风凛冽,年轻的父亲正凑着昏暗的路灯光,在试探包裹严密的襁褓里婴儿的气息,当他探到一息游丝的时候,再次狂奔起来,却早已忘了自己仅仅只穿了一身薄单衫,这个婴儿是我,年轻的父亲现在早已是鬓稀鬟白,每每酒酣耳热时总喜欢回忆这段旧时光,一说起,总要勾得我泪盈满眶。
炎夏,骄阳似火,父辈们引着运瓜的船来了,再一筐一筐地驳运到家,顺便还带了好些城市里少见的田间活物来,一时之间,家竟如同过节一般的热闹了。那瓜硕大,青翠间镶着乌黑的纹,每个足有二十来斤,堆放了一桌底一床底,偶一惊动便四处滚动得人手足无措,吃前,先结在网袋里浸到那口深井之中,待到打开,鲜黄的囊、乌黑的子,那段清爽舒心的光阴便随着甘甜瓜汁流淌至今。
旧时光就是这样带着一路洒下的笑声和泪水,被刻录成一盘心灵的拷贝。尽管有些记忆早已面目皆非,再现的都只是经过了心灵编辑和修复的回忆——我们都是天才的编剧和导演——把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在回忆中进行了升华。这些历经了流年过滤的回忆则将成为我们一生的珍藏。
生命本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旧时光便是加入其中的味,或酸或甜,或辛或辣,或璀璨或黯然,或欣喜或忧伤,至少它已不再平淡。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无那尘缘容易绝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则谜,谜底想来大家亦是熟知的——那正是风筝了。
黛玉放的那只风筝因了风太大而将线放了个尽,于是,紫鹃用西洋小银剪刀把那根丝线剪断,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于是,那风筝便飘飘摇摇地随风飞入了云端里去。——这黛玉的早逝,正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探春的远嫁,又是一只牵扯太远的风筝;而妙玉的“终陷泥淖中”,则是一只坠落了红尘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