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人生目标与智慧性习惯(2)(1 / 2)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曾提出个人品德发展具有6个彼此联系的阶段:

(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时期;

(2)1~3岁(幼儿期),是品德萌芽时期;

(3)3~6/7岁(学前期),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

(4)6/7~11/12岁(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期;

(5)11/12~14/15岁(少年期),是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

(6)14/15~17/18岁(青年初期),是品德发展开始趋于成熟的时期。

其中,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其成熟期一般出现在初三末到高二初。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之所以说“中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又一个关键时期”,除了上述品德发展规律的证明之外,这也是由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一,中学生感知觉的发展,使其习惯培养由个人向社会、由被动向主动、由外向内、由无意向有意的方向发展。第二,中学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发展,为其智慧­性­习惯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其次,作者提出了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即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实际出发,从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入手,在时代­性­、社会­性­、智慧­性­习惯培养中寻求突破。

我始终认为,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立志定向的关键时期。且不说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大都是少年立志成英才,即使再普通的人也需要确立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太阳,而目标则是生命的轨迹。哈佛大学的一项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