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的前五年里,关于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个良好的变化过程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该课题有全国各地数百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与,又有许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的强力支持,因而产生了一批受欢迎的科研成果。譬如,我的“儿童教育12讲”《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书,仅在广州购书中心就销售了一万多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习惯培养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即认为习惯的培养到了中学阶段就无能为力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老民谚,也容易让人重视儿童期而忽略少年期。作为“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李庆丰等人的专著《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详尽而深刻地剖析了这一误区,提出了“中学阶段是又一个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的鲜明观点。或许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开创与建设意义的力作。
在有些人看来,重视行为习惯似乎就是培养日常生活的好习惯,诸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现在医学研究建议,便前也应当洗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的好习惯自然是需要培养的,但我们从课题研究开始,就作出了对当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状况的清醒判断,即传统性习惯好,时代性习惯不足;强调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重视私人性习惯,忽视公共性习惯。
因此,我们将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确定为时代性、社会性和智慧性三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倡导:在培养良好传统习惯的时候注重时代性,在培养良好私人性习惯的时候注重社会性,在培养良好动作性习惯的时候注重智慧性。
从更深入的层面上说,我们之所以将课题命名为“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就是以形成健康人格为目标来培养行为习惯的。我们的研究假设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五年的研究实验与广泛实践,我们的研究假设得到了有力的证实。不仅如此,我们还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譬如张梅玲教授总结的习惯养成中的两个转化,即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其中,第一个转化即从被动到主动,采用快乐训练法较为有效;第二个转化即从主动到自动,采用主体体验是根本方法。我则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加减法”,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也就是说,好行为坚持越久好习惯越牢,坏行为用递减的方法才能见效。
那么,《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一书的特别价值在哪里呢?
首先,作者论证了为什么说“中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又一个关键期”。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均具有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如0~6岁,是个体语言发展和感官发展的关键期,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个时期发展完毕;3岁前,孩子通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通过感官来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2~4岁是孩子秩序发展的关键期。15~4岁是孩子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关键期。2~6岁是孩子动作发展的关键期。25~6岁是社会规范发展的关键期。35~55岁是孩子读写发展的关键期。6~9岁是孩子文化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开始表现出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3~7岁是孩子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