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1)(1 / 1)

《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重视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传统。被誉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段古语用白话翻译过来,意思如下:

君子的品行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来陶冶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想要学习必须心静,想要有才能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充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专心致志,轻薄骄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品­性­。年龄与时光一同流逝,意志与岁月一同远去,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有益于社会。像枯草一样凋落,空白悲伤地固守着简陋的房屋。想要改变(回复到过去)又怎么来得及。

我的一位朋友给孩子起名为“宁远”,便是取诸葛亮的意思,即“宁静致远”。大家想一下,自然会悟出道理,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

中华民族一向重视儿童教育,尤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周易·彖传》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在童蒙的时候,加以正确的诱导、教育和启迪,这是圣人的功业。

可是,儿童的“蒙养”该怎么养?“养正”又怎样才算正呢?2004年2月26日,###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因为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应该怎样去培养?

事实上,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入手,一着急便容易滔滔不绝讲起大道理来。我估计,今日父母对孩子讲的话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废话。孩子听不懂,或听懂一些也不知该怎么做,甚至因父母唠唠叨叨而倍加反感,父母的话岂不是成了废话吗?

儿童教育若想有效,必定是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做过四十多年小学教育的特级教师孙蒲远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子对任课教师没礼貌,经过孙老师的耐心启发,他决定去向那位教师认错。孙老师问他:“你怎么认错?”男孩说:“我向老师鞠躬,说对不起!”孙老师不放心,请他演习一遍。于是,男孩一边认错一边轻轻点了一下头。

孙老师摇摇头说:“你这叫点头,不是鞠躬,表达不出诚意。”说罢,孙老师站直了,深深地躬下身子,为男孩示范了一遍鞠躬,并让他反复练习。

这个男孩子头一回懂得了什么叫鞠躬。他诚心诚意的道歉也让那位任课教师很受感动。

从一个男孩学会鞠躬的故事,我们感到“蒙养”与“养正”的重要­性­。中央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