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不会做人,何以生存?(1 / 1)

2001年10月的一天晚上,《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先生约我长谈。他对中国教育界关于“学会做人”的理念表示不解,因为此概念是由“学会生存”一语译出来的。把“学会生存”译成“学会做人”,是否反映了一个倾向­性­的问题呢?黄先生表示要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学会生存在美国》。一年之后,他的书写完了,出版社与某著名媒体合作,拟专题讨论:“为什么把‘学会生存’译成了‘学会做人’?”并请我参与对话。

此时,我才感到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早在1998年至1999年,我曾主持“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题研究,结合中国国情来研究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研究的背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另一译本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提出了“终生学习”与“教育四大支柱”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中心思想。作为研究成果,1999年9月,我们出版了《走进学习时代》丛书5册(2006年1月再版,丛书名改为《我相信我能》),并请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唯一的中国委员、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周南照研究员担任主编。

那么,为什么把“学会生存”译成了“学会做人”呢?

周南照先生在丛书前言中有详细的阐述。他写道:

学会做人的立论基础就是对教育目标的阐述:“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是人作为个体、家庭成员、社区成员、国家公民、生产者、发明者、创造­性­的梦想者等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的完整实现。”也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在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而非畸形、片面发展的人。因此,“to be”的原意,在这里不应是“生存”、“存在”,而应是“to be human”,“to be a complete man”,即“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完整的人”。

学会做人在这里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做人与我国教育方针强调的“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相吻合,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终生学习的最终目标。

2002年9月,我接到黄全愈先生自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又讨论了“学会生存”与“学会做人”的问题。

我想,把“生存”两字译为“做人”是更为准确的,因为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回归。简而言之,不会做人,何以生存?生存之道正是做人之道,学会做人是生存之本。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