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格与人格的形成(1 / 2)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话来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这里的“指南针”就是“首先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或者说“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如果没能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即使培养成为一个“才”,也是可能会发生问题的。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在我与卜卫共同主编的《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一书中,卜卫研究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而实际上,人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现象。譬如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若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别人,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行为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证明,遗传对人格(总体上)的影响占50%。但是,人格发展也受个体的生活史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重要影响。

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对个体生活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

埃里克森说,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班都拉指出,一个人的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的模仿和认同,如同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行为、语言等。

罗杰斯认为,理想的自我概念是个体所希望的自我形象。人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和谐,以及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和谐。

这些描述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外界经验或个体的生活史中,有哪些重要因素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高玉祥列举了家庭、学校、生活实践(包括人际关系和职业等)三个因素。在儿童全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论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支持。高玉祥先生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概括(在他看来,人格与个­性­的含义是一致的),如表1。

除了家庭,学校教育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儿童是在学校里形成较固定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学校对儿童的评价以及儿童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对儿童的人格发生着影响。在独生子女的生活实践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同龄群体。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同龄伙伴的影响,年龄越大,其影响也越大。

表1: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孩子的人格

支配的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的、顺从的

­干­涉的癔病、神经质、被动的、幼稚的

娇宠的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