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好不容易才夺得天下,最担心的事情自然是如何保住自己得来不易的胜利果实。开国皇帝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取得天下,他们自己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手下的功臣们有什么能力、有多大的能力,他们自然也是了然于胸。如果有一个人的能力跟自己不相上下,甚至某些方面还强过自己,既然自己能做皇帝,那这个人为什么就不能?所以,那些能力太强,特别是功高盖主的开国功臣,向来都为开国皇帝所忌惮。既然自己能造别人的反,为什么别人就不能造自己的反?自己能革别人的命,为什么别人就不能革自己的命?谁又能保证这些功臣就没有意愿来这金銮殿上坐坐?即便手下人很安分,都不这么想,好不容易坐到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个人却很难不这么想,所以,疑心病就成了每个帝王的通病。
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当然,刘邦的这些心思,头脑清醒、智慧过人的大臣也能猜到,比如张良。当年,刘邦大封功臣的时候,因为张良是“帝王之师”,是刘邦身边“三个最杰出的人才”之一,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功臣,刘邦便任他在齐地挑选三万户来作为自己的封国。面对如此丰厚的封赏,张良却婉言谢绝了,他只挑了第一次和刘邦相遇的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做了个“留侯”。张良的言外之意很清楚:“如果陛下您一旦要清理功臣,希望您能‘留’我一条命。”
然而,当大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做一件事情,历经千辛万苦才成功,现在终于到了分桃子的时候,又有几人能有张良般清醒的头脑?
高飞的鸟儿都打尽了,好的弓箭就不需要了;狡猾的兔子都死光了,用来追逐兔子的猎狗就可以煮来吃了;强大的对手被消灭了,给自己出主意的谋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刘邦来说,连项羽都不能战胜的韩信就是他刘邦的良弓、猎狗、谋臣,所以,韩信的结局早已注定。
当年刘邦从成皋逃出又收编了韩信停留在赵国境内的大军后,给韩信的命令是让他自己组织赵国的兵民再去攻打齐国。刘邦没料到韩信抓壮丁的能力这么强,他居然很快就又组建了一支军队,随后不仅攻克了齐国,还斩杀了项羽手下的大将龙且并消灭了西楚国二十万大军。刘邦自己却屡屡受困于成皋、广武、固陵等地。当刘邦因为自己屡次打不过项羽而苦恼不已,正希望韩信能来帮他一把的时候,左等右等,等来的却只有韩信的一封信。信上说他刚平定齐国,这个地方的人反复无常,而且齐国邻近楚国,如果没有人来代理齐王,恐怕这地方是不得安宁的,所以他就想勉为其难做个代理齐王,为刘邦分忧。
之前韩信待在赵地不主动救援刘邦,就已经让刘邦心存芥蒂,现在还借机要挟,可想而知,刘邦收到这样一封信时是什么想法。看完信,他就当着送信使者的面拍桌子破口大骂:“混蛋!老子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等着韩信那小子来帮我一把,他却只想着做代理齐王!”
在刘邦身边的张良和陈平一听刘邦公开叫骂,不约而同地踢了下刘邦的脚,张良低声对刘邦说:“现在我们自顾不暇,命都快保不住了,怎么管得了韩信要称什么齐王啊,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不然韩信恐怕要生二心。”
刘邦一听马上醒悟过来,是啊,一旦韩信造反,那不是让他刘邦雪上加霜吗?可是骂都骂了,总不能让别人当作没听见,或让导演喊个“咔”重来一遍吧?好在刘邦的应变能力非常了得,他话锋一转,不假思索地继续骂:“王八蛋,大丈夫要做王就做真王,还代理什么!”于是刘邦当即命令张良代替自己到齐国去,任命韩信为齐王。
刘邦对韩信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欣赏韩信的军事才华;另一方面,韩信的一些行为又令他感到担心甚至恐惧。这一次,韩信得到了他想要的齐王称号,但从这一刻起,韩信就正式进了刘邦准备秋后算账的名单。
可怜韩信!虽然在刘邦看来,他是趁机要挟,但实际上韩信并没有造反的想法。做了齐王之后,韩信在面对项羽的说客武涉和自己的谋士蒯通两次劝他脱离刘邦,要么投靠项羽,要么和刘项两家三分天下的游说时,都坚决地站在了刘邦这一边。
韩信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年在汉中的时候,刘邦曾经让出自己的车子给他坐,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分出自己的饭菜给他吃。韩信是一个没落贵族,内心根深蒂固的士人观念让他坚持认为,自己坐了刘邦的车子就要承载起刘邦的顾虑,穿了刘邦的衣服就应当怀揣刘邦的担忧,吃了刘邦的东西就应当为刘邦尽忠。韩信之所以要求做齐王,并不是有二心或趁机要挟,其实他只是单纯地想做一个王风光风光而已。韩信最大的失误是情商不高,要求提得不是时候。
刘邦可不管这么多,消灭项羽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韩信的军营里收缴了他的兵权,然后把韩信由齐王改立为没有军队的楚王。楚王就楚王吧,韩信也没有抱怨,军队没了可以再招,好歹自己还是个王啊。
可就是这么个毫无实权的楚王,刘邦也不准备让他当了。汉高帝六年 (公元前201年)十月,刘邦听说有人告韩信谋反,便拿着告密信问手下的将领该怎么办。
韩信大概平时也觉得自己的能力远高出刘邦手下的其他将领,自认为要是没有他韩某人在,这群废物的骨头早被项羽敲成灰了。满朝上下,他与别人不合拍,性格又不合群,当了王后恐怕更是两眼高高在上,只用鼻孔瞧人。很多人暗地里都想摆他一道,以致当看到刘邦手上告发他韩信造反的信时,各个武将异口同声,好像排练过:“马上发兵,活埋了那小子!”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韩信说话,哪怕只是质疑一下告密信的真伪。刘邦却没那么冲动,不管怎么样,简单的数学推论他还是懂的:
∵项羽打不赢韩信
刘邦打不赢项羽
∴刘邦打不赢韩信
得出这个结论一点儿也不难。
刘邦一言不发地注视着底下表现得义愤填膺的群臣们,心里不住地骂:“你们这群王八蛋,说得轻松,真要打起来还不知道是谁活埋谁呢。”没办法,刘邦只能问陈平这件事该怎么办。
这时,陈平没有附和众大臣,他站出来说:“陛下,诸位大臣说得都不对。”
“哦?”刘邦一听陈平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以为陈平会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陛下,有人告韩信谋反,韩信知道吗?”
“不知道。”
“那陛下度量一下,自己的士兵比韩信的精锐吗?”
“比不上。”
“那您手下的将领比韩信高明吗?”
“那也不如。”
“那敢问陛下,您的兵比不上韩信的兵,将领也比不上韩信,就这么去攻打他,不是逼他造反吗?韩信一旦造起反来,您不是找死吗?”
陈平的一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不赞成刘邦干掉韩信,但这才是要逼死韩信的节奏啊,他让刘邦意识到自己的兵比不上韩信的兵,将也比不上韩信,那这样的人还能留在世上吗?
果然,刘邦马上坚定了要抓韩信的决心。面对众武将的慷慨陈词,还没表态的他也不说什么决定出不出兵的话了,问题从“是不是要处置韩信”直接变成了“要怎么处置韩信”。
刘邦接着问了一句:“那该怎么办呢?”
这对一肚子都是阴谋诡计的陈平来说还不是信手拈来,他早就成竹在胸:“听说自古以来天子都有借巡狩大会诸侯的惯例,陛下可以假装宣布准备到云梦泽去巡狩,并要在陈县大会各路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边,陛下到了韩信的地盘上,他是一定要出来迎接陛下的。他知道陛下喜欢到处去玩,所以肯定不会有所怀疑和防备。韩信又不是项羽,只要他来了,要拿住他还不是一个武士就能搞定的事吗?”
刘邦深以为然,于是马上依照陈平的计策,昭告天下说大汉天子要到云梦泽去巡狩,并准备在陈县大会各路诸侯。
接到刘邦即将出巡的消息,韩信突然紧张起来,因为在此之前,朝廷在三个月内接连发生了臧荼和利几谋反的事情。臧荼是项羽封的燕王,利几本是项羽的旧部,这两个人的谋反很快就被刘邦御驾亲征给平定了。韩信虽然没有谋反的打算和准备,但刘邦这个时候来到楚国西边的陈县,会不会是有所图谋?韩信对此不能确定,万一刘邦是来抓他的呢?
也许是韩信点背,有病乱投医的他不知听信了谁的鬼话,出了个昏招。在刘邦快到陈县的时候,韩信逼死了躲藏在自己身边的项羽旧部、自己的朋友、朝廷的通缉犯钟离眜,拿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满以为这样就能和刘邦达成和解。
刘邦这时候已经坚定了要拿掉楚王韩信的决心,怎么肯理会韩信拿什么来,而且韩信杀了钟离眜,正好又加了条卖友求荣的罪名。刘邦抓他自觉是伸张正义,心里本就不多的愧疚兀自又少了几分。
韩信虽然长得人高马大,但显然武艺不佳。两人一见面,刘邦二话不说,立即命令武士一拥而上将他绑了,然后就这么随意往自己的车上一扔,云梦泽也不游了,马上下令起驾回宫。
被五花大绑扔进车里的韩信还不知趣,他自嘲说:“果然跟别人说的一样,现在天下已定,我也该死了。”
刘邦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有人告你谋反。”随后刘邦干脆车也不让韩信坐了,叫人把他从自己的马车里拉出来,戴上手铐、脚镣关进囚车里,一路往西,懒得再搭理他。
控制住了韩信,刘邦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他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杀掉韩信。刘邦也知道,告韩信谋反的信件内容没什么能站得住脚的依据,甚至告密信可能就是刘邦授意手下人弄出来的。于是拿住了韩信后,刘邦很快就下令大赦天下,顺便也把韩信给赦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