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北击匈奴则是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
战国时期,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匈奴,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的广大草原地区。
当时,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三十三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
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攻占阳山(今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而这则是秦始皇一直为后世之人所诟病的地方。
然而,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
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
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秦始皇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当然,秦始皇被后世所诟病的并不仅仅是其大兴瑶役的命令。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焚书坑儒、大修宫殿与寻找长生不老『药』。
战国末期,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
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尽管如此,他却曾下令将一些****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
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术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对于证据确凿的460人,处死,无罪者释放。因为其坑杀的,其实不是什么儒生,而是术士,只不过,当时的术士的一些言论,与儒家所主张的东西很是相似。
后世之儒家立起汉,为了表示汉得帝位的合理合法『性』,因此对秦王朝,尤其是焚书坑儒大力抹黑,而这种抹黑则是一直持续了数千年,甚至于直到秦兵来的那个时代,都一直没有结束过。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阿房宫(没有完全建成),秦始皇陵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不是他建的,是之前的秦王),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然而,这并不是只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不忍杀害六国贵族,要软禁他们却又不能设施太差,于是欲仿造六国宫殿造就。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另有葛剑雄的观点,全国人口有3000万以上,甚至6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
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不过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然而这两个却都不是秦始皇建造的,而是始皇帝之前就有了的。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然而在之后的平定南海时期,为了让华夏人名扎根,六国美女多被派往南海。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巿(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以上,都是秦始皇为世人所诟病的地方,可是,如果你认真的看了这些地方之后,就会发现其中有非常大的问题。
其一:修建宫殿,固然要征调大量的百姓,无形中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可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如果想要将六国贵族都收留,以此来收买六国百姓的人心,或者是安抚六国百姓,自然不可能让六国的贵族都睡大街上或者是茅草屋里面。
而且,这些宫殿也不是秦始皇建给自己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统治的手段而已。而在当时,这种统治的手段是非常正常的。就如同刘邦取得帝位之后,大封天下一样。
可是,刘邦之后,刘氏子孙数次发动内战,直至文景之后,才最终平息,大封天下的刘邦,最终在子孙的手中,又收回了当时的封赏。
很明显,秦始皇是知道如果分封子孙或者所谓的有功之臣是会对整个国家的稳定造成很大的冲击的,尤其是那些投降的六国贵族,他们都有一定的号召力,一旦分封给他们土地,势必会造成新的问题。
而如果杀了或者是虐待这些贵族,那么则会更加的引起六国旧地百姓的抵触心理,这势必会影响到秦王朝的统治。
因此,修建宫殿作为一种怀柔的手段,或者是收买人心的手段,在当时是需要的。
其二:修筑万里长城。
这一点,在本书中已经谈论过多次,万里长城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可是,却是当时秦帝国面临北部威胁而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在当时,中原未稳,匈奴虽败,却实力尚存,而匈奴骑兵的机动『性』是非常强的,在当时那个时代,可以说相当于后世的摩托化部队。
这样的一支军队可以说放在哪个地方,都会对秦王朝的边境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北方边境如此之广,秦王朝不可能在某一处都驻扎大军,那样对秦王朝以及境内百姓所产生的压力,比修建万里长城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事实也的确证明了万里长城的价值。
其三:焚书坑儒,焚书是为了加强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后世的‘文字狱’要文明了许多。对于当时的秦始皇来说,这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让六国百姓忘记原来六国的一切,融合进大秦帝国的一种手段。
在文化上,焚书固然是造成了很多的珍贵古籍消失,可在政治上,却也加强了统治。而对当时的秦帝国来说,没有什么比加强统治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坑儒同样是为了加强统治,而且,秦始皇坑杀的,也不是什么儒士,而术士。只不过,当时的儒士与术士在某些观念上是一致的而已。
其四:赋税过重。
多年的战争已经使得秦帝国与六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以当时秦帝国的税赋想要支撑如此多的开销,明显是无法支撑的。而这些开销中,有些地方是一定要去做的。比如修建道路、水渠以及万里长城,修建一些宫殿给六国旧城居住等等。当然,阿房宫与规模庞大的骊山陵墓则不是必需要的了。
其五:信方士,炼丹,消费大量的财富。
这是当时人观念的问题,不只是秦始皇,后世许多皇帝都在追逐此种东西,甚至于不只是皇帝,连普通百姓也在追逐这些东西,后世对其大加诛伐,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是针对此事本身。
综上所述,秦始皇虽然在执政的过程中犯了许多的错误,也给当时秦帝国境内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可是,其对整个华夏民族的影响与贡献则是无法估量的。
上面所说的那些秦始皇所做的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
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
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被称为贤明的帝王,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朱棣等等,他们创造的“伟绩”有哪一个能和秦始皇相比呢?
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和能沿用数千年的“软件”呢?从这方面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伟大的君王。
然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几个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始皇被带上了一个头号暴君的头衔。这个“暴君”的称号,不仅使他一生的绝世光辉大失『色』彩,甚至在传说和戏剧中多成反面人物,这么一个最伟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过。
这是对秦始皇最大的不公。
不过,于秦始皇自己来说,他不会在乎后人如何去抹黑他,他在乎的是他一手创造出的帝国能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
然而,历史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证明,他才是主宰世界的神灵。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时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辆副车被刺客用重锤砸得粉碎。随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
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
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邢台市广宗附近。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
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
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
后来秦始皇渡黄河,癫痈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这次出游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
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
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
赵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时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
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让他们『自杀』,不得违抗。
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
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鱼装在车上,『迷』『惑』大家。到了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了赵高手中。
赵高阴谋得逞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赵高阴谋后,就上书告发赵高。秦二世胡亥不仅偏袒赵高,并且将李斯治罪,最后将李斯腰斩于咸阳。赵高升任丞相,由于他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
赵高的最终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对他来说是天赐良机,只有在秦始皇死后,他才能假传遗诏,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谋。
无论如何,历史造就了一代帝王秦始皇,也将他推回到历史的轮回之中了。
而下一个历史,则要有另一个人来创造。是刘邦?项羽?赵佗?李斯?赵高?还是秦兵?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