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龙’。
这诗的原作最后一字是‘螺’而不是‘龙’,原意是描写洞庭湖上的君山岛的,而在这里变动了一个字后,说的却是洞庭湖西面的一座大型的狭长岛屿----‘赤山岛’了。
古时称为“八百里”的浩瀚的洞庭湖,在东汉末年时的那湖水的水面范围可比现在的湖面大了近百倍。象现在湖边的那十几个军垦农场、汉寿、安乡、华容、南县、沅江市、益阳、湘阴、汨罗等十几个县市靠近湖边近几十里甚至于近100多里的地方都还是水面、荒洲,湖边长满了芦苇、水草等。
洞庭湖从东面长沙郡的湘江口(浏阳、汨罗、平江一线)到西面的武陵郡(今常德德山、古汉寿县一线),南面是湘潭、琼县,北面到南郡、华容明山,东西长达600多华里,南北向水面也超过了350华里。要是夏天水位较高时,而那时又没有系统的堤防河坝工程,涨水时单纯被水所淹没的湖边滩头面积就比现在的洞庭湖的水面面积都要大上好几倍。
在当年,湖边少有堤岸防洪,就算是个别地段有堤坝,那堤坝也不是很高,一般也就5、6米高。每年春、夏涨水时,许多地方湖水会经常漫过堤坝,淹没田野,给周边的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祸。
要是按现在的地域来讲,这湖边两边有近200多里宽的地方在东汉时期都还是水面,可见当时洞庭湖湖面之浩瀚。
所谓的“八百里”洞庭湖,在汉语里这‘八百里’也只是一个虚数,只是说它范围很大而已,并不是说真有800里长宽。
在湖的南面一处叫‘白沙头’的湖湾里,有一座无名的小渔村。本文就叫作‘白沙头村’吧。这‘白沙头村’也正处于那长沙郡益阳县和武陵郡索县交界处,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也正是各地豪强、大户的势力最横行的地方。
所谓村庄,严格来说也不是,也就是20多户渔民临湖边用一些木头、芦苇、泥砖搭建了一些小窝棚而已。20多个低矮的小茅棚聚集在湖边,时间长了,自然就被外人当作了渔村。
村里也就只有三个姓氏:张、雷、杨,除了这外来户‘张’姓之外,雷、扬2姓全部都是在这里住得怕是有百年以上了的人家了。因此,这村里人大多都是亲戚关系,日子长了,这男婚女嫁的,甚至于周边很多农村、渔村里也有了不少亲戚。
只是这近50年来,湖边的无良大户张富(字悟昌)巧取豪夺,欺男霸女,为害地方,无法无天,把这周边的渔民、农民给害惨了,被本地人背后称号为“张无常”。
这‘张无常’家也算是荆州武陵郡一带的豪门士族,朝中也出了几个600石俸碌以上的大官,这眼下零陵郡属下通道县县尉张羡张大人和这‘张无常’就是远房同宗堂兄弟,武陵郡孱陵县县丞张弄就是这‘张无常’的大儿子。
而那‘张无常’的女儿张娟也于年前曾被候选宫中贵人,虽然那张娟也算得在武陵郡是天姿国色之貌,但是在美女如云的**,也就是个美丽的宫女而已,没能在宫中混得风生水起。后来,以皇帝刘宏的**,倒也侍过2次寝,这也已经足够了,在老百姓眼里,或是在地方‘大员’的眼中,这也算是‘朝中有人’,自是不敢得罪这张家了。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三国演义》第1章)
而灵帝刘宏由于自己子嗣不盛,因此也是在宫里遍宠贵人、嫔妃,有时连宫女也不放过,实在是太过荒淫。而那些阉臣们投其所好,在宫中大建露天温泉、浴池,从各地大肆搜罗美女入宫供其**。
甚至于曾有一段时间灵帝刘宏下过‘宫中女人不准穿蛰裤’的荒堂旨令,可见这灵帝刘宏荒淫无道到了何种地步。
因此,灵帝刘宏日渐疏于政事,大权都落在了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手上。
当时的宫中,有大太监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惲、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称赵忠为‘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