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诗人的卖书生涯苦并快乐着。
在《东莞日报》文艺部编辑主任李逸江老师在他的《打工诗人的卖书生涯》报道中这样写道:
1994年6月,新华社发了通稿,报道了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打工妹汪雪英写的诗集《漂流花季》在北京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国至少有百十家报纸刊登了这一消息,不久之后,广东的《佛山文艺》丛刊《外来工》杂志主编刘宁老师又为她发表了一条书讯,从此,打工妹汪雪英成了青年女诗人汪洋,在全国出名了。
我知道汪洋,是一位来自江西永新县的农村打工妹,只有初中学历,但从来没有见过面,她曾给我写过几封信,地址是常平镇某管理区一家杂货店。我以为她成了杂货店的老板,就要求她在信中把电话号码告诉我,以便随时联系,谁知她毫无反应。
今年10月中旬,我打电话给我在常平镇桥梁餐厅的朋友刘利民先生,请他帮个忙,找一找她,当天下午,我到了常平镇,在刘利民先生的带领下,终于见到了汪雪英,原来她并非什么杂货店老板,只是租住了杂货店老板后面的一间出租屋,如果我打电话给她,就算是传呼,杂货店老板也要收她一元钱。
80年代,南下大军如滚滚潮流,汹涌澎湃。我曾在1986年写过一篇介绍南下打工妹的文章,叫《N妹在东莞》,发表在《黄金时代》杂志上。我按照当地群众的习惯把来自外省的外县的女民工称为“Nan妹”,虽不算准确,却绝无褒贬,在神州大地,南下打工是十分新鲜的事情,一个打工妹写了诗,就更加值得骄傲。
眼前的汪雪英,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我想象中的打工妹,是身穿统一工作服,发梢上戴着一朵鲜艳的红花,配着耀眼的厂徽,出入工厂车间,在大街上流连徜徉,端坐在电影院里,一群无忧无虑,神采飞扬的年青姑娘。而这位不到30岁的汪雪英,穿着一身非常朴素十分整洁的衣衫,在狭窄的出租屋里,在为出生才五个月的儿子洗澡,原来她早已辞了工,暂时做了家庭主妇。屋子是陈旧的,狭窄的,只有几十平方米,住着两对夫妻六口人,这是常平地区常见的十二椽瓦,(当地农民叫十二坑瓦)砖房子,月租一百三,住着两家人,没有更多摆设,没有电视机,没有报纸杂志,写作的桌椅同时也是吃饭的桌椅,只有一部小型收音机,收听广播和国家大事,煮饭的炉子散发出一股刺鼻的煤油味。
汪洋的感情表达方式不是那种兴高采烈的,大喊大叫的,对什么事物,她都显得很有节度,成竹在胸,没有特大的抑扬顿挫,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不亢不卑的、准确的、清晰的、甚至是平静的叙述。仔细听,仿佛一道美丽的山涧清泉,汩汩流淌,显示出一个女人成熟的风韵,对于一个普通打工妹出书这件大事,她说只是做了一件平常的事,书全部卖了出去,她没有亏本。没有亏本就是有钱可赚,赚多少,她没说。她的本意也不是赚钱,找到了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已经足够。她说话的语气异常平淡。仿佛是叙述一个平常的故事。
18岁那年,她和千千万万南下大军,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东莞。
18岁的少女,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花篮,装满着五彩缤纷的幻想。见到南下打工这个波澜壮阔的场面,见到改革者的前沿阵地——东莞日新月异的变化,姑娘们十分激动,于是大家互相鼓励,一起写诗。她的书出版了,她亲自去卖书,对于卖书,我有过种种设想,是摆摊,沿街叫卖,还是委托新华书店出售?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作家签名售书》,描述过作家签名售书的情景:年近六旬的老作家,满面红光满头大汗地被围在众多的学生中间。一双双年青的、少男少女的手伸向他,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从他的脸前、眼前、额前、耳朵前后、手下、笔下、腿下、胳膊窝下伸过来,人群中不时传来“给我签,给我签!”的请求哀求命令和说不清是何种语气的呐喊,还有更激烈的欢呼起哄声。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