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很善于利用自己脆亮明快的念白、矫捷灵巧的翻跌和火爆猛烈的开打,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脆、快、帅、美,创造了一批独具特色、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张火丁曾看到过他主演的《九龙杯》中的杨香武、《三岔口》中的刘利华、《打瓜园》中身残艺高的陶洪、《小放牛》中天真活泼的村童及《秋江》中幽默恢谐的老艄公。这些艺术形象都给张火丁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张春华时年66岁,自他初登天华景算起,到这年已经第55个春秋了。为了纪念张春华从艺55周年,天津市文化局、中国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联合主办了张春华舞台生活55周年纪念演出。演出地点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和天华景戏院。张春华的演出班底由战友京剧团担任。中间的垫戏由战友京剧团和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出。张春华对张火丁很赏识,把她的《六月雪》中“法场”一折安排在10月26日晚中国大戏院中轴演出。这对张火丁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当年张火丁在天津戏校学戏的时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来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张火丁与同学们担任过宫女,登过中国大戏院的舞台。那时张火丁对这个大戏院非常憧憬,感到这个大戏院太棒了!自己若是有机会在这个舞台演出,那该多好啊!未曾想仅仅过了两年,自己的愿望即变为现实。作为天津戏校的学生,自己要把最好的艺术奉献给天津观众。
天津一行,张火丁陪张春华演出了两场戏,亲身感受到了这位老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张春华谢幕达五次之多,大幕仍未合上,观众纷纷上台献花、合影,台下的欢呼声和掌声如雷鸣般在剧院回荡。张春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以自己的艺术和艺德征服了观众,55载的辛勤耕耘,春华秋实,其中包含着多少酸甜苦辣啊?这对于年轻的张火丁是个很好的启迪。只有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艺术之花,才会姹紫嫣红,光彩照人。
心系京剧方执著
张火丁自进战友京剧团那一天起,就被团里作为程派演员进行培养。自1989年11月至1992年11月,张火丁从师于李文敏,主工程派。当时李文敏还有教学任务,张火丁的学戏时间是在李文敏教学的间隙进行。规定的时间是每周的二、四、六。张火丁开始住在北京戏校,后来因校方住宿紧张,只好回到军区宿舍,往返走读。
战友京剧团在西山八大处,北京戏校在洋桥,是正西至正南,几乎环绕了半个北京城,路途十分遥远。张火丁每天倒车四次,往返百余里。每天用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五个多小时。如果一旦坐车不顺,就得用六个小时以上。寒来暑往,雨雪风霜,三年时光,张火丁在求学的路途上不知耗掉了多少时间。尽管路途遥远,出行不便,但张火丁严格遵守学习时间,三年来从未误过一次,张火丁执著的学艺精神可见一斑。
自从张火丁跟李文敏学戏那天起,她便确定了一个信念:一切事情都可以误,惟独去戏校上课的时间不能误。只要有课,张火丁便放弃一切活动,学戏雷打不动。
1992年1月,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导演发现了张火丁,认为她的气质和形象十分适合担任他执导的一部故事片的主演,于是力邀她加盟,但张火丁婉言谢绝了。那位导演不甘心,又找到战友京剧团领导,让团领导帮助做做工作。当时张火丁对团里的某位领导说:“我的工作是京剧,我的程派没唱好,别的都不考虑。”由于京剧不景气,进军影视圈是不少戏曲演员的一个梦想。而张火丁面对这样一个绝佳的机遇,却不为所动,有点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人为她感到惋惜。进军影视圈又出名又挣钱,这样的美事居然未能打动张火丁的心,说明她心中只有京剧,京剧是她心中最为神圣的事业。只要自己能学到京剧艺术,其他都在所不惜。如今张火丁成为京剧大角儿,与她心系京剧,拒绝各种诱惑不无关系。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但张火丁却充分利用了这三年的宝贵时光,在李文敏的言传身授下,先后学会了《六月雪》、《朱痕记》、《锁麟囊》、《三击掌》和《武家坡》的全部唱段,自己在学习和继承程派艺术方面,又有了新的跨越。向李文敏学习的这段学戏生涯,成为张火丁学习程派艺术的“奠基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