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荆州集团的覆灭标志着以汉室宗亲为代表的抗曹势力就剩下了一个光杆司令刘备。而益州牧刘璋在曹操征荆州之初,就已经派遣属下阴溥向曹操致敬。曹操为了安抚刘璋,加刘璋为振威将军。不久后又派别驾从事张肃遣兵运送军用物资交给曹操,表示愿意接受征役。张肃被征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
只要干掉了孙权,整个天下就归于一统。而曹操也在这个时候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劝降信寄给孙权。这可能是曹操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孙权不是刘琮,那是的孙权已经坐领江东整整八年,早已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所以即便江东士族中出现了以张昭为首的降曹派,但孙权仍然能够控制江东大局,而在孙权决意抗曹之后,江东政权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降曹言论,这说明孙权足有一战的实力。
所以如果曹操好言相劝,也许孙权还能借坡下驴,但曹操显然误以为孙权也是刘琮那样毫无主见的二世祖,以至于他老人家后来发出了一句著名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犬豚耳。”
孙权为什么会在抗曹的立场上犹豫不决呢?一个上位者最害怕的莫过于失去权势,那么孙权为什么还要在抗曹这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上面犹豫呢?以史为鉴,我们同样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当全国的抗日**已经不可阻挡的到来之际,为什么蒋委员长还要一意孤行地搞“攘外必先安内”,以至于他的大舅哥宋子文都愤而辞职呢?
蒋委员长有苦衷啊,那些农村里的红色割据才是他老人家真正的心头大患啊。
“若亡于日本,我们尚可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只要说出这句话,那就肯定是要千夫所指的,但委员长还是对他的心腹爱将们说了。
没办法啊,谁让我们不得民心呢?不发动人民吧,是个空子;发动人民吧,又是个乱子,这个力量沛然莫御,搞不好就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么孙权的内忧又是什么呢?周瑜!
周瑜的身上有着太多关于孙策的记忆,如果他的威望超过孙权,难保日后接班的不是孙策的儿子——孙绍。所以无论是周瑜还是陆逊,能不用就不用,就算不得已用了,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弄下去,特别是当他们对于接班人的问题指手画脚的时候,那就只能弄死了。
所以曹操大兵压境的时候,江东第一名将周瑜竟然是擅离防区自己跑回来的。闻战鼓而思良将,孙权难道有比周瑜更好地人选么?这一切不过是碧眼小儿的一点鬼蜮心思罢了。
后面的事情就更加令人好笑了,当夜晚无人的三更时分君臣相对基情无限的时候,周瑜还在苦口婆心地打消孙权心中的犹豫,因为他需要孙权帮他搞定后勤。而当周瑜提出需要五万人就有把握战胜曹操的时候,孙权的回答让我们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这段话虽然是记录在江表传中,但考虑到江表传是吴人自己所写的书,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故意歪曲事实来编排孙权,那么孙权的表现就令人齿冷了。
在这个危急关头,有人出来愿意帮你带兵抵抗,作为老板应该砸锅卖铁全力支持,这么可能还给人家打一个六折呢。更何况若是周瑜打不赢,你孙权再领着人上去除了当炮灰有个毛用啊。
所以终孙权一世,江东在战略上都是极度摇摆,从来没有一个坚定的路线,哪边有利就往哪边?为什么?孙权不会打仗啊,好不容易把周瑜熬死了,自己人鲁肃、吕蒙又是个短命鬼。
我可以想象当时周瑜的那个郁闷心情,但是为了大局,为了孙家的基业,周瑜还是忍了。甚至为了帮助孙家得到荆州不惜赔上自己的性命。但这一切孙权不仅不予支持反而在背后拆台。
周瑜前脚刚刚出发,孙权就率领一支偏师出兵合肥,当然了作为牵制敌人的疑兵这也无不可。但是当周瑜在赤壁大胜进而与曹仁在江陵苦战一年有余的时候,孙权不仅不发一兵一卒,而且还派了此前从未领兵的张昭攻占当涂,自己继续进攻合肥。结果就是周瑜虽然夺得江陵却身负重伤,而孙权、张昭分别大败而归,江东在赤壁之战中捞到的一点本钱被孙权赔得精光。
此后由于东吴兵力严重不足,无法兼顾东西两侧防线,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准备将江陵交给刘备驻防,而此时江陵太守是谁?周瑜。
孙权先是拒绝了周瑜软禁刘备的建议,为此身负重伤的周瑜不惜跑到京口亲自去见孙权,要求去进攻刘璋,孙权当然知道这是周瑜的气话,但他还就偏偏允许了。结果周瑜在回防区的路上病逝于巴丘。
现在也许你会明白赤壁之战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然而当下,陆军师凭什么断定曹操必败呢?
很简单,因为曹军的军心,变了。
南征不过是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当荆州望风归降,滔天的富贵已经唾手可得,谁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死命向前呢?人都是自私的,谁不怕死呢?而一支心思已经不在敌人身上的军队,不打败仗那才叫奇怪了。不过就算是陆羽知道曹军的破绽在哪里,他也仍旧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即使是心不能一的曹军也依旧足够强大。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允许他们犯很多次错误,而处于夹缝中的刘备集团连任何微小的失误都承受不起。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步步为营。
关于书评区的某些评论,再啰嗦几句
曹操南征是赤壁之战的前奏,也关乎刘备能否咸鱼翻身,所以在一些情节要仔细推敲下,所以忍着没发。但是书评区里面某位热心书友的几条评论还是让我有些坐不住了。
既然好为人师,那就不能误人子弟。讨论历史就得按史家的规矩来,要驳倒别人的某个论点,不能上来就乱扣帽子。什么叫没有城府?一个没有城府的政治家能带领我们翻身做主?三起三落而最终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将党内的个人崇拜推到巅峰,把几十年的各大山头修理的服服帖帖,死伤无数?太不把委员长当盘菜了吧!www@
其次要拿出自己的论据、包括引用史料出处,不能靠打闷棍来偷换概念,那是要被黄牌警告的。我从来没有否认毛对杨开慧的感情,每个男人对自己的小师妹都会有那么一点别样的感情,更何况是天生多情的太祖?可是,结发妻子生死未卜,自己就忙不迭地和别人上床,这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只能为尊者讳,避而不谈。如果当年何健把杨开慧放回去了,毛的政治生命能否延续,那就不得而知了。
一个多情的男人就应该做到家中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当年到了延安,多少高级干部换了老婆还号称是与封建婚姻划清界限,此事在当时也不是无人议论,但最终不了了之。没有换的,如徐海东、许光达,固然是人品好,换了的,也同样无愧于革命家的称号,这只是时代的悲剧。叶帅前后六位夫人,难道都是感情不和?男人嘛,都能理解的。私人品质和革命品质本来就不能混为一谈。能在这两方面都做到无可指责的,不也就总理一人而已嘛。
好了,这么辩论下去也不是个事。当代人不写当代史,以后我也尽量不去引用近代的史料,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至于要驳斥我的什么谬误,十分欢迎,但请言之有物,太低级的我就爱莫能助了。
嘴贱多说一句,毛和杨开慧可能是志同道合,但与贺子珍就有那么点政治婚姻的意思了,吴光伟事件也不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话题,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井冈山时期的历史与毛贺之间的恩怨。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