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节 心不能一(四)(1 / 2)

整个三国小说,作为赵云粉丝的读者,最喜欢的肯定是这一节,做为三国中武打场面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这也是电视剧的一大卖点。当年我在看的时候,这一段反复阅读不下百余遍,然而当我学了历史之后,却发现自己被罗贯中给骗了。

既然如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曹­操­南征的整个计划究竟如何?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在得知荆州牧刘表病重的消息之后,立即启动了准备多时的南征计划,并且采取了尚书令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奇谋,由扬武中郎将曹洪佯装主力部队攻击荆州北部地区,自己率轻骑兵部队急袭包抄叶县小路,侧击章陵故郡。

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曹­操­的大军突然出现,整个荆州群龙无首,兄弟阋墙。刘琮派人通知大哥刘琦和叔父刘备,而此时曹军先锋已达宛城附近。刘备对刘琮的故意隐瞒大为恼火,江夏太守刘琦趁机联合刘备宣布刘琮以不正当手段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荆州士人集团彻底分裂。而与此同时,九月初,曹洪在舞­阴­、博望一带击溃了荆州的防御部队,曹军前锋已经抵达新野。刘备集团以及新野、博望一带的十余万百姓,来不及组织抵抗只得南撤到了樊城暂避。

刘琮在失去的荆州掌控之后,索­性­宣布向中央朝廷投诚,等待曹­操­的收编。而与此同时,刘备集团南渡汉水,来到了襄阳城下。历史的转折点就在这里。

曹­操­的南征计划,到此为止进展顺利地出乎意料,带甲十余万,拥有千余艘战舰的荆州集团不战而降,不费曹­操­一枪一弹。这个时候,曹­操­集团的战略中心就发生了转移,军事暂时给政治让路,此时曹­操­的首要任务不再是追击南撤的刘备集团,而是赶紧进入襄阳代表中央朝廷受降。这是他收买荆州人心,为日后的南征大计做准备的必要条件。

所以曹­操­在进驻襄阳之后,不仅将联同刘琮在内十五名高级官员全部封侯,而且还要让自己的心腹人马接收襄阳一带的全部防务,包括对文聘集团的改编等等,事情可谓千头万绪,仅仅依靠曹­操­南征时随行的参谋人员肯定不够,所以曹­操­大胆提拔了很多在刘表时期不得重用的人才,包括王粲、刘巴、裴潜、司马芝等等许多人。

然而曹­操­毕竟是一流的战术大师,在他得到刘备率军向江陵南撤的时候,立即亲率虎豹骑主力,以文聘为向导追击刘备,在长坂坡将南撤途中的刘备军彻底击溃。

注意,是击溃,而不是歼灭。原因有二:一是曹­操­兵力不足,五千虎豹骑固然骁勇,但要想歼灭不少于两万的步军,难度也很大。二是刘备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把辎重部队和百姓进行混编,大大影响了曹军骑兵的追击速度。

写到这里,我知道肯定会有一大批“考据帝”们跳起来群起而攻之,在三国志中多处有明文,当阳之战,刘备仅率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侥幸逃脱,其余人马全部被曹­操­俘虏。

当然,骑兵俘虏十倍于己的步兵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刘备真得败得如此之惨,以至于罗贯中不得不篡改历史帮诸葛亮搞出一个不在场证明?

就让好为人师的我来分析给这些考据帝来听一听吧。

首先我们不否认陈寿选材的严谨,但我不得不怀疑数据的来源。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刘备军先胜后败,在不篡改历史的前提下,你作为史官,你会怎么写?很简单,打败仗的少写或者不写,打胜仗的多些一点就好了啊。

更何况,整个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就是打酱油的角­色­,那何苦把自己吃败仗的事情写上去丢人呢?所以整个三国志,刘备前期打败仗的部分非常之少,以至于像孙乾、糜竺、简雍、陈到这些人的史料极为缺乏,因为他们总是跟着刘备吃败仗啊。

那么反过来,作为先胜后败而且是惨败的曹­操­一方又该怎么写呢?很简单,周瑜打不过,那就打刘备好了啊,刘备这边字数写得多了,周瑜那边少写一些史料的断层就不会那么突兀。所以当陈寿修订的时候,在史料的选择上就会面临一个难题,胜利的一方没有记载,而失败的一方数字可能有水分?

怎么办,修史有一个原则叫宁滥勿缺,哪怕一个史料可能有谬误,也要写上去以免以后散佚失传。当然一个有良心的作者会在后面加一个注释,不过陈寿也有他的道理,败得惨一点也没关系,反正后面连本带利捞回来了。

那么如何判断这则史料的真伪呢?我们往后看。

同样见于三国志正文,当诸葛亮出使东吴面见孙权的时候,孙权最为关心的就是刘备一方还有多少实力。而诸葛亮的回答是:“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师­精­甲者万人。”

注意诸葛亮的用词,­精­甲二字可以翻译为­精­锐,也就是说刘备在南撤途中就已经事先预料到可能被曹­操­的骑兵追击,而事先让关羽把­精­锐全部挑了出去。关羽率水军沿汉水南撤,和刘备的步军彼此呼应,所以当刘备在当阳大败之际,关羽的水军才能及时接引刘备渡过汉水,南撤到江夏。

既然是­精­锐,不说五选一,至少也要三选一吧,所以刘备的总兵力大约在三万人左右。而且如果我们的古文学得更好一点,就应该发现诸葛亮的用词有门道。首先刘备的兵力分为两部分:关羽水军和战士还者。那么后面的“万人”之前好像是少了一个“共”字。

如果排除陈寿语法错误导致歧义的话,那么诸葛亮的原意就是战士还者和关羽水军各一万,加上刘琦的人马一共三万。这和孙权赤壁之战中投入的兵力相当,这个联盟才有可能结成。而战后,瓜分荆州的时候,也是周瑜取荆北,刘备取荆南,周瑜占了便宜也那是因为江东水军是赤壁之战的主力。但从刘备能和孙权平分荆州的举动来看,在战前两家的实力应该是差不多的。

那好,既然在战后还能有一万人的幸存者自发地归建,假如刘备是一个刚一交战就抛弃妻子仅率几十位心腹临阵脱逃的垃圾败类,换做是你,你会回去再让他抛弃一次么?

历史啊,她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要学会真心实意地替她梳洗更衣,她才会向你展示她无比广阔的内涵。

好,在弄清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刘备集团究竟在襄阳城下发生了什么?

襄阳城下,当刘备带领着十余万背井离乡的百姓要求刘琮出来与他答话的时候,刘琮选择了逃避,以至于他的左右心腹很多人包括襄阳附近的百姓都自发的出城跟随刘备。

难道这些人都是傻瓜么,南撤的道路上肯定会遭到曹军的追击,而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死心塌地地追随刘备?

诸葛亮曾不止一次地劝过刘备,趁着襄阳人心不稳夺城据守,抵抗曹­操­,而这个十分可行的计划被刘备不止一次地坚决拒绝。而之后诸葛亮以及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地劝过刘备,抛下百姓赶紧夺取江陵,不然曹­操­一来,自己连落脚点都没有了,而刘备又是坚决不从,甘心在当阳吃上一场惨败。

刘备是傻瓜么?不,这恰恰是刘备的高明之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就是刘备的政治智慧,曹­操­兵多将广,我比不过,但我有一样你们都没有的东西。虽然现在我遭受失败,可只要假以时日,我一定能连本带利地捞回来,这件在政治角逐中无往不利的东西就是——民心。

刘备的“以人为本”就是他全部的资本——民心。

所以刘备为什么能在大败之后还能轻而易举地占据刘琦的地盘?因为他有民心,如果刘琦敢拒绝,他的下场比那个在襄阳的刘琮还要惨。而事实证明,无论曹­操­还是周瑜都在荆州拼得头破血流,而恰恰是有了民心的刘备趁机坐大,三分天下。

那么曹­操­的选择有错么?有,但犯错误的,并不只曹­操­一个。

可以这么说,刘琮的投降在曹­操­的意料之中,但曹­操­绝对不会想到有这么快,所以很多事情都没有准备。那么大的地盘要派心腹驻守,那么多的人事命令要签发,那么多的荆州旧部要整编,曹军的前进势头就一定会被减缓。

更为重要的是,在曹军上下都产生了一种轻敌速胜的错误观点,仿佛天兵一到,江东就会束手就擒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