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今日得拜尊颜,不胜荣幸。”
“南阳野人,疏懒成性,累皇叔两次造访,故不避冒昧请皇叔屈尊前来草舍一叙,实在惶恐之至。”www@
一般人看到这段对话可能会觉得两个人矫情,来都来了,赶紧进去大家把肉戏端出来,然后一个屈身投靠,一个礼贤下士不就完了?非要在众人面前演戏,累不累啊!
对,的确很累,但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老先生比我们更不怕累,让我们的刘皇叔非要跑三趟才见到卧龙先生的庐山真面目。第一,跑三趟才见到说明刘备心诚;第二,诸葛亮知道刘备来访却安之若素,不主动回访并不是卧龙先生不懂礼貌,而是他淡泊明志,不热衷于功名;第三,为什么要安排在草堂见面,说明这两个人是布衣之交,诸葛亮出山不求名利完全是为了天下苍生。刘备请诸葛亮也不是为了自己的野心,而是为了天下太平。
说到底,是宋代朱程理学兴盛之后,士大夫阶层那种当了婊子又想立牌坊的矛盾心理。科举成型以后,士大夫的晋升之阶完全被科举垄断,像罗贯中这样在科举中不得志又暗怀勤王之志的,和张士诚不清不楚的人就会分外想念刘备这样礼贤下士的老板,也会格外羡慕诸葛亮。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话虽如此,但读书人谁都抹不下那个脸,所以科举的好处就出来了。老子的功名是一根羊毛笔考出来,十载寒窗苦熬过来的,凭本事吃饭,虽然是天子门生,但彼此之间的感情维系很薄弱。像刘备诸葛亮这样可以托孤的千古君臣当然会被反复歌颂,以至于被后来的士大夫塑造成了精神偶像。
比如现在,诸葛亮还端着在野遗贤的架子,你和我之间只不过是主客,还不是君臣。你到草庐拜访我,现在我邀请你来做客,大家便彼此不欠人情了。如果你还想求教于我,那也不是不能商量,但在此之前必须把这个交情定下来,不然那就是热衷功名。
刘备呢,也很配合,至少在面子上完全给足了诸葛亮,满足了知识分子的虚荣心。为什么陆羽能迅速的融入刘备的小集团,就是因为他身上没有多少知识分子的酸味,相反还带着几分市井小民的烟火气息,使得刘备这个最有平民味道的草根皇帝对他产生了臭味相投的莫名好感。当然,仅仅是好感,两个大男人在一张床上睡觉的事情,打死陆军师都不干。我是直男,不是“湾男”。
得以进入草堂的就是刘备、陆羽、徐庶三人,其余侍从在赵云、陈到的带领下四周警戒,远远地散开去。众人进到屋内落座,诸葛亮坐在主位,刘备在左手边做主客,徐庶在右手位做主陪,陆羽年纪最小,敬陪末坐。
诸葛均带着童子奉茶之后便退入后堂,把整个中堂留给了四人。陆羽低头喝了口茶,差点没吐出来,这时候的茶还不是像后世的清茶,而是用葱姜、橘子、山楂等物调剂冲泡而成,茶叶也没有经过炒制。
好在陆军师是穿越者,在徐州的时候,酒这个东西喝多了误事。陆军师便命人将新茶取最嫩之叶放入铁锅内翻炒,直到水分完全去除。经过几次尝试在火候上有些经验之后,陆军师便开始向同事们推销这种清茶。
说实在的,那会人喝茶主要是为了提神,味道实在不怎么样。经过陆羽这么一捣鼓,提神的效果得以保留,还自有一股茶香令人闻之精神振奋,很快徐庶、沮授、鲁肃、陈群这些经常熬夜的人便须臾离不得了。好在荆楚盛产茶叶,炒上几百斤不在话下,然后分出三六九等分别送到众人手上,以陶罐密封之,一股新的茶文化便开始悄然流行起来。
徐庶喝惯了清茶,对以前的这种茶汤也是大摇其头:“孔明,你还在喝茶汤,改日我送你几罐清茶,保你一试难忘。”
“多谢元直,据说你前日又把州平给灌醉了?”
“哈哈,惭愧。我们汉魂老弟对茶酒颇有心得,把我这张嘴是越喂越刁啊!”
诸葛亮看向陆羽的目光又带了几分惊奇,这个比自己还小的年轻人身上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崔州平在刘备营中呆了三日回来便一个劲地劝自己赶紧出山,完全成了陆羽的铁杆粉丝,这是愈发令人好奇啊。
“皇叔,前日亮到新野与元直、汉魂等主公幸会,言谈之间亮已深知皇叔之志,深感钦佩,可惜亮乃一介山野村夫,恐令皇叔失望。”话题既然引到了陆羽身上,诸葛亮也就借势切到了主题上。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后幸闻水晶先生‘卧龙凤雏’之说,方知先生大名,君谓计将安出?”刘备开门见山,道明来意。其实见到诸葛亮的那会,刘备对他的年轻也颇感意外。谁也不会想到水镜先生口中倍加推崇的“卧龙先生”竟是一派羽扇纶巾的卖相,虽然诸葛亮仪表非常给刘备留了一个很高的印象分,但这位马上皇帝还是更喜欢徐庶、陈登这种在江湖上打过滚的湖海之士。像诸葛亮这种打扮的,在刘表身边见得太多了,不提也罢。
刘备的语气并不是太过恳切,诸葛亮也不以为意,毕竟他知道年纪上的差距不可能一下子便得到弥补,对方是一个比他大了二十岁,戎马一生的英主,但对于自己的主张,诸葛亮从来都十分自信,即便是对屡屡让自己吃惊的陆羽,也不会例外。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策据有江东,已历七载,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今刘景升老病,蔡瑁蒯越等心怀异志,一旦有变,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刘景升待我甚厚,备安能夺其基业?”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并没有理会刘备的辩解,还是将名垂青史的隆中对第一次在人前公开,但刘备已经不是建安十二年那个寄人篱下、只能叹髀肉复生的刘备了。陆羽的横空出世让他从来不曾动摇过自己对理想的坚定信心,但曹操的步步紧逼还是让他意识到必须尽快拿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诸葛亮抛出的蓝图虽然看上去很美妙,但老江湖的刘备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一贯主张:“景升、季玉皆汉室宗亲,取而代之,恐失人心。”
“刘表老病,其子懦弱不能辅;刘璋非立业之主,荆益久后必归将军。”诸葛亮和刘表有姻亲,即便是再怎么看刘表不顺眼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撺掇刘备去把刘表干掉。但是他所阐述的隆中对则代表新一代的荆州士族明确表达了对刘备割据一方甚至继承汉室正统来完成统一大业的支持。
手段如何可以再商榷,但合作的意愿已经明确,至少刘备这股政治势力已经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了荆州的政治格局中来,既然如此,那就要尽可能的捞到足够的筹码,而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大的一颗。
陆羽从战术上解决了刘备战胜曹操的难题,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在战略高度第一次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方向。陆军师穿越以来一直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染指,所惧者无非是那铁一般的历史规律。这个战略思想必须要得到荆州本土势力的高度配合,那么由诸葛亮提出来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先生之言甚善,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使备茅塞顿开。如蒙先生不弃,备愿早晚聆听先生指教。”
话说到这份上,再做推诿都是矫情。“为图将军之志,诸葛亮愿效犬马之劳。”
然后诸葛亮对刘备行君臣之礼,从此便以家臣相托付。接着又和徐庶、陆羽重新见礼。大家再也不是主客,而是君臣、同僚,有的话便方便摆到台面上说了。
“孔明兄,方才阁下一番高见,虽未出茅庐却已知天下三分,确实高明,令人钦佩。然依在下之愚见,先生这番谋划似可用八个字来概括。”
隆中对流传千古,后来事情的演变也基本实现了诸葛亮的预言,但刘备和诸葛亮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为何?计划赶不上变化。
再完美的计划如果在执行中不加以灵活变通,最后也必然变得千疮百孔,而刘备集团最大的败笔就是在荆州问题上过分地一厢情愿,无视孙权集团的潜在威胁,最终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痛失好局。
“哦?哪八个字汉魂不妨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