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颍川高士(二)(1 / 2)

审配见袁尚败走,自知城池将破,又见辛毗于城下执袁尚印绶节钺招降士卒,心中愤恨,乃径至辛评家中,尽收其妻子父母下狱先前袁谭败走平原,皆呼辛评辛毗家小出城,辛毗家人得出,而辛评家被审配所阻,软禁在府中

八月,审配兄子审荣夜开所守城东门,欲降曹曹洪率军突入城中,审配率军逆战,激战至天明,审荣竟为乱军所杀曹军一拥而上,生禽审配曹兵入城之际,审配在城东南角楼上,望见太祖兵入,忿辛评兄弟坏败冀州,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辛评家使者未及到狱中,一人骑马而来,语使者曰:“城池将破,尔等死之将至,知否?”使者视之,乃袁绍谋主荀谌,因其弟荀彧乃曹­操­谋主,故不为袁绍所信任,赋闲在家使者急忙问计于荀谌,荀谌道:“辛评之弟辛毗现为曹­操­谋士,若能将辛评家小献于曹公,何愁没有赏赐?”使者然其言,会城门开,辛毗在军中,径入邺城狱中,欲救兄长家小使者献家小于辛毗,后果得曹­操­重赏辛毗见荀谌,惊道:“保全吾兄家小者莫非是先生?”

荀谌道:“然也”

辛毗拜谢:“先生之弟荀文若现为曹公心腹谋士,何不同往曹公帐下效力?”

荀谌笑曰:“正有此意,故借令兄家小为引见之礼也”

辛毗亦笑:“此小事耳,某当为引见”

二人出城见曹­操­,正遇曹洪生缚审配,将谒曹­操­帐下,辛毗愤恨,以马鞭击审配头,骂道:“恶贼,汝今日真死矣!”

审配顾之,破口大骂:“狗辈,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杀汝也!且汝今日能杀生我邪?”内黄令张子谦素来与审配不睦,之前率众万余人投降曹­操­,已然被封为列侯,见到审配,也想上来占口头便宜,便嘲笑被俘的审配道:“正南,卿竟何如我?”配厉声曰:“汝为降虏,审配为忠臣,虽死,岂若汝生邪!”

审配是袁氏的死忠份子,虽然辛毗对他恨之入骨,但是正如审配所说的那样,对待像他这样的高级俘虏,没有经过曹­操­的审讯,谁也不敢私自处决他而审配骂张子谦的话也说明了他根本不怕死,我审正南是为袁氏父子而死,是忠臣,虽然死了,也比你张子谦这样屈膝投降的小人活着要强百倍,你能和我比?

但是审配真的对袁氏父子忠诚么?不,绝不很多忠臣都有一个毛铂就是因为他自己以忠臣自居,所以凡是反对他的人,那就是不忠,是­奸­臣,是小人所以逄纪迎合他,就是忠臣,田丰沮授反对他,那就是­奸­臣可怜的袁绍居然用审配这样的人总领州事,好端端的一个冀州便从此四分五裂了而审配直到死,恐怕还以为冀州是辛评辛毗这样的所谓的­奸­臣给败坏的

曹­操­见到审配被擒,就问道:“知谁开卿城门?”审配曰:“不知”

­操­道:“正是令兄之子审荣”

审配恨曰:“小儿不足用乃至此!”公复谓曰:“曩日孤之行围,何弩之多也?”配曰:“恨其少耳!”公曰:“卿忠于袁氏父子,亦自不得不尔也”

这段台词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套用到了陈宫的头上,因为在老罗看来,这两个人很想哪里像呢?对曹­操­的态度很像这两个都是忠臣,所以分外看不起曹­操­这样的­奸­雄,面对曹­操­的主动示好,很少有英雄豪杰能招架张辽张嘈旎握庋的当世名将都是被曹­操­亲自招降的,而偏偏陈宫和审配就是不买曹­操­的帐

陈宫被擒,曹­操­笑着说,公台艾你一向足智多谋,今天怎么被我活捉了啊这是老朋友间开玩笑的口气;而审配说出了那样大不敬的话,曹­操­居然还主动给他铺台阶,你这样做也是各为其主,不得不为罢了,想你这样的忠臣,我曹某人是要重用的可见只要这两个人说一句软话,不仅­性­命无忧,而且功名利禄唾手可得,可是他们为什么拒绝曹­操­?还是那句话,清流们对道德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尽管有时候道德不能决定一切,甚至会令人感到害怕,但是这就是清流的本­色­他们不一定有才­干­,但却是真君子,伟丈夫

三国志史载:“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为什么别人要叹息,因为这样的义士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死,是令人扼腕长叹的临行刑,审配对刽子手说:“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而历史上第二个这样做的,是南宋最后一个丞相——文天祥

文天祥被擒之后,前来劝降的从蒙古的亲王大臣到南宋的亲王大臣,最后连南宋投降的皇帝都搬了出来了,可是文天祥却丝毫不为所动,软硬不吃最后忽必烈没有办法,只好亲自出马文山(文天祥字)先生,你是个有才­干­的人,比耶律楚材还要能­干­,现在你的祖国已经灭亡了,没有人会责怪你的,到我的手下来做个丞相吧

忽必烈知道,看似弱小的南宋居然阻挡了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数十年,最后还是靠南宋降将引路才得以全歼张世杰陆秀夫的水军,这其中的道理长期接受汉族教育的忽必烈很清楚支撑那些汉人的就是——道义,尽管这个东西不能吃,不能穿,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忽必烈觉得这个东西很可笑,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这个东西威力很大,能让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元气大伤,还搭进去一位蒙古大汗的命,搞得忽必烈都有点力不从心了

尽管忽必烈知道,自己无法掌握汉人心中的道义,但他知道,只要征服了道义,那些汉人不过是蒙古人的两脚羊罢了而在他面前的目标有三个——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

张世杰,一介书生,因为不知兵要,被誉为“白败名将”,但是当崖山五十万水军片甲不存的时候,这个书生比那些投降元朝的武将们显得更有勇气,投涸尽而他的搭档——南宋战时左丞相陆秀夫在败局已定之时,目送太后悬梁自粳对着年仅一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行礼道:“陛下,臣无能,国家破败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能以身殉国了”说罢,抱着年仅一岁的皇帝跳涸尽这两个人随着南宋的灭亡一起去地下继续追随他们的皇帝了,而忽必烈的最后消就在文天祥的身上,可惜他注定要失望

最后当忽必烈的耐心耗尽的时候,他也只能沮丧的承认自己无法战胜文天祥,还有他所代表的道义,尽管他认为这样做根本不值得文天祥被压上刑场的那天,北京城的百姓万人空巷,前来相送,这就是道义的力量,尽管他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指引着人们的行动,影响着人们的看法,也使得在电脑前码字的我,再一次热泪盈眶,因为下面的文字是每一个汉人都必须记住的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瞿秋白从容就义的时候,唱的是《国际歌》,然后坐下来对军统特务说:“此地很好,开枪吧”文天祥唱的是《正气歌》,穷时节乃现,一一垂丹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他踏上刑场的时候,他向那些给他送行的汉人百姓问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方在哪里?那里是他的祖国,尽管外族暂时占领了它,但并不能阻止自己对祖国的忠诚然后文天祥向南方那个早已不存在的皇帝行礼:“陛下,今天臣的事已经做完了(吾事济矣)”文天祥做了什么事呢?他给我们留下了道义的传承,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绝如缕的原因所在,因为道义,“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你承认自己被道义的力量所感动,请跟我一起念一遍下面的文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粳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绝笔

审配的做法虽然很难像文天祥那样给予正面的肯定,但是至少能让见者叹息,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忠臣,永远都受人敬仰,当然,死了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