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刘备等众人都是脸色一黯,毕竟谁都不愿意去伤害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谋士,更何况田丰被冤杀也让众人有一点兔死狐悲的伤感,三国时期,一时多少豪杰,却一个个如繁星陨落陆续退出舞台
“先生有所不知,袁本初败回河北之后,听信逄纪谗言,冤杀田元皓,使二子一侄各据一州,自与小子袁尚居冀州,复聚人马近十万,以图复振”陆羽虽然不忍,但还是把事情告诉了沮授,只有让他彻底绝望,才有可能让刘备将这位出色的谋士收为己用
果然,沮授闻言,面如死灰,身形晃了两晃,几欲栽倒,陆羽急忙上前扶赚安慰道:“先生保重,袁本初尚有河北四州之地,未必不能重新振作”
“阁下何必欺我,想必你就是陆羽陆汉魂吧你既然在三年前就早已看出吾主必败于曹操,怎能认不清当今天下大势,田元皓啊田元皓,你倒走的义无反顾,留了一个忠臣的名号在世间,却让我独自承受污名,我沮授岂是贪生怕死之辈?刘皇叔,吾主既然尚在,吾不可久留此地,请送我回河北,在下不胜感激”
“先生既然已经离开险地,又怎能再入虎口,袁绍既能杀了田丰,又岂会饶过先生?”
“沮授非背主之人,皇叔不用再劝”刘备给陆羽使了个眼色
“先生谬矣,袁绍昏庸无能,不听忠言,枉杀贤良,岂是明主所为?虽对先生有知遇之恩,然先生亦曾多番规劝,奈何袁绍不听,于忠已尽矣今番田元皓无辜被杀,先生既然为其知己,便和袁绍有仇,往日恩情,一刀两断矣”
沮授闻言一身长叹,的确田丰的死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之前沮授对袁绍还有一丝幻想,期望他在官渡大败之后能重新振作,疏远审配逄纪这样的小人,但是袁绍居然为了自己的面子,将田丰这样的一流谋士杀害,这简直就是人神共愤的举动,人心一散,纵有三头六臂也回天乏术,沮授又岂能不仰天长叹
其实沮授和陈宫很想,都是中国古代“士“的代表,士为知己者死,袁绍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沮授无论受到怎样的冷遇,都毫无怨言,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人主没有要求陈宫因为曹操胡乱杀人而离开他,投奔到吕布帐下,为的就是一心一意地和曹操作对,这是一个悲剧,人才的凋零,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而沮授现在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选择,河北回不去,那是否可以投奔刘备继续与曹操为敌呢?如果可以,这大概也可以算作“曲线救国”的最早运用吧
“先生原来辛苦,不如暂歇几日,再从长计议吧”哀莫大于心死,沮授现在等于是一具行尸走肉,任由刘备陆羽如何安排,始终一言不发越是顶尖的谋士越是对自己眼光充满自信,结果到头来发现自己选择的老板是个昏庸无能胡乱杀人的暴君,任谁的心里都一时难以接受,有一种被人背叛的痛苦为什么忠臣的身上大多有一种悲剧的色彩,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一个人才,最怕两件事,一个是生不逢时,所以汉文帝才会发出“使李将军,遇高皇帝”的感慨;第二个就是未遇明主,空老于林泉之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适应
安顿好了沮授,刘备重赏了赵军,这也是刘备用人的高明,赵军是陆羽派出去的,重赏了他,既给了陆羽面子,又同时是一个促进,使陆羽更加有干劲将这件事做好赏而不滥,留有余地;罚而不绝,以观后效,才是用人高明很显然诸葛亮治蜀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大半也是跟在刘备身边学来的
“汉魂艾沮授先生就交给你了,务必要好生照料,不可有失”刘备离开时叮嘱道
“放心吧,沮授怀才不遇多时,他既然愿意留下,事情已经成了一半,只不过碍于袁绍尚在,不好意思改换门庭罢了,主公敬候佳音即可”
“唉,袁本初真是瞎了狗眼,如此谋士,竟然不能信任,枉费了河北大好基业,使曹操平白做大”
“北方既定,刘表必然有所震动,主公且仔细应付,万一江东有所动作,千万不要答应刘表讨伐东吴”
“汉魂放心,我晓得了”
曹操回到许昌,召集众人议事,会夏侯惇来许昌见操,言及新野大败,刘备之势愈大,操遂有南征之意建安六年,曹操在东平之安民屯军,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荀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曹操复次于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