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千锤百炼出深山——铜器(2 / 2)

中国国宝在海外 杨剑 16634 字 2022-03-15

现在流失在国外的敦煌壁画主要在美国和英国,被俄国盗走的壁画大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美国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里的莫高窟壁画长期秘不示人。在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中国厅中央墙上,陈列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显而易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壁画中的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为典型的盛唐时期绘画风格。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定,任何因战争原因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而且没有时间限制,敦煌壁画是属于这个范畴的文物。但是,大不列颠博物馆表示绝不会轻而易举地把文物归还中国。以英国掠取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的雕塑为例,希腊方面已经就这个问题和英国方面进行了长达200年的沟通,大不列颠博物馆的态度一直都非常强硬,不但排除归还浮雕的可能­性­,而且还拒绝回复希腊的书信。近来该馆终于同意就归还问题进行谈判,可前提却是希腊同意以新发现的文物作为交换。

我国很久以来一直就敦煌壁画的回归问题同英国磋商,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国通过购买微缩胶卷的方式取回了壁画的影像资料,但是壁画实体的回归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敦煌流失在外的壁画­精­品总有回来的一天。

同类国宝

走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中国厅,入口就可以看见两幅宏伟绚丽的佛像壁画。据介绍这两幅壁画是明代的作品,来自山西周城的广乘寺中。左手一幅是东方药师佛,右手一幅是日月佛。壁画用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色­彩均匀柔和,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是壁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如今,流落他乡的两尊佛像在异国的土地上看着来来往往参看的人们,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也许就是对祖国无尽的期盼吧。

在德国西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幅乐舞供养和佛传壁画,它本来是克孜尔石窟西侧壁上端的主要壁画。壁画上描绘着一横列乐舞供养的图像,中心部位是立佛像,两侧各有6个舞蹈和奏乐的天人。佛和天人都立在楼台栏杆内,图中主要舞蹈者穿绿­色­短袖紧身衣,双手持长带,翩翩起舞。两旁有伴舞者和伴奏者。历经千年,画中人物的面部与衣着­色­泽依然绚丽多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画面中线条柔和,装饰华丽,有着满壁飞动的效果。

在德国的很多博物馆里,都珍藏着中国的壁画。这些是20世纪初期德国探险家勒库克进入新疆时,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的。勒库克曾经称赞说,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是他们“在中亚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优美的壁画”。克孜尔石窟的壁画整块整块地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凿的痕迹,留下了令人心痛的满目疮痍。有资料显示,当年,勒库克从克孜尔石窟中取走了395块壁画,如今散落在德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内。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末代皇帝的悲哀

——奇货可居的“东北货书画珍品”

名 称:东北货中的书画珍品

类 别:以书画为主的大量­精­品文物

价 值:其中的单品《出师颂》拍卖价格为2200万元,《十咏图》价格为1800

万元,其他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流失时间:1945-1949年

收 藏 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7件,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7件,堪萨斯纳尔

逊博物馆10件,克利夫兰博物馆5件,波士顿博物馆6件……

流失原因:日本投降后溥仪匆忙出逃,致使携带的文物遭到驻军的抢劫,被随意

变卖,部分流失国外。

曲折经历

二十世纪初到抗战爆发之前的30多年的时间,是收藏家们的黄金岁月。局势的动荡使清王室的遗老及太监从皇宫里偷出文物拿到市场上变卖,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市场就是在这段时间形成壮大起来的。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琉璃厂附近突然出现了一批价格低廉的顶级国宝,里面每一件文物都是流传有绪堪称经典,让整个古玩业兴奋不已。这批文物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里盗运出的清王室的遗藏,他们被溥仪被带到长春后流失,因此行家们称这批货为“东北货”。这也是我国文物流失史上影响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东北货”从紫禁城里流失是从袁世凯称帝后开始的,溥仪为了自己日后的生活有着落,便利用皇权,让当时内务府大臣和师傅们清点字画,从上品中挑最好的拿出来,以“赏赐”溥杰的名义,陆陆续续把这些出类拔萃的珍品运出宫。当时皇宫已经被戒严,为了不让守卫的士兵发现,溥杰每天下学回家,都带走一个装着书画的大包袱,这样的运送的活动持续很长时间。

1924年冬天,冯玉祥打到紫禁城,出台了修正清室优待的条件,并责令溥仪立即出宫。几次交涉后,鹿钟麟以“如再拖延景山上就开炮”相威胁,溥仪等人只好匆匆离开了储秀宫。在交接前查点文物时,点查人员发现情况有些异常:在宫殿里只有少数文物悬挂,其他的却不知其踪,与《石渠宝笈》中所记载的大相违背。这让点查人员大惑不解,但还是在溥仪未出门前,把所有书画集中在景阳、钟粹两宫,分别装入若­干­定制的大木箱中。

交接后清查养心殿时,清查人员发现了“赏溥杰单”后才明白其中的缘由。通过整理清单发现,单是从1922年11月16日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溥杰带出的就有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其中的书画有钟繇、僧人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赵孟等人的真迹,有唐王维的人物,宋代马远和夏以及马麟等人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古版书籍方面,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原稿,乾清宫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的珍本,几乎都被盗运走了。

溥仪出宫后住进了醇亲王府,二十几天后就躲进了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24日,溥仪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把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秘密地转移至天津,陪伴着自己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长春东北隅光复路上的一幢黄|­色­琉璃瓦覆顶的二层小白楼,就是溥仪的伪皇宫。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将溥仪从北京皇宫偷盗出来的珍品运到长春,前后共装了3尺多长,宽、高在1尺以上的木箱约100箱,各种珍宝不下2000件。这些书画珍品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一放就是13年。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又­精­选了一些珍品,把他认为是宝中之宝的珍贵首饰以及田黄石刻的乾隆御玺等,藏在一个黑­色­皮箱夹层里面随身携带,并从书画中选出一部分最心爱的手卷分装到57个箱子里,交给了随行侍从运往通化大栗子沟。没过几天,溥仪被东北民主联军和苏联红军俘获,其中除个别文物散失,其余都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

溥仪走之后,他的侍从们将携带的书画手卷以及其他物品一分而散。在他们回家的路上,开始变卖这批国宝,凡是他们经过的城市,在古玩市场上或是民间就能发现故宫国宝。这些人把国宝换成什么的都有,甚至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换来一个馒头或是一顿饭。

留守在长春的一些随侍和杂役人员,也开始顺手牵羊地整理宫中细软,然后悄悄地离开伪皇宫,但除了经管的极少数人知道楼内存放的是国宝外,小白楼执勤人员一概不知。秘密是被当时的伪军执勤班长金香慧发现的,他从窗户外看见很多的木箱重叠在一起,好奇心驱使他进屋内打开了木箱,发现箱中有很多小木匣,小木匣里面有漂亮的锦缎作包装的卷子,填有赤金,美轮美奂。他曾经在学校当过教师,知道这些东西有价值,顺便拿走了几卷。

没过多久,小白楼封箱的秘密被更多的人发现了,由此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担任警卫的伪军无不在值勤换班时进入小白楼,大肆抢夺。由于兵痞们大多没有文化,故先抢金、玉,再抢字画,古籍善本则肆意践踏,由于争夺,很多流传千年的名作被一分数段,或被撕得粉碎。其中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力作《三马图》,被扯为三截,前一截为人、马,附苏轼《三马记》10余行,中段为《三马记》16行和名家题款若­干­,后一截为后代名家题诗,最后一跋为明朝东林党名士董其昌所做。著名的《宫中游乐图》也被撕成5块,现分藏在国外几个大型的博物馆中,毁坏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没过几天小白楼被洗劫一空。

伪满洲国士兵中的王恩庆也是小白楼事件的参与人之一。他在国宝流失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但参加了哄抢,还最早“觉醒”。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后,多次从其他士兵手中进货,再倒卖给古玩商。王恩庆还很有风险意识,因为担心走漏风声,他选中天津的一家古玩店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从他手中卖出的国宝多达44件,其中有好多珍品最后流失到了国外。

小白楼内的珍品书画被抢劫后,命运悲惨。进行抢劫的士兵们大都是东北人,他们队伍解散后,或潜逃回乡把珍宝秘藏起来,或流落到各地将珍宝变卖。被回乡士兵秘藏起来的那些书画,都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全国解放后,伪军和伪军的家属在土地改革时,因害怕罪证暴露,加紧毁灭证据,使小白楼流失的文物再次遭到了难以弥补的损坏。例如,曾被《宣和书谱》著录过的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等,被一伪军埋在地下,取出时已是与土壤同腐了。另有米芾的书法­精­品《苕溪诗六首》和《自书易义》、南宋牟益的《西岳降灵图》、明王绂的《万竹秋深图》、沈周的《辛夷花图》、初唐虞世南《积时帖》等,被重新发现时,已经被撕为数段,残缺不全。

在溥仪逃往东北的一路上,大栗子沟、长春、沈阳等地的旧货铺、废品堆里到处都有国宝出现。慢慢地,从吉林到沈阳,从北京、天津到上海,“东北货”成了书画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持有书画的伪军们或如数廉价出售,或一件件地到各地的文物商店求售,吸引了包括国民党军政大员、富贾巨绅、鉴藏名家在内的大批人士,使“东北货”一时名震全国,身价也日益增加,而且是以黄金论价。

面对市场上的中国古代著名书画,一些西方博物馆也不惜重金,派人从民间收购。它们的收藏,有不少是从小白楼流失出去的那部分。已知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17件,包括北宋屈鼎的《夏山图》、南宋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马和之《鸿雁之什图》、南宋无名氏《胡笳十八拍图》、米友仁《云山图》、元初钱选《王羲之观鹅图》。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弗利尔博物馆、纳尔逊博物馆、克利弗兰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等以及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博物馆。据当时的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张伯驹考定,遗失作品计1198件,后虽陆续收回800余件,但仍有300余件或损毁,或流落海外。

当然,也有一些真正的文物收藏鉴赏家,从保护文物的目的出发,收购“东北货”。如张伯驹先生曾不惜变卖房产,收回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等稀世瑰宝。60年代,张伯驹先生又把他收藏的晋、唐、宋、元、明、清等大批书画­精­品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张叔诚的收藏也在解放后捐赠给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这也是清宫流失文物不幸中的万幸。

国宝内涵

这批被溥仪运送到宫外的珍宝“皆属琳琅秘籍,缥细­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就连溥仪在他的回忆录里也承认,他所带走的都是无可匹敌的­精­品。

现藏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的“东北货”中有一幅王羲之的《行穰帖》,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它是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上书“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佳”两行共15字,结构平和自然,运笔流畅轻快,笔势委婉含蓄。上面有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也有董其昌的题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所藏的“东北货”还有其他很多书法和绘画孤本,例如钟繇的《荐季直表》,宋高宗的《行书七言绝句》,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以及黄庭坚《行书赠张大同书卷》,绘画有唐代陈闳的绢本的《八功图卷》,元代钱选的《杨妃上马图卷》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赵孟一门合札尺牍》,包括赵妻管道、儿子赵雍、女儿赵由皙的信札,更能让人一睹赵氏一门书法风采。

米芾被公认为北宋四大家之一,尤以行书见长。但在他传世至今的书法作品中,大字行书却不多,已知的仅有4件。“东北货”中的《吴江舟中诗》就是其中一幅,它先是珍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后又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该作品所书的是朱邦彦四十四行五言古诗,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是米芾书法成熟期的­精­品。

我们还可以从国家已经回收的部分“东北货”里了解这部分国宝的内涵,如米芾的另一幅真迹《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该卷纵36厘米,横138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通篇气势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该作品曾流亡到日本,2003年被故宫博物院以2999万元从拍卖会收购入藏。

国宝价值

“东北货”在抗战胜利后在北京琉璃厂附近出售时,引起了当时很多收藏家的注意,其中的不少­精­品被很多爱国忧民、具有大眼光大胸襟的收藏家、文人学士所收藏,而且在解放后,也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张伯驹是我国解放前著名的爱国收藏家,得知了“东北货”在世面上流通以后,搜购了很多­精­品文物。如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当时卖家索价黄金八百两,张伯驹为了不致国宝流出国门,已购买了很多字画,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也曾要求政府出面购买,但是无人理睬。万般无奈之下,将自己居住的老宅子低价出售,最终以黄金220两买下了《游春图》,后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我们众所周知的《韩熙载夜宴图》也在“东北货”之列。1945年11月,张大千重返北京,打算买房定居。正好有一所前清王府要出售,索价黄金500两。在交完定金后没几天,他在琉璃厂的“东北货”中发现了《韩熙载夜宴图》,不禁为之狂喜。古董商要价也是黄金500两。豪宅和名画既然不能兼得,张大千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决定舍弃豪宅而购买名画。

1997年故宫博物院以1800万的天价入藏了一幅宋代《十咏图》,此图是东北一位老汉送到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的,老汉的父亲原为溥仪的侍卫官,在溥仪出逃后得到了这幅图卷。工作人员起初将信将疑,后经过全国最高级、最具权威­性­的“五老”鉴定会的鉴定,“五老”一致认为这幅图画确属真迹无疑。

2003年7月28日,故宫博物院出价2200万元人民币购买隋人书《出师颂》,这也是众多“东北货”中的一件,这件历代皇家收藏的国宝曾被分为两件残品落匿民间,清末《出师颂》被溥仪带出宫后,流落民间辗转60年。《出师颂》是距今1500年前隋代书法家索靖留世的墨迹孤品,书体为草体,字体浑厚,此书帖的入藏弥补了故宫藏品的一个空白。

“东北货”流传至今已是凤毛麟角,当初的国军们在拿“东北货”换酒钱的时候,是以麻袋论价的,转眼50年,价格不知翻了多少倍,堪称收藏史上一绝。

回归难题

解放后国家为追踪这批国之宝器,组成了以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杨仁凯先生为首的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异常艰辛的调查和思想说服工作,整整忙碌了40年,现在大多数散失的“东北货”已经回归到故宫。

流失到海外的“东北货”由于无法统计,至今还是一个谜。已经回归的文物当中有不少来自海外人士的捐赠。2005年9月20日,台湾作家李敖在参观故宫博物院时当场表示,愿意将自己珍藏的一幅《乾隆题〈王著书千字文〉》赠予故宫博物院。2006年3月16日李敖委托凤凰卫视代为办理了捐赠事宜。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解释说,《乾隆题〈王著书千字文〉》原为清内府收藏,小白楼事件发生时被撕毁,只有乾隆的题诗和后幅的周越跋文幸存于世。李敖将乾隆题诗部分捐赠出来,使得这件清宫故物在八十多年后重归故里,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故宫博物院现藏的一百多万件文物中,有数万件来自于个人捐赠,大批爱国人士给予我国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回流工作很大的支持。

紫禁城出版社副社长章宏伟介绍说,以“东北货”的数量和质量而言,市场上还会出现流失­精­品,故宫秉持的方针就是“征集原清宫遗散在外的文物和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通过拍卖市场让国宝回归”。故宫博物院近几年来通过拍卖购进的流失文物也不在少数,例如,1995年以1800万收购张先《十咏图》;1996年400多万收购石涛《高呼与可图》;1997年600多万收购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故宫博物院对收回流失文物工作的重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磊落万龙无一瘦

——唐照夜白图

名 称:照夜白图

创作年代:唐代

题 材:中国马画。是以鞍马为题材的绘画形式,亦称鞍马画。中国马画历史

悠久,有图文记载的近二千年。历朝历代都有一些的画马大师,各有

特­色­,表现了各朝各代的鞍马文化及发展沿续,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

的政治、军事形势及皇家文艺倾向。

国宝规格:纵厘米,横厘米。

流失时间:1936年

收 藏 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流失原因:抗战前期被溥伟变卖

曲折经历

人和马从远古起就是共生的关系,所以人对马的形体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认为它是一种美的体现。自原始时代的岩画到后现代派绘画,马一直是美术的主题之一。汉代以马为主题的石雕、玉雕、木雕、砖刻和铜器独步中国美术史,而画马到唐代更是蔚为壮观,形成专业画家,马画成为独立画种,许多画家因画马名噪当世,留名画史。被誉为“古今独步”的韩­干­就是唐代承前启后、独具特­色­的画马大师,《照夜白图》是他的存世作品之一。

“照夜白”顾名思义,是形容马匹毛­色­很白,甚至能把黑夜照亮。此马为唐玄宗李隆基心爱的坐骑。唐朝时,中原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密切,唐玄宗曾将义和公主嫁给了宁远(大宛)国王,宁远国王则向他进献了两匹“汗血宝马”,唐玄宗为两马取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照夜白在唐朝辉煌时期曾伴随唐玄宗游山玩水,在“安史之乱”时陪他度过了一生中最落魄的时期,为李隆基所深爱,也就成了宫廷画师的主要描摹对象。

韩­干­是陕西蓝田人,擅画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其擅长画马。他生活在唐玄宗时代,少时家境清寒,常为酒家送酒。一次韩­干­给著名画家兼诗人王维送酒,王维不在,他就利用等待的时间在地上画人和马,王维回来后看见,认为韩­干­有绘画才能,便每年出资帮助他学画,十余年后学艺成材。唐玄宗天宝年间因他擅长绘画被召入朝廷。韩­干­画马从写生入手,突破了传统画马的视角,着重描绘风采神态,自成一家。

当时京都长安养马成风,御厩骏马多达四十万匹,尽是“磊落万龙无一瘦”,朝廷以此夸耀国运隆盛。唐玄宗也不时命宫廷画家为内厩“玉花骢”、“照夜白”等名马作画。韩­干­入宫后,唐玄宗让韩­干­跟着著名画师陈闳学画,韩­干­答说:“我画马有自己的老师。皇上宫内马圈里的御马,都是我的教师。”唐玄宗听了感到很诧异,但等看过了韩­干­画的御马,其完全画出了马健美的形象以及奇特的神韵,唐玄宗十分满意。

《照夜白图》作成以后,留存在宫廷。后来此画为不少名人及藏家收藏,在唐代被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收藏,留有“彦远”二字,五代十国时曾被南唐后主李煜收藏,画上有他所提的“韩­干­画照夜白”六字,宋元时期的米芾盖有“平生真赏”朱印。卷首有何子洇、吴说等人的题字,卷后有元代危素及沈德潜等十一人的题跋。清朝时期藏入内务府,上面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诗:“独嘶霜月白,特立朝风寒,有志凌金络,无心忆锦鞍。”

《照夜白图》从清宫里流失出来的原因与恭王府的主人有莫大的关系。恭王府最初是清乾隆时的宠臣、大学士和的宅第,嘉庆四年(1799年)和获罪,嘉庆皇帝将此宅赐给庆郡王,改称庆王府。咸丰元年(1851年),清咸丰帝将其赐予六弟恭亲王奕,并改为恭王府。恭亲王奕是道光皇帝之子,咸丰皇帝之六弟。在同治、光绪两朝时,总理国家大政及外交事务,为清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恭王府换过的3代主人,都是皇上器重的朝廷大臣,府内珍宝古玩甚多。20世纪初,恭王府奕之孙溥伟由于不甘清王朝的覆灭,到处活动密谋复辟,为了筹集资金,他把恭王府里数代珍藏的珍宝变卖,《照夜白图》此时才浮出水面。但是,溥伟只卖珍宝古玩,不卖书画。1912年3月23日,溥伟将恭王府原藏的除书画外的大批文物卖给了山中定次郎。

1935年,日军占领北京后,更千方百计妄想掠去中华文明的传世之宝,时局###,溥伟感到书画留在家中不安全,又急需用钱,就想变卖书画。不知是什么原因,消息被英国收藏家戴维德知道了,他立刻委托上海古董商叶叔重帮他购买《照夜白图》。叶叔重来到北京,又拜托北京琉璃厂博韫斋经理萧虎臣去向溥伟请求转让。溥伟在变卖家产的过程中,和萧虎臣建立了非比寻常的关系,于是溥伟将画转让给叶叔重。

张大千闻听此事连忙找到张伯驹,希望他能阻止《照夜白图》被运出北平。张伯驹听说后非常焦急,他曾在溥伟处见过《照夜白图》,对这幅图又倾慕已久,当时他不想乘人之危买溥伟的藏品,如今知道将流走上海,很是心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余在上海闻溥伟所藏韩­干­《照夜白图》卷,为沪叶某买去。时宋哲元主政北京,余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价值之重要,请其查询,勿任出境。比接复函,已为叶某携走,转售英国”。张伯驹致函给北京执政长官宋哲元,想拦住“照夜白”过江。可惜时机已晚,叶叔重拿了《照夜白图》没有在北平多留,直奔上海将其转卖给英国的戴维德,《照夜白图》从此流落海外。后来《照夜白图》几经转手,现在珍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国宝内涵

《照夜白图》画面构图比较简单,一匹马和一根木桩。“照夜白”被拴在木桩上,然而它不甘心于被束缚,马首高高昂起,马的鬃毛飞扬,双耳直立,两目圆瞪,鼻孔张得大大的,咧着嘴在嘶叫,四只马蹄腾跃踢踏,似乎要挣脱缰绳而去。韩­干­画马不仅追求形似,而且以其洗练而富有弹­性­的铁线勾勒后稍加渲染,将一匹烈马狂暴不羁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感觉到有“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气度,成功的刻画出了这匹神骏非同凡响、豪迈不羁的气魄和­性­情。画家用笔细劲浑穆,构图大胆独特,居中立一黑白棱面相间的木桩与整体白­色­加局部渲染的骏马,形成纵横交错、­色­彩变化的强烈对比,从而使整个造型富于生命律动的节奏美感。

明代宗衍在诗中说:“唐朝画马谁第一,韩­干­妙出曹将军。”曹将军就是指曹霸,是唐代著名的画马名家,也是韩­干­的老师。历史上有“曹瘦韩肥”的说法,即曹霸的瘦马,有大唐的魂魄;而韩­干­的肥马,足见大唐气像。《图绘宝鉴》中写道,曹霸注重画骨,“神胜形”是其画马特­色­;而韩­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画马重画­肉­,是“形胜神”,韩­干­画的马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唐玄宗时期的马都是宫廷御马,膘肥体壮,韩­干­注重写生,因此他的马脚短而肥,强悍威猛,具千里之相,有“唐马”之誉,对后世影响较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曾说:“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韩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道出了韩­干­画马“重肥壮丰满”的特点,也肯定了他形神兼备的艺术造诣。

韩­干­成功的秘诀是他能深得“马之­性­”,他对马的识别与鉴赏的能力达到了著名相马专家九方皋、伯乐的程度。《广川画跋》中记载“世传韩­干­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这种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妙技巧,使韩­干­的马达到“意存笔先”而臻于“画尽意在”之境界。

米芾在《画史》上记录着的典故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韩­干­马画的喜爱,相传宋仁宗嘉年间的一位大官,身带一幅韩­干­的马图,乘船到江南,行至安徽当涂采石矶准备渡江。这时,风浪大起,连续三天,船不能渡。遂祈祷祭祀中元水神庙,是日夜半,他梦见人说:“留下马图,便可渡江”。于是,第二天就把马图献给庙里,果然风平浪静,顺利过江。通过故事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了韩­干­以马为题材的画在宋代的影响。

国宝价值

唐代宫廷画师流传下来的马画寥寥无几,而韩­干­的马图在宋代已经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宣和画谱》中记载收录韩­干­的作品有52件,但现在存世作品只有两幅——《照夜白图》和《牧马图》两幅了。

《照夜白图》据专家考证,马的头、颈、前身为真迹,而后半身为后人补笔,马尾巴已不存在,能流传至今已是非常难得。尽管如此,仍然能够从画中马匹的鬓毛、眼神等局部中窥见书画大家的风范。收藏此画的溥伟曾说,凭着他手中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和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可以抵得上张大千所有的藏品。当时张大千也是国内赫赫有名的书画收藏大家,手中的书画­精­品也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由此可见《照夜白图》在收藏界的地位。

中国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形成,堪称中国一绝,从雕刻到绘画,从兵马俑到马踏飞燕,从青铜到陶瓷,中国马的艺术始终不衰,每一个种类堪称世界级的文物都少不了以马作题材的作品,都把马的神情和内在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中外人士的青睐和赞美。

当代最著名的画马大家当数徐悲鸿。2005年的嘉士德春季拍卖会上,徐悲鸿的《奔马》是此次拍卖会的焦点,奔马题材是悲鸿先生最为典型的代表作。水墨晕散、俊逸奔放,经徐悲鸿先生之笔所绘的骏马,使每一位观画者都能够感受到豪放激昂的情绪。这幅《奔马》的估价原本在80万上下,可是当拍卖师报出55万的起拍价之后,台下立刻有买家喊出了100万的价格,最终这幅作品以180万落槌,比估价整整高出了100万元。此次拍卖徐悲鸿的《奔马》只是众多作品中比较普通的一幅,拍卖的价格远远高出本来的估价,而像《照夜白图》这样的古代的绝品级别绘画,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回归难题

如今珍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照夜白图》已经成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它作为众多中国流失文物里的私人藏品捐献给大都会博物馆的,从这个角度去说,《照夜白图》再回到祖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干­事王先生曾经提到,其实,抢救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就是通过回购、捐赠等正当途径实现文物实体的回归。如果实体回归的条件不成熟,还可通过合作,围绕文物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展览等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像《照夜白图》这种国宝级别的画作,不管是实物,还是其图片,在国内都难得一见,更大的可能是展开双方的合作,通过出版图片的方式进行交流,让更多书画爱好者通过参观或者是收藏图片达到另一种回归的目的。

同类国宝

韩­干­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牧马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有宋徽宗手题“韩­干­真迹”,《牧马图》用“铁线描”勾勒渲染,黑白二马对比,并辔而行,牧马人上手拉马鞭,白衣黑帽,满脸络腮胡,仪态不俗。画幅不大,但结构严谨,造型准确、生动。画面比例完美,白马黑马的位置安排堪称一绝,韩­干­用笔严谨,画意却极为潇洒,把其画风表现的淋漓尽致。恰如杜甫在描绘韩­干­画马的《画马赞》中所说:“毫端有神,落笔雄才。”

宋代著名作家李公麟的传世作品中,《五马图》是最值得信赖的真迹,也是存世作品中最具艺术造诣及个­性­的代表­性­作品。《五马图》所画是西域进贡的五匹名马和奚官、圉夫。画为长卷,分五段。五个部分以线描勾成,用概括­精­简流畅的线条,施以极清淡的颜­色­辅助,给人一种亲切感,含蓄地表现出人物的民族特征和马的神态。这幅作品在哄抢时,被分为两段,现分别珍藏在日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韩­干­传奇

韩­干­在画马上的空前成就,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据《独异志》中记载,韩­干­闲居期间,忽然有一天,一位身穿朱红­色­衣服头戴黑­色­帽子的人来到他面前。韩­干­问他:“你到这里来­干­什么?”这个人回答说:“我是鬼的使者,听说你擅长画马,请你为我们­阴­界画一匹马。”韩­干­便为这位鬼使画了一匹马,并将它火化了。过了几天,韩­干­外出,途中遇到一个人向他举手作揖表示谢意,他对韩­干­说:“承蒙您送给我一匹良马,免去我长途旅行翻山过河的劳累,我也要对你的盛情表示答谢。”说完送给韩­干­上好的素­色­细绢一百疋。

《酉阳杂俎》里也记载着一则有趣的故事:唐德宗建中初年,曾经有个人牵着一匹马找马医说:“这匹马患了脚疾,要能治好,愿用二千钱酬谢。”医马的兽医看了看这匹马的毛­色­骨相,笑着说:“你这匹马很像韩­干­画的那些马啊!真马里面没有这样的。”然后马医请马主人牵着马绕市门走一圈,马医也跟在一边。碰巧他们遇见了韩­干­,马医告诉韩­干­自己的疑惑,韩­干­看后大为惊异地说:“这正是我配的颜­色­画的马啊!”这时他才知道自己随意画的马,在­阴­世间被人效仿了。他于是抚摸马身,马有些瘸,好像前蹄有伤。韩­干­心中很是奇怪。回到家里,看了自己画的那匹马,果然蹄子上有一点黑缺。韩­干­这才知道画也是通灵气的。那位马医得到的酬金,用过一段时间几经转手后,都变成了泥钱。这些荒诞不经的记载还有很多,虽不足信,但由此足以证明,韩­干­画的马已到了传神入画的地步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画卷上的珍禽­精­灵

——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

名 称:写生珍禽图

年 代:大约1125年

题 材: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中国花鸟画

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之间的审美关系,具有

较强的抒情­性­。

规 格:卷高公分,全长公分。

最后露面:2005年4月嘉士德拍卖会

价 值:2350万元

持 有 者:可能是来自比利时的私人收藏家尤伦斯。

曲折经历

《写生珍禽图》是著名画家宋徽宗的作品。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即北宋元丰五年­阴­历十月十日,据说他降生之前,他的父亲宋神宗曾经来到秘书省(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观看过那里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对这位亡国之君的儒雅风度极为心仪,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并且,史书很认真地记载说,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宋神宗梦见李煜前来谒见。这样的记载让人们普遍倾向于相信:宋徽宗赵佶是由李煜转世托生的。赵佶和李煜的才华和命运是很相像的,同样是青年登基,政治上腐败无能的昏庸皇帝,最终被流放,身死异乡,同样在艺术上颇有成就。

赵佶登上皇位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只有24岁,此时还没有子嗣,宋哲宗的母亲、宋神宗的正宫娘娘向太后力排众议立哲宗的弟弟赵佶为帝。宋徽宗赵佶统治的25年间,是北宋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他荒­淫­腐朽,最宠信的官僚是被称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以及杨戬、高俅等人。公元1126年,金兵第一次打到京都城下,他将皇位传给了大儿子、皇太子赵桓,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这二十五年皇帝生涯,宋徽宗基本上是在一种轻歌舞喜剧般的氛围中,优美地旋转着,滑着轻松的小步舞似的度过来的,直到退位。

1127年,宋徽宗与儿子钦宗同遭“靖康之变”,被金兵掳走。作为皇帝,宋徽宗的政治生涯灰暗而短促,但是作为艺术家,宋徽宗却是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少有的富有艺术气质、才华横溢的皇帝。无论诗词歌赋、戏曲、书画都有广泛涉猎,尤其是书画方面才艺最高。他的书法从师于薛稷,草书拜学于黄庭坚。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历代楷模。在绘画领域,宋徽宗也当之无愧地可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大画家之列。

宋徽宗目前存世的绘画作品只有19件,其中又分为“御题画”和“亲笔画”两种。所谓“御题画”,即皇帝亲授画意,由宫廷画家动笔绘制的作品,“亲笔画”则是宋徽宗亲手图画,目前存世大约只有13件,也是宋徽宗绘画作品中的极品。宋徽宗赵佶特别喜欢画花鸟,为此,他收集了全国各地的花卉珍禽。现今流传的赵佶花鸟画中大都描绘栖于花枝的禽鸟,意境优美,形神兼备,他笔下的珍禽异鸟数量不少,但在绘画表现上却毫不雷同且各具新意。

《写生珍禽图》经过多名专家的考证是宋徽宗老年的作品,笔意顺畅,上面钤印有政和、宣和双螭玺十一方、残印一方。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古希天子、乾隆鉴赏、石渠宝笈、重华宫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梁清标印、安岐之印等二十七方。历经宋、明、清宫收藏印鉴足有40多方,流传有绪。

《写生珍禽图》上的皇帝印鉴除了宋徽宗自己,还有乾隆和嘉庆的印章,却没有同治、道光和宣统的印章。因此,有专家分析,这件作品可能在清代嘉庆以后就流落民间,并且在海外保存时间相当久,当然这些也只是个人的推断而已。《写生珍禽图》流落日本几十年,一定有许多­精­彩故事,由于作品的现收藏者不愿更多地透露内容,许多关于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现在只能作为一个谜。此次归来是嘉士德公司通过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成功促成回归的。

国宝内涵

经历了至少900年的岁月辗转,宋徽宗的画能够流传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写生珍禽图》是宋徽宗赵佶留世珍品中尺幅最大的。全卷高公分,全长公分,画卷上共有12段水墨写生花鸟小图,最末一段稍短,纸边上有小半方残印。

《写生珍禽图》画卷上的花鸟清丽幽雅,栩栩如生。笔调朴质简逸,全用水墨,对景写生,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图中鸟的羽毛,是用淡墨轻擦出形,又以较浓墨覆染。再以浓墨点染重点的头尾、羽梢等部位,层叠描绘,反映鸟羽蓬松柔软的质感,丰富的厚度以及斑斓的­色­彩。鸟脚爪抓握枝­干­的力度、亮如点漆的眼神以及花叶的颤动,无不呼之欲出,充分展现了宋徽宗作品的风格。尤其作墨竹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严密处微露白道,与史籍记载完全一致。第十一段“原上和鸣”的回首顾盼,第五段“碧玉双栖”的动静对比,以及第二段的“熏风鸟语”的凝神引颈,把禽鸟的情态描绘得分外出­色­,­精­彩至极。

宋徽宗是十分注重写生的画家,由于他要求对描绘对象的真实­性­进行表现,使得刻意求工、高度写实的画风得到极大的发展。这种刻意求真的描绘和笔墨风格,把花鸟画从古朴天真之趣变为­精­微灵动,从而使“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的艺术格调在《写生珍禽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国宝价值

宋徽宗作为艺术家,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富才华,也最有成就的。他的花鸟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传世作品不多,大多都被博物馆收藏,流传在外的不过四五幅,其中明确为私人收藏的只有一幅,其余皆下落不明。《写生珍禽图》从海外回到北京后,嘉士德公司立刻邀请了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专家张珩、启功、傅熹年等共同考证,确认是宋徽宗晚年作品,被一致公认是一件数百年来罕见的无价之宝。

据专家称,根据画卷上宋徽宗印鉴的印­色­判断,它与画上其他宋代的玺印同时,而其尺寸则与传世的徽宗“御书”长方印相同。在每段的合缝处,都盖有双龙图样的印章,称为“双螭玺”,“双螭玺”是宋徽宗的御用玺印,图案像两条龙,是皇帝自己用的,别人不能用。这些也更加证明了此幅作品的真实­性­。

《写生珍禽图》的出现不仅是拍卖界自身的事情,而且也是中国文物和美术界值得关注的事件。因此嘉士德拍卖公司从私人手中得到的这幅稀世珍宝在拍卖伊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国宝到达北京请徐邦达、启功等鉴定专家观看此画后,均是赞不绝口。当时嘉德的工作人员对启功先生表示要送到他家中以备欣赏时,启功先生当即说:“不成,我累点没关系,这样的宝贝是不宜抛头露面出门的。”徐邦达先生看过作品后甚至说:“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幅画深感欣慰。”

拍卖会上拍卖师宣布起拍价780万元以后,场内出现激烈的竞争。竞拍价升至1000万元以后,仅剩两个委托席在竞争。竞拍价飙升至1800万元以后,一位站在后排的年轻人进入竞拍,经过56次竞价,最后这位年轻人以2530万元人民币竞得,创下了中国画拍卖价的最高记录。

嘉德公司的副总经理寇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生珍禽图》以如此高的拍卖价成交,说明中国艺术品正在被广泛地认同,其价格正在与价值日趋吻合。他相信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规范与壮大,会有更多的海外文物进入中国的拍卖会。从市场行情看,帝王距今的年代越远,帝王名气越响,艺术成就越高,其作品价格越高。帝王的书画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藏家一旦拥有它便是一种品位、荣耀乃至身价的象征。相信帝王书画仍会受到大藏家、收藏机构的青睐和追捧。

国宝去向

从境外征集到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2530万元人民币落槌,国宝回归后复又流失,令国人遗憾,但有关真正的买主是谁,还是一个谜。竞拍结束数日之后,台湾媒体透露一种答案——《写生珍禽图》由威廉基金会购得捐赠给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但最终被一位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工作的东方部主任华裔吴同大先生否决了。有记者问及此事时,吴同大感叹受了不白之冤。他说,这幅画的买家是布鲁塞尔一位专做航空食品的老板,此人委托北京从事古董生意的吴尔鹿为其购买,而吴尔鹿并未出面,让他的儿子在拍场举牌。

事后经调查,此画的真正买主是来自比利时的尤伦斯先生,也就是媒体中报道的来自海外的神秘买家。尤伦斯先生收集中国古董和当代艺术作品已有20年。他的父亲1921年至1926年曾在比利时驻华使馆任职,他跟随父亲在中国度过了五年的童年时光。他的舅舅于1937年至1942年曾任比利时驻华大使,他的家族与比利时前女王伊丽莎白是至交。1985年,在西方大国中还没有一个国家承认新中国的时候,当时已是王太后的伊丽莎白就率团访华。所有这些,都对尤伦斯先生的“中国情结”产生了重要影响。近15年来,他主要收集中国古今书画家的书画作品,在他收集的400幅书画作品中,70幅是古代作品,尤伦斯也是西方专门收集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屈指可数的几个收藏家之一。

真伪之争

这幅《写生珍禽图》拍卖以后,有很多关于真伪之争的报道,宋徽宗书画作品,目前全世界可以确定的存世只有19幅,有确定图形、特征的,更少,只有13幅。其中,在中国几家大博物馆,包括台湾故宫,藏有9件。另外10件,分散在海外收藏机构或个人手中,其中4幅属于“图录”,6幅属于“密玩”。

《写生珍禽图》也在“密玩”之列,也就是存在很大造假的可能,而且画面中有人认为作画的笔墨过于粗糙,不像是出自宋徽宗这样的大家手中。也有人认为宋徽宗一些比较典型的技法与特点在《写生珍禽图》中均有明确的体现。其墨竹画法与宋徽宗另一作品《四禽图》笔墨一致。而且宋徽宗的双螭印在没有照相制版技术的元明时代,要想伪造得逼肖也是不可想象的。总之,据专家推断,现阶段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写生珍禽图》就是伪作。

回归难题

《写生珍禽图》是海外回流的拍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不可能由国内进行定向拍卖,而是对所有买家一视同仁,全世界的博物馆及收藏家都有权利参与。据悉,目前我国一些重要的博物馆都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参加本次拍卖的有数十个买家,但嘉德公司的副总经理寇勤说其中很多都是委托代理人过来的,很难获悉他们的真正“来路”。因此最终拍卖成交时,竟拍成功的买家身份不能确认。由于拍卖市场的基本原则是“上不封顶”,而国家回购文物的资金却相当有限,拍卖最终的成交价是国家资金所不能企及的。

据参与竞拍的故宫博物院的单国强回忆说:“宋徽宗的画本来极少,出来一件不容易,故宫、首博、上博都想竞拍,故宫的心理价位是1000万元,当叫到2300万元的时候,都不敢举手了。当时对这幅画的真假还有一些争论,我们一犹豫,国外买家就拿下了。”对此他感到非常遗憾。

据单国强介绍,故宫每年回购文物的经费有200~300万元,就算把钱拿出来准备着,等市场上出来好东西的时候,往往买一件都不够。此次最终由于资金的不足,《写生珍禽图》再次流出国门。

同类国宝

上海博物馆里有一幅宋徽宗的《柳鸭芦雁图》。此画运笔、用墨以及设­色­都带有稚拙之感。柳鸭图的画面可分前后两部分,前段描绘的是一株柳树与几只白头鸭,后段是水滩旁大雁临水而饮。他的笔势遒劲清疏,观察物象极­精­确,不容半点马虎。羽毛、柳条、蓼花,很小的细节也同样一丝不苟。说明宋徽宗赵佶是很偏执的,也正是因为他对细节的苛刻追求,造就了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地位。

宋徽宗的花鸟画作品《竹雀图》现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中的云雀真实地描绘出了表情和动作,鸟的眼睛利用生漆来点,高出纸面,显得特别有神。宋徽宗画竹的方法也是自成一家,用焦墨着­色­,没有旁人仿效。他所画的竹叶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竹叶的画法大相径庭,几乎没有深浅或者一笔带过的现象,而是­色­泽浓黑,在竹叶交错处微微露出白­色­的缝隙。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珍藏的《五­色­鹦鹉图》是宋徽宗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之一。《宣和睿览册》是北宋时期编绘的工笔花鸟画集,里面收藏的是以­精­微的刻画技法达到传神高峰的古代绘画珍品,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历代水火兵燹,《宣和睿览册》里所收藏的珍品字画几损毁殆尽,传世仅有三幅,《五­色­鹦鹉图》便是其一。五­色­鹦鹉和白头翁美丽的外形,描绘极为工致逼真,体现出鸟语花香的境界,上面有宋徽宗亲自题写的五­色­鹦鹉的传记,瘦金体书法的清秀和绘画的细腻均匀的糅合在一幅画中,不愧为绝佳的传世孤本。

徽宗评画

宋徽宗酷爱书画,他本人既是有名的书画家,又是绘画的倡导者。宋徽宗曾下令广罗名画,汇编成集,这些对保存、记载传统遗迹起了很好的作用。在他的重视之下,宋代宫廷不仅设有画院,还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画家的政治、生活待遇,画院里的画家甚至还被授予品秩。画院的学员除了学习一般的六种画科以外还需要学《说文》等等,用以提高文化修养。画家进入画院之时,必须经过考试,主考评画的就是他自己。

比较出名的一个典故是宋徽宗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题。一般画家的画法都是踏花归来,马蹄上还残留着一些花瓣,用以体现“马蹄香”的题意。可是,有一位画家却不如此画,而是围绕马蹄画了两个飞舞的蝴蝶,以示其香。徽宗看了,说这幅画对“马蹄香”的体现是最好的,因而评为第一。

宋徽宗喜欢摘取古人诗句作为画题,来作为考试题目。有一次他出的题目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应考人都画着傍岸一只小船,船舷间或舱篷上停着几只鸟雀,以示无人。然而这些画均被宋徽宗认为“与题不切”。他认为画得最好的一幅是船夫倦睡在船尾,身旁还丢着一根短笛。这充分表明了荒郊野水,终日没有过路的渡人的情景,船夫等得疲倦不堪丢下了竹笛,睡着了,也更加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环境的荒僻安静。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