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2)

明末辽东王 未知 9077 字 2022-03-08

《续资治通鉴》在从南唐视角看这场“易代”时闹了个笑话里面说,南唐的使臣韩熙载向南唐主报告见闻的时候,说:“赵(匡胤)点检神态举止不是非常人,很难推测他日后会怎么样”《续资治通鉴》的本意是要说太祖赵匡胤英明神武结果明眼人一看,就觉得这是典型的白眼狼八卦一句,《韩熙载夜宴图》很有名

赵匡胤夺了位,自然要给帮忙的兄弟升官,他们领头的几人是:2m

“义成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升“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义成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

“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升“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候”

“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王审琦,升“泰宁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嘉州防御使”张光翰,升“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

“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赵彦徽,升“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

剑客列出这个名单的原因,一是要说明赵匡胤准备的充分,二是要说明一下当时军队的权力结构后周时的禁军分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两大系统,侍卫亲军又分马军和步军,所以细分是三个系统由此可见,赵匡胤埋伏下的人马遍布后周禁军

封完拥戴功臣后,赵匡胤又对后周禁军中不属于自己“死党”的官员封赏他升后周“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这一任命,是夺了后周外戚周太祖外甥原“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的禁军最高军职李重进当然不会同意,他当时兼任“淮南道节度使”,为后周镇守东南,于是起兵反对赵匡胤这个李重进,剑客在第一章的末尾提到过,原文中和他一起战斗的将领有韩令坤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庙号宣祖)

赵匡胤封赏的另一个人物是“殿前副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他被升为“殿前都点检昭化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二品”可见,慕容延钊被扶正了,坐上了原来赵匡胤的位置《宋史》里面对韩令坤慕容延钊两人与赵匡胤的关系,都说好,是原来就友善的不管是不是真的,赵匡胤的手段在他们那里奏效了

接下来的一件事,就是宰相地位的下降《续资治通鉴》里说得明白:过去的制度,凡是重大的政事,必定命宰臣坐着讨论,而且讨论完后,经常赐茶,让人从容喝完再走唐朝及五代,仍然遵守这种制度到了范质等人为宰相的时候,他们自以为是后周的旧臣,难免不让人怀疑,又害怕赵匡胤的英明,所以请求每当有事时,写好札子进呈皇帝,等待圣旨赵匡胤答应了由此,宰相等大臣的“坐论”制度就被废除了

君主和臣子坐着论事,的确是古制,古时候中国人没有椅子,只有跪坐因为那时没有合裆裤,叉开腿坐或盘腿坐,一不小心两大腿之间的地方就露出来了,很不雅观君臣坐着说话,既不累又有尊重人的意思君王要掌管天下,依赖的是臣工,所谓“求人办事要有求人办事的样子”,让大臣坐着聊喝喝茶,是很合情理的事

到了赵匡胤这里,就变了前代有人说是赵匡胤故意撤座位的,剑客不做考证,只说要注意,这也是对文官的一种打压总览赵匡胤夺位后施政要点,就是重点压制武官,同时压制文官当然,不能光打不拉“拉”的手段就是给钱给享受,解除高级武将的兵权,给他们豪宅美田美女,压缩文官的权力,也给高薪等享受这就是宋代的所谓“文治”

前面说到,赵匡胤夺位,后周的外戚李重进起兵反对李重进曾派人联系“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音云)一同起兵反对赵匡胤这个联系人叫翟守珣,《宋史·周三臣》里说得清楚,翟守珣过去就认识宋太祖赵匡胤,所以在路上就顺道到汴京(开封)拜访“枢密承旨”李处耘,向赵匡胤告密所以,可以想见,赵匡胤撒下的网有多大,这张人际关系网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由于有了翟守珣做内应,李重进的思维和行动受到了­干­扰,最后拖延败亡

所以,前人感叹,百代君王皆大盗,“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也是先秦时就有的格言

李筠的反抗时间在李重进之前,前文说了,这是赵匡胤在李重进身边安下了“间谍”的原因赵匡胤还接报,李筠邀请后周的另一个外戚——“建雄节度使”杨廷璋一起起兵于是,赵匡胤派荆罕儒去摸清情况,并把荆罕儒的官职改为“晋州兵马钤辖”

荆罕儒想就地结果了杨廷璋以绝后患,所以每次见他都身藏兵刃但杨廷璋每次见荆罕儒都很大方诚恳,一副没有机心的样子,所以荆罕儒反倒没有好借口杀他后来赵匡胤召杨廷璋回京,改封为“静难节度使”

也许是天意,荆罕儒的好日子到头了,《续资治通鉴》接着记载:“晋州言:兵马钤辖荆罕儒领千馀骑抵北汉汾州城下,焚其草市而还夕次京土原,北汉主遣大将郝贵超领万众来袭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监阎彦进分兵以御罕儒锦袍裹甲,据胡床飨士,方割羊臂臑以食,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其锋北汉人横戈舂之,罕儒坠马被获,犹格斗,手杀十馀人,乃遇害北汉主素畏其勇,欲生至罕儒,及闻其死,求杀罕儒者戮之帝闻罕儒战殁,痛悼不已,擢其子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责将校不用命者,黜二人,斩二十九人罕儒轻财好施,在泰州,有煮盐之利,岁入钜万,诏听十收其八,用犹不足家财入有籍,出不问其数勇而善战,常欲削平太原,志未果而及于败,人皆惜之”

和大家一样,剑客也欣赏勇士但以兵家立场来说,就要冷静对待荆罕儒这种勇士,在赵匡胤手下不是少数,比如前文提到的“王剑儿”王彦升,这间接地反应了赵匡胤在将略上的问题荆罕儒悍勇无匹,是能摧锋陷阵的勇将,这毫无疑问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主官,因为他喜欢逞匹夫之勇,不审时度势,也就是不进行《孙子兵法》里说的“庙算”他的败亡说明了赵匡胤用将的偏向可能导致的恶果这种偏向,起先可能是赵匡胤结交朋友的一种选择,到了“黄袍加身”后,就多了“猜忌武将”这一原因,就连“铁哥们”石守信等人也信不过了

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驳曾瑞龙的《经略幽燕》

驳曾瑞龙的《经略幽燕》前言:一月,我为了安抚网友,就把还在秘密写作的《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发了几章,并同发“上班族”等论坛新科动漫的“经略幽燕我童贯”说我发的是水贴,要移到灌水区后来,我又看到在另一个帖子里,他笑一网友智商看不懂曾瑞龙的《经略幽燕》我想,那是个什么玩意?于是找来一看,不禁笑掉大牙:这种说书先生的口水,也能叫研究?于是,写下此文,并为本兵家剑客的《古代中国步骑对抗耐》系列做一个总结

你要歼灭战,我就给你歼灭战zee

一研究事物,特别是对庞大的多要素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基础开始,由微观到宏观,掌握清晰的资料,然后才能从宏观到微观不能从一开始就从宏观入手,甚至搬一些自己都不懂的名词概念来装点门面

对军事技战术乃至军事系统科学掌握的粗疏,必然导致对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茫然无知,直接导致了曾瑞龙对军国大事(以军事斗争为基础之一)理解的轻浮也就是说,他的理论是空中楼阁,没有专业基船只是扯淡

比如,他在一个论点“崇尚野战取向反映在在兵器的选择上”时,就概略介绍战例,然后总结说:一宋人的强弩似乎是对付辽军骑兵的有效武器二另外一些情况下,也可以看出五代和宋初的军队对近身­肉­搏的战技也是非常重视的

表面上看,这种总结无大错误,但是,它非常粗疏,是破碎的非系统的没有深入研究军事斗争核心规律的看法,没有实用价值,一堆废话而已本兵家剑客早已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耐一二三四(上)”中系统总结过,这就是古代兵家和知兵者在进行敌我基本军备特点比较后,发展出来的“火力齐­射­”和“短促反冲锋”战术,其中涉及战场空间距离时间有效­射­程杀伤力对战机的把握战术配合冲锋的有效­性­对敌战斗组织系统的着重打击合适的追击距离诸要素对以上战术配合使用得­精­妙的情况,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就是“有效­射­程内火力齐­射­饱和攻击继而迅猛反冲锋”

正因为曾瑞龙根本就是军事外行,他才反复说“五代和宋初军队有崇尚野战的取向”其实,归根究底,不是那个时代的军队崇尚什么的问题,而是军事斗争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五代和宋初良将们的选择(后来大名鼎鼎的岳飞也是如此)——这是从几十年实战的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经验,也与自古兵家的理论和实践相契合,不是曾瑞龙这种“说书先生”式的二道贩子可比

更可笑的是,曾瑞龙硬生生编出了“内政导向和野战取向的战略文化的关系”这一命题,把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军事科学军国大事,说成了“战略文化”这种包装着文艺范的屁话

二以“火力齐­射­”和“短促反冲锋”战术为核心的防守反击,是中原军队摆脱单纯守城打击北亚骑兵有生力量的正确方法,是在遵循军事客观规律下积极主动的战术组合,可以将北亚骑兵对中原地区的破坏降低(相对单纯守城而言),避免落入越战越贫困的境地这种战法,属于有限使用武力的军事策略,即《孙子兵法》所谓“势险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常人只注意到“节短”和“兵贵神速”,以为是单纯的速战法,没注意到《孙子兵法》是推崇“全胜”的,“节短”之前还有“扩弩”这个长期蓄力的过程

〃一)对中原军队与北亚骑兵的长短比较(之所以用北亚而不用草原这个词,因为北方不止草原,故而北方骑兵集团的来源有游牧和渔猎两大类)

北亚骑兵的基本长处:(古代资料参见注解1)

〃1)北亚集团的马匹在自然条件的锤炼中长大,其体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2)北亚骑兵骑­射­功夫强,且适应复杂地形

〃3)北亚骑兵常年经历风餐露宿,比中原人忍饥耐渴

中原军队的基本长处:(古代资料参见注解1)

〃1)在平原上,中原的轻车兵和突骑兵,对骑­射­骑兵进行果断的冲锋,则可以冲乱其组织(即反冲锋战术)

〃2)在长戟兵保护下的强弩兵,无论­射­击的命中率和­射­程,都超过北亚骑兵的弓­射­(火力齐­射­)

〃3)坚固的盔甲犀利的兵器兵种的配合机动弩兵的威力战斗团队的组织,都不是北亚骑兵能比的(提到弩)

〃4)­精­锐强力步兵的弩­射­,既准又狠,北亚骑兵的皮甲木盾不能抵挡(提到强弩)

〃5)如果北亚骑兵下马进行步战,则短兵相接近身­肉­搏,都不是中原军队的对手(步战武技)

北宋初幽州人宋琪也上书分析过,说明当时契丹(辽)军仍是游牧游击习气严重(详情参见注解1)

即使宋粉强调重骑兵,但甲骑具装的重骑兵南北朝时就兴盛过,刘裕等人的北伐就不止一次击败过而且从军事资源的角度讲,游牧民族加强重骑兵,是把战争资源的比拼,从马匹向金属冶炼能力­肉­搏能力伤亡承受力倾斜,这是在向中原民族的优势比拼所以南宋吴吴璘兄弟就讨论说,其实在重甲弓矢方面,我们比金军强

〃二)中原军队应以有利地形为依托,以城池为基地,采取防守反击来打击北亚骑兵的有生力量,努力把战争损失降低

为什么要依托有利地形?

军事斗争是在客观世界里进行的,诸兵种诸战争要素也受客观世界限制,在立体作战不发达的古代,尤其依赖有利地形不仅如此,为军事斗争提供战争资源的各种活动,也是依靠地利完成的,无良田则粮食恐不足,道路崎岖则后勤运输困难,等等(古代资料参见注解2)

依山傍水是对中原军队有利的地形

前面(一)里面已经提到,中原军队有五个基本长处,其中,步兵的远程火力打击近战集团有组织­肉­搏,都是长处从兵源上说,中原步兵资源最丰富,车骑居次,所以对步兵有利的地形是首要考虑而步兵利于山地丘陵水网地带,即地形不利于骑兵车兵活动的地区(古代资料参见注解3)

所以,先秦兵书《六韬·犬韬》说:“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强火力轮­射­,坚固步兵阵迅猛­肉­搏)

依山傍水地形的另一个有利之处是,它限制了骑兵集团的机动,可以保护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的侧翼和后方(背靠城墙也能保护后方),使中原军队能集中力量应对敌人骑兵《孙子兵法·虚实篇》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我专而敌分”,正是这个意思

〃1)因此,就中国燕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形来说,以西面太行山脉为依托以发源于高原的诸多水系为畔的北京保定望都定州新乐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鹤壁一线,是防守反击条件最优的地区(有军事地图的用,没有的,用google地图查看)

在失去幽州(以北京为核心)的情况下,易州保定——石家庄一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这是从北京小平原进入河北大平原的口子,宽度最谢二保定正东面尽头就是天津东面的渤哄,其南面就是黄河入海口(北宋时北流口),入海口南面就是沧州,属于不利骑兵的海边盐碱泽区;三保定——石家庄一线西面的太行山脉向西内缩,有曲阳行唐灵寿等县可以聚兵练兵屯粮;四太行山西面的山西太原等地,可以给该地提供后方支援

保定——石家庄一线,在唐五代和北宋被称为“镇定”,“定”就是定州为核心,“镇”是以石家庄北的正定为核心所以,当时这两个军镇是抗击北亚骑兵集团的重中之重,能力强的王朝,在此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要在黄河边重兵堵击北亚骑兵集团;能力最差的,就会被敌方打过黄河入侵到河南

这种军事战略的表现,就是中原军队以有利地形为依托,以城池为基地,采取防守反击来打击北亚骑兵的有生力量,努力把战争损失降低而由于河北平原中部一线地势平坦很利于骑兵,所以黄河北岸的澶州一线,是中原军队防御北亚骑兵集团从中路侵入河南的最后防线这也是后晋出帝石重贵到宋真宗时期一贯的军事战略部署这种部署,在东汉对乌桓鲜卑时和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过雏形

故而,五代到北宋时,这一线是一些著名战役发生的地方,这是由军事战略地理和中原军队能采取的正确战术所决定的,是客观的,其它的,都不是重点曾瑞龙在“前沿防御”“弹­性­防御”“纵深防御”上扯了半天,都是废话其“五代末至宋初,防御形式改变”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中原军队的核心战法一直都没变也许,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借用的这三个名词——来源于美国人爱德华·勒特韦克写的《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一书

在有利地形上进行的防守反击,是打击北亚骑兵集团的有效手段

〃1)为什么要防守反击?为什么不完全死守城池和堡垒?

利用步兵在坚固的城池和堡垒中进行防守,用强弩等武器打击不能冲上城墙的骑兵,固然是自保的手段但是,这等于是把战场乃至整个地区的控制权交给了敌方

这样一来,北亚骑兵集团可以肆意蹂躏城池周围的乡村,掠夺物资和人口破坏生产,掏空防守方的战争资源这与“农村包围城市”异曲同工

所以,如果中原军队不进行有力的防守反击,会落入坐以待毙的境地

〃2)火力齐­射­和短促反冲锋,是防守反击的核心战术

前面提到过,中原军队的步兵集团有远­射­优势近战­肉­搏优势,中原轻车突骑兵在平原上对游击骑兵有冲锋­肉­搏优势那么,一个自然的想法产生了:能不能把以上两种优势综合起来?

答案是肯定的本剑客早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耐》系列中系统阐述了这种战术组合,并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耐之四(上)》里列举了历史战例和古代兵家理论(详情参见注解4.)

这种战术组合,做得好的情况就是“有效­射­程内火力齐­射­饱和攻击继而迅猛反冲锋”《孙子兵法》说: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有人怀疑步兵短促反冲锋是否能捕捉到敌方骑兵,其实从战场动态发展就可以看到:首先,敌方骑兵朝向我方步兵冲锋;二我方弓弩兵利用­射­程优势打击敌方骑兵,如果敌骑就此败退,自然用不着反冲锋了;三,敌骑不退,继续朝我方推进,开始骑­射­,我方继续用弓弩猛烈还击,如果这时敌骑败退,也用不着反冲锋;四敌骑继续朝我方运动,距离拉近到50米甚至30米内时,我方步兵迅速发动反冲锋,长矛大戟如墙而进,这是一个“相向运动”,双方运动速度叠加,只需5秒甚至更短时间就会相遇;五敌骑停马并想回跑,想要脱离接触,但马也需要时间停速转向,这个过程不是秒就可以完成的;六敌骑在先前遭受我方弓弩杀伤,队型会被破坏战斗组织有损伤人马有伤亡,这都是制约其下一步动作的因素;七所以只要步兵在充分准备下,勇敢地在近距离发动猛烈反冲锋,就可以打垮敌方骑兵的攻势,并咬住敌骑

至于骑兵反冲锋,就更容易

〃3)中原军队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利用己方熟知地形拥有民心的优势,通过设伏截击等手段打击北亚骑兵集团使用的兵种,既可以是骑兵,也可以步兵,也可以步骑结合总之,要以具体情况而定,选择良将­精­兵,并给予良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权力

《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

防守反击的出击距离,下限是有利的后方屏蔽(比如城墙)外五十米,上限是骑兵一次突击能达到的极限这是短促反冲锋,是一种有限使用武力的战术

防守反击既然要做到“势险节短”,出击距离一定要控制,以避免己方的攻势变成“强弩之末”

另一方面,从敌方来分析,北亚骑兵有机动优势,在地利和战场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绕行到中原军队突出部的侧翼和背后进行打击

所以,中原军队的反击,必须时刻考虑背后和侧翼的安全在战斗的开始,由于背靠城墙或大山等屏障,背后无忧;侧翼有山有水,也安全;当反击开始以后,突出部的侧翼和后方逐渐暴露,且越来越大,有被敌方利用的可能所以,出击距离必然有客观限制

〃1)一般情况下,步兵反冲锋距离的限制是五十米

五十米这个距离,是历代兵家总结的经验,对这个数字的论证,涉及到步兵的速度阵法的排布和应变手段后方弓弩兵的火力支援诸要素本剑客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耐之三》里,从对二线部队和预备队布置的分析入手,在阵法排布和应变上,论证了这个数字的有效­性­,参考的军队和阵法来自于明朝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使用兵力为三千人,数据为“三十步”

实际上,早在唐朝的李靖也提出了这个数字“三十步”(详情参见注解5)中国古代度量衡,单跨为跬,双跨为步;唐朝一步相当于今天的1.5米略少,明朝一步相当于1.6米略强;所以,两朝的“三十步”都在五十米左右

〃2)防守反击的最大出击距离,由骑兵的突击能力决定

中原军队虽然常常骑兵比例鞋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骑兵,而骑兵的战场速度通常超过步兵所以,在适当的战场适当的时机,发动骑兵突击,是比步兵反冲锋更为有力的反击手段

中原骑兵的突袭能力,汉唐大规模远征,数千里的不少见,但这属于长时间进攻,不适用防守反击这种短时间出击的情况考虑到马匹的耐力和恢复的需要,短促突击的时间通常应以一昼夜为上限东汉末年,曹­操­追击刘备,一昼夜奔袭三百里(汉朝一里为415.8米);唐初柏壁之战,李世民追击宋金刚,一昼夜两百余里(唐朝一里540米略少);明朝将领出塞“捣巢”,多是两三百里;明朝戚继光在《练兵实纪·车步骑营阵解》里说,蒙古骑兵骑肥壮马,一天一百五十余里所以考虑回来的路程,对半分,防守反击中骑兵的突击距离以30公里为一般值,60公里接近极限大于这个数字,属于特例,需要将领认真考虑,如果敌军组织指挥系统被彻底打垮,就可以继续追击

由以上数据综合推导,中原军队建立有利城池的位置,应在离山区水畔30公里上下,具体数值要根据具体地形和后勤供应状况来确定如按正方形计算,其有效控制范围为(X+Δx)^2;X为正方形城池边长;Δx为出击距离,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的变量如果按圆形等图形算,根据几何学类推

三中原军队在西靠太行山脉东向华北平原的北京——鹤壁一线的城池上进行防守反击,是稳定华北地区的必然选择这是由军事战略地理中原军队的优势中原军队所能采取的正确的战术所决定的它是一种立足于依托山水地理城池和有效控制领土的积极防御战,是服从于客观条件下的主观积极的选择它的特点,军事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人的主观意识是第二位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以城池为中心的人口和资源,策略是有限使用武力的短促出击,不能归于平原野战,更谈不上崇尚野战取向

关于以上一点,本剑客已经在“依山傍水是对中原军队有利的地形”一节中做了详细说明曾瑞龙在《经略幽燕·绪论》中开口就乱说,在说宋军的野战取向力争平原时,竟然紧接着举了“满城之战”的例子

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满城位于今保定市西北,其西边紧邻太行山脉,最近的山丘离满城不到2公里在这种地方打仗,也能叫“力争平原”?在保定——石家庄一线进行传统的符合军事客观规律的依托城池和有利地形的防守反击,并非野外随意机动,也能延伸出“野战取向”问题?曾瑞龙只有一点说对了,是宋军“积极”但这种积极,是立足于军事客观规律的

〃一)由于是防守反击,中原军队的战役组织其实有很大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这是也是由军事客观要求决定的这种战役的组织,本身不存在所谓的“高组织风险”,更不能以此为宋朝猜疑压制武将的政策做辩护

在前面,本剑客已经就防守反击的空间和时间的数值进行了论述出击的距离为Δx,通抽况下,50米&ltΔx&lt60公里骑兵突击的时间以一昼夜内为通常值,大于此数,则将领要谨慎认真考虑

曾瑞龙对这种防守反击原则,将它和其他军事突袭行动一概归为“急促的战役法”,根本就是不懂装懂曾瑞龙还将此作为五代至北宋军队的经验习惯来理解,曲解到“文化”概念,使人不禁大笑中国兵家思想理论实践,都是立足于客观世界服从军事斗争客观规律的,以军政合力为最高原则,统摄军事政治经济诸要素,是严格遵守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学科,不是一枕黄粱的文人文化

〃二)曾瑞龙在论述宋军的“高组织风险”上,举例就很多错误比如:

君子馆中李继隆的脱逃,从部队分派上来说,刘廷让只是把李继隆定为后军(即预备队)没有让他乱动,如果这种安排在客观上也能有“高组织风险”的话,那有哪种军事部署没有“高组织风险”?其实问题的核心就是宋太宗在军权问题上的猜忌,导致前线宋军指挥权的难于统一,从而违反军事斗争“斗众如斗寡,我专敌分”的客观要求而李继隆又是皇亲国戚身份,自恃有点军事韬略,才会战前不和刘廷让认真讨论,战时一见不妙拔腿就溜

其实,李继隆在军事素养上,是一个中规中距的将领,对中原军队的防守反击原则掌握得很好,这从他前后的战史可以看出(如满城唐河等典型的依托有利地形的防守反击)但是,这不能掩盖他自恃皇亲独断专行“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作风

陈家谷口之战,王侁潘美等人不按照与杨业的约定,致使杨业回撤时孤立无援,是典型将领间不和猜忌造成的失败这种战斗组织,根本就谈不上复杂,甚至谈不上战役,兵力分为两部分,杨业率领一部分兵力与敌周旋,潘美王侁设伏等候;时间跨度也仅是从一个白昼;这种战斗都组织不好的话,宋军根本就不用战斗了,直接等辽军把城池周围抢光了事,然后举国投降

曾瑞龙还举了曹彬的例子,这就更反映出他无具体分析为观点找论据的毛病同样是曹彬这个人,同样是十万大军,在赵匡胤赐剑给予专杀军权的保证下,曹彬顺利平灭南唐;到了赵光义命将北伐时,曹彬就压不住诸将的议论,进退失据,最后在岐沟关大败要么,两个战例都有“高组织风险”,征南唐只是侥幸胜利要么,问题核心根本就不是什么战役组织的高风险

其实,曹彬此人,军事素养不高于郭进王全斌潘美田重进等人宋太祖赵匡胤用他,是看他行事谨小慎微不犯上的特­性­,符合自己防范大将兵变的需要宋太祖平南唐,计划完备军事准备充足,只要曹彬能率领诸将按计划行事,就能征服虚弱的南唐所以,宋太祖赐剑给曹彬,给他专杀的权力,建立军事威信

宋太宗就不然,他本身也是不明不白上位,猜忌更重,在设置监军上就可以看出:名将郭进死得蹊跷,监军田钦祚敢于欺凌他就是一件怪事陈家谷口之战,监军王侁起的破坏作用也很明显曹彬北伐,其本人才略并不出众,宋太宗也没有给他统驭十万大军的专断之权,更在后方千里之外不断发命令指挥前方军队,造成曹彬的军事决策受到多方­干­扰,陷入混乱而这,不是战役组织风险问题,是选将和军事指挥系统的问题

《孙子兵法》说:“斗众如斗寡”

《通典·李靖兵法》说:“凡将,须使兵士简静,处分有序,将百万之众,如领一人”

宋太宗在选将军事指挥体系和战略决策上的责任,是脱不掉的

〃三)后周至宋,争取夺回幽云十六州的行为,是遵从中原军队防守反击原则(既是战术也是战略)下的理­性­选择不如此,中原王朝就无法和北亚集团保持军事均衡,就始终处于不利的军事战略地理状况这是由军事斗争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空谈什么战略文化外交强权政治思维等等,都是离题万里

前文已经论述过,中原军队在西靠太行山脉东向俯瞰华北平原的北京——鹤壁一线城池上进行防守反击,是稳定华北地区的必然选择这是由军事战略地理中原军队的优势中原军队所能采取的正确的战术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