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东方起源(5)(1 / 1)

这种密集的城市贸易网络的景像,与传统欧洲中心论将*世界视为游牧部落聚集于荒漠的观点相悖。马歇尔·霍奇森指出,*教并非“荒漠中的一神教”,它诞生于贝都因人(Bedouins)[ *人的一支。亦译“贝督因人”。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贝都因”为*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译者]对浩瀚无垠的天空和大地奇观的敬畏……*教源于一种传统悠久的城市宗教,它与任何传统的变体一样是以城市为导向的。马可西米·罗迪逊在这里强调了普遍的观点:

穆斯林世界中商业联系的密度,形成了一种规模空前的世界市场。交换的发展使得工业和农业的区域专业化成为可能……穆斯林世界不仅熟悉资本主义的部门分类,而且这些部门显然在(现代时期)之前的历史上是最广泛且高度发达的。

*教通过宗教或商业的影响(常常两者同时),不仅向西扩张到欧洲,而且向东一直传播到印度、东南亚和中国,以及向南传到了非洲。其经济影响范围盛极一时,以至于有学者恰当地指出,“我们必须接受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人)是那些遥远国度的商业开创者,并且或许如杰拉尔德·蒂贝茨(Gerald Tibbets)所言,他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中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无疑,到9世纪时——正如不同时期的文献所证实的——*商人开辟了一条从中国到地中海横贯大陆的连绵不绝的远距离贸易路线。

中东的倭马亚王朝(661—750年),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以及北非的法蒂玛王朝尤其重要,它们致力于联结古代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间各条著名的远距离贸易­干­线,包括红海和波斯湾路线。阿拔斯的首都巴格达与波斯湾路线相连,然后呈扇形展开,通过印度洋向南中国海和中国东海延伸。同时期的阿尔-叶耳古比(al-ya’qubi)[ *地理学家,公元891年完成的《国家》一书,详细介绍了各地区城镇与国家的名称、城镇之间的距离、地形地貌、水资源,以及百姓、统治者和税赋的情况。——译者](875年)将巴格达描述为“通往世界的码头”,而阿尔-曼苏尔(al-Mansur)[ 阿拔斯王朝的奠基者(707—775),以营建巴格达这座城市闻名。——译者]则宣布,“我们和中国之间畅通无阻,海洋能让我们应有尽有”。其他的*港口也同样重要,尤其是波斯湾的撒那威(siraf)(位于伊朗南边的设拉子海岸),是中国和东南亚货物的主要终点站。红海路线(由埃及所控制)也特别重要(见下一部分)。除海上航线外,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通往中国的陆上路线,商队沿着这条陆路经过伊朗城市大不里士、哈马丹和尼沙普尔,到达河中地区ransoxiana)[ 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译者]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之后到达中国或者印度。马可·波罗【欧洲的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对此印象尤其深刻——犹如其本人就是伊本·白图泰一般:

大不里士的居民依靠贸易和工业生活……城市的位置是如此便利,成为来自印度和巴格达、摩苏尔和霍尔木兹以及其他许多地方商品的市场;很多拉丁商人来到这里,采购从外国进口的商品。这里也是一个宝石市场,种类琳琅满目。这是一个旅行商获利丰厚的城市。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