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东方起源:亚非的大发现年代(公元500年后)
公元500年后东方全球化的创建
全球化至少早在6世纪就已开始的观点,必定与欧洲中心论者所坚持的论调相对立。欧洲中心论者认为,全球化只是在公元1500年后随着所谓的欧洲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才出现的。具体地说,这里有六条欧洲中心论者反驳全球化在公元1500年前就已开始的论据。第一,假定主要的地区文明是彼此孤立的;第二,这一观点本身也源于这样的假设,考虑到东方专制统治者试图扼杀所有的贸易和税收利润的缺乏,由于政治成本太高以至于禁止全球贸易;第三,数量庞大的全球贸易不可能在公元1500前就存在,因为当时还缺乏资本主义制度(例如信贷、钱庄、银行和合同法等);第四,全球层次上的大规模贸易不太可能,因为运输技术还很原始。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根本不存在任何全球贸易,这种贸易数量不大,因为它仅仅局限于世界上很小一部分人口(约占10%)消费的奢侈品;第五,在这一意义上,由于1500年前全球流通过于缓慢,故不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第六,即使存在着全球贸易的过程,但它们也不会壮大到足以对世界上许多社会产生巨大的变革性影响。
在本章(以及第3至9章)的详尽阐述之前,这里我先提出自己的六个反命题作为开始。第一,在公元500年后,波斯人、*人、非洲人、爪哇人、犹太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创造并维持着一种全球经济,直到约1800年,这一时期世界上各主要文明一直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有了东方全球化的说法);第二,各地区分别由这样的统治者所统治,他们提供了一种安定的环境并保持较低的过境运输税,以促进全球贸易;第三,公元500年后,为加强全球贸易,一整套十分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被确立并付诸实施(这些将在第6章中详述)。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Janet Abu-Lughod)[ 当代*裔美国学者,其《在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间的世界体系》一书认为,现代世界经济并非发端于沃勒斯坦所认定的1450年,而是植根于13世纪的世界体系,这个世界体系与当前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它于14世纪初时臻于极盛,涵盖了从西北欧到中国的广阔地区。——译者]指出:
距离若按时间来测量的话,那么按周和月来计算最合适,但它要花费数年来跨越整个全球循环。然而,货物被转运了,确定了价格,汇率达成了一致,缔结了契约,信贷——不管资金或货物位于什么地方——得到了提供,伙伴关系形成了,并且,很明显,记录得到了保存,协议得到了履行。
第四,尽管运输技术显然远不及今天这么先进,但它们证明能够满足全球贸易的进行。此外,欧洲中心论所假设的,全球贸易仅仅影响到约10%的世界人口,因而没有产生什么重要影响的论断——首先受到了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 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历史学家、政治学家(1929—2008)。——译者]的质疑。他将全球联系阐释为有着这样一种重要结果:“网络中一个地区的权力拥有者的行为……显然……影响到了网络中另外一个地区数目不小的少数人口(十分之一)的福利。”另外有人认为,奢侈品贸易对整个世界上国家和社会的再生产都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那么,无论如何,大多数全球贸易实际上进行的是以大众为基础的消费品贸易,其影响大大超过了10%的世界人口(这一点我在各章中都多次重申)。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