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神会不哭(1 / 2)

思辨的禅趣 未知 1436 字 2022-02-21

78、神会不哭

唐玄宗的时代是一个辉煌的大时代,如果放眼世界的话,这个时候的唐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盛唐文化之繁荣兴盛也是同时代的翘楚。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三日,这一天不知道该不该算一个沉痛的日子,因为就是在这一天,陪伴了我们这么久的慧能大师圆寂了。

据有些版本的说法,慧能是病死的,也许解脱成佛之人也免不了有个头疼脑热。这个说法肯定会对那些求佛拜菩萨保佑无灾无病的人是个不大不小的打击,那就不予采信好了。

慧能圆寂了,《坛经》原文用的词是"灭度",这和圆寂是一个意思,当然还可以用涅盘、归真等等不同的字眼,意思都是一样,如果勉强翻译成我们俗家的话,就是"死了"。

但是,仔细辨析的话,死和圆寂、涅盘的意思其实很不一样。比如,对慧能影响很大的那部《涅盘经》肯定不能翻译成《死经》或者《逝世经》。

佛教的四法印我已经在前边介绍过了一些,"涅盘寂静"就是四法印之一,一个人如果达到了涅盘境界,就超脱了一切烦恼,解脱于生死轮回,这是佛教早期所追求的至高目标。所以,一个人如果圆寂了,当然是件天大的好事。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难道说慧能大师直到今天才超脱于烦恼、解脱于轮回么?他老人家难道不是早已经顿悟成佛了么?

是的,他老人家的确早已经涅盘了,实在是涅盘的概念一方面被搞得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又被简化为对修行者之死亡的一种敬称,《坛经》这里就是在后一层意义上而言的。

慧能在圆寂之前的一年就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墓塔,又在死前的一个月向弟子们告别。慧能说:"下个月我就要离开人世了,你们有问题的就赶紧问,我要趁着这最后的一点时间给大家释尽疑惑,使你们人人安乐。等我过世之后可就没人教你们了。"

法海等一众弟子听老师这么一讲,无不悲伤流泪,只有神会无动于衷,一滴眼泪都没有nAd1(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法海他们和神会,到底谁的反应才是符合"禅意"的?

在我现在这个上下文背景下,肯定多数人都会猜神会,但是我们得想想,假如你切身处在一座寺院里,老住持当着你的面交代遗言,大家都在一旁悲伤流泪,你说你会怎么办?

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说神会的反应符合禅意,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慧能说:"没想到神会这个年轻人倒是能做到心念与善念相一致、没有任何恶念的境界,无论毁誉都不动心呀。你们其他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你们也真是的,在山中这么多年,修的都是什么道呀!"

慧能是高度评价神会的,现在情况很明显,从禅意来讲,神会是合格的,其他人是不合格的。但是,如果我们拿前边讲过的那些禅宗道理来衡量一下的话,会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我们的心要"念念无住",如果我们要做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那么,在悲伤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应该流泪了。多年相伴的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了,悲伤之情在所难免,哭一哭也是很正常的呀。

日本禅宗有过一则故事(具体人名和出处我记不起来了,本着"念念无住"之心,我就不去查了),说一位修为很高的女弟子刚刚死了女儿,她痛苦悲泣,一连好多天。同门看到了都不以为然,说:"你都是一个得道的人了,怎么能这样呢?"但师父却说:"一个得道的人就是这样的。"

现在,两件事情并在一起来看,到底谁说得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