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自信心(3)(1 / 1)

比如,刚上学不久,妈妈有时向邻居夸我一回来就先写作业。其实,当时我也不清楚先做和后做有什么区别,但听到夸奖后,就每次放学都先做作业,即使想出去玩,也能按捺住,为的就是听妈妈的夸奖。

再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开家长会回来后说老师夸奖我泼辣。我不懂什么是泼辣,妈妈就解释说:“老师表扬你上课大胆发言,能在班里承担工作。”我真高兴,老师夸我呢!

从此,我发言更积极了,还和另一个同学承担起我们班每周出一期黑板报的任务。班里的文体活动我都积极地参加,几乎每年接力赛我都是第一­棒­。排演高中毕业典礼合唱,没人敢承担指挥的任务,大家推举我,我就­干­­干­脆脆地去­干­。直到如今,我身上那股敢拼敢闯的劲儿可能就源于老师当初的一个“泼辣”的词。

可见,夸奖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常常要比批评大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周围人给他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就会在生活中树立起自信心;反之,如果周围的人总是向他传递一些消极的评价,如批评、指责、打骂等,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无能感,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李丽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一次小小的赞扬、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是终生的。

也有的父母会说:“我怎么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呀?我总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怎么夸奖他呀?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还差远了,我怎么表扬他呀,一表扬他不就骄傲了吗?”其实,有这种想法的父母是在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当然,并不是说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对,关键问题是你“挑剔”的是什么。如果你“挑剔”的是孩子的缺点、短处,那么你传达给孩子的肯定是消极的信息。如果你“挑出”的是孩子的优点,那么,你自然会肯定孩子、赞扬孩子。

苏珊是一位优秀的美国母亲,她在###中这样讲述自己给孩子的夸奖:

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当小孩儿做错了事时,才“挑剔”他们。在我们家里,我们却互相“挑出”做对的事情。当我们看到某个小孩儿做出使我特别高兴的事时,我会走到他身前,把手放在他肩上,然后看着他的脸说两件事:第一,我具体告诉他做了什么事;第二,我明确告诉他我对这事的感受。然后我静默几分钟,让他感受到我的心情多么愉快。我把这种做法叫做“一分钟赞美法”。我觉得赞美小孩儿只需一分钟,可是赞美所产生的愉###受,却会持续孩子的一生。

一次,我的儿子吉米从学校拿回了成绩单,他有些神­色­不安地把成绩单递给我。他当然知道成绩单上是怎么写的:两个“甲”,三个“乙”,一个“丙”,他的历史得了“丙”。

我看了成绩单以后,我对孩子说:“吉米,你太­棒­了!”

吉米听了我的话,眼中有些闪闪发光。

“你看看你的成绩单,你得了两个‘甲’和三个‘乙’!”我把手放在吉米的肩膀上,安抚了一下说:“我真高兴,你的成绩很好,我真高兴!”

吉米很快抱住了我,然后似乎有点尴尬的样子,“那,我能出去玩一会儿吗?”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