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习惯的重要性,我想起一个人和一段故事。
1981年,一个10岁的小姑娘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一举囊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全部冠军的盛大庆典。小姑娘独自一人,踏着长长的红地毯向楼上奔去。两个警卫战士拦住她,问:“喂,小朋友,你要去哪里?”
“我?”
小姑娘一愣,似乎明白了什么,她自信地扬了扬挂在脖子上的相机,又指了指胸前别着的“红领巾记者证”。那是大队辅导员为她做的,在小姑娘眼里便神圣得可以畅通无阻了。结果,把两个警卫战士弄得不知所措。
这个小记者就是王瑶。自1980年起,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间断对她的采访,亲眼看着她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并为她写下《美的追求》、《长出翅膀的孩子》、《希望之星》三篇报告文学。
1981年,11岁的王瑶拍的照片《穿着新制校服进校门》,在“全国好新闻照片”评选中获奖。一个小学生能在全国新闻记者大量作品评比中荣获大奖,使小小的王瑶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升入中学后,她参加了北京中学生通讯社,连年是优秀记者,并当选为社长。1987年,在25330张选票选出的“北京中学生十大希望之星”中,王瑶名列第三。此后,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书,毕业后进入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她曾担任过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三届奥运会的摄影记者,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如今她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最年轻的副主席。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于2000年2月11日揭晓,王瑶以她的组照《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捧走了此项权威性大赛的艺术奖系列一等奖。此项大赛是在荷兰举行,简称“荷赛”,被喻为世界新闻摄影界的奥斯卡奖。43年来,只有3个中国内地的摄影记者曾在“荷赛”中获奖,而王瑶获得的是组照的最高奖。
王瑶为什么能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辉煌呢?据我多年的观察和思考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熏陶下,王瑶养成了执著地追求美的习惯,即用镜头探索人生已成为她生命的内在需要,成为她自然而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学时代,她跑到京郊门头沟,与煤矿工人生活在一起,拍出了矿工生活组照。当记者之后,为了拍桂林大空难,她靠农民的帮助,突破封锁,进入可怕的现场,拍下了珍贵的照片。
一次,###同志在钓鱼台会见法国总统希拉克。王瑶去采访时,背了两部相机和一个摄影梯子。一不小心,被争抢采访的记者拽倒了;可扑倒在地的瞬间,王瑶本能地先保护相机,她向上托起两部相机,自然鼻子先着地了。结果,流了很多血,把别人吓了一大跳。就这样,她一边用卫生纸堵着鼻子,一边坚持拍完片子。当王瑶把片子送回新闻社,确认已圆满完成了任务,才去医院。她对医生说:“我的鼻子裂了一个小口儿。”大夫说:“一个小口儿?你的鼻子要缝五针呐!”
王瑶怎么看自己的生活呢?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