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很多培养习惯的好思想、好方法、好规范。在习惯的培养当中,应当重视和继承这些优良传统。
宋代有个大教育家,叫朱熹,被称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儒、大学问家。他为儿童的好习惯培养专门写了《童蒙须知》。大家看看他关于生活习惯是怎么说的: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服,必整齐折叠箧(qiè音窃,即小箱子)中。勿令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洗浣(huàn音焕)。破绽,则补缀(zhuì音坠)之”;“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
衣服脱下来,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大家想想看,咱们多少孩子早上起来,要大叫:“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子呢?”每天早上找袜子,找不着,不知扔哪儿去了,这就是不良的习惯。都是要好好矫正的。
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子课题学校,叫北京府城小学。该校对学生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要求,凡是他们学校的学生,每个人上学期间,要有两双袜子,每天回家要洗袜子。第二天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就这么个要求,每天洗袜子,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
我们想想看,这对一个小学生意味着什么?穿着一双干净的袜子上学,不仅脚丫子很舒服,他还有一种新的开始的愉悦,向往整洁清洁的一天、新的生活。而且,洗袜子能养成爱清洁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说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要求要越具体。
有一次,府城小学组织学生去亚运村玩,其中一项是跳蹦蹦床。别的学校学生一脱鞋,臭气熏天,特别是男孩子的脚最容易臭。可是,府城小学的学生脱了鞋,却闻不到一点儿异味。这让管理人员大为感动,特别欢迎府城小学的学生。这就是行为习惯的差异。
北京实验一小的一位老师,对学生有个要求,写字之前要洗手,把手洗干净了,才能看书写字。我觉得这也很有意义。小孩子的手总喜欢东抓西抓的,脏乎乎的马上又拿着笔写字,本子上污迹很多,这就是不良习惯。要求先洗手,洗的过程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我要写作业了,写作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我要把手洗干净了,我要好好写作业。”
从儿童教育来说,未成年人时期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