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尔与柳托夫(2)(1 / 2)

专栏主义嗔 先张 4361 字 2022-02-17

当巴别尔在日记中写下上述话时,他仅仅是道出事实,并未试图有所改变;小说中的柳托夫却不止一次采取趋同于哥萨克与革命的行为。譬如在《我的第一只鹅》中,“我”杀死了女房东的鹅,从而得到哥萨克的好评:“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而在《札莫希奇市》中,“我”甚至放火烧另一位女房东的房子——如果说前一回“我”是做给哥萨克看的,以求得他们的认可;这次“我”可是自发地­干­了。其间也许可以看出某种递进关系。在《意大利的太阳》和《基大利》中,与疯狂的幻想者西多罗夫和“空想共产国际的创始人”基大利相比,柳托夫的立场要现实得多。在与基大利争辩时,“我”更成了革命的代言人。——爱伦堡说《骑兵军》“充满着对革命和人的信心”,大概此乃例证之一。而在巴别尔的日记中,的确看不出这一点来。

巴别尔日记中最接近于柳托夫所作所为的话是:“应该深入到战士的内心,我正在做,一切都令人震惊,这些有原则的野兽。”这似乎揭示了一个方向;三年后开始写《骑兵军》,乃是在此方向上的跋涉——巴别尔走向了柳托夫。而《战斗之后》中“我”所说“我疲惫不堪,一面弓身从墓地的树冠下走过,一面向命运乞求最简单的本事——杀人的本事”,则标明了止步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在《骑兵连长特隆诺夫》中,柳托夫坚决拒绝特隆诺夫从登记表中“抹掉一人”的命令,事后更说:“我是所有人中间最后一个审判他的人。”这是他对自己前述趋同行为最强烈的一次反拨了。

马克·斯洛宁在《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中说:“这个敏感的知识分子同凶暴的骑兵之间的冲突以及最后取得和解的情节构成了《骑兵军》中的两个主题之一。……另一个主题是残酷无情的‘革命士兵’和他们的尽管含糊不清却是理想主义的愿望之间的矛盾。”两个主题都根植于巴别尔的骑兵军日记。斯洛宁还说:“他的全部技巧建立在基调的冲突和感情的矛盾之上,也是建立在人与环境的冲突之上。”此种矛盾与冲突也萌生于日记之中。然而日记残缺不全,《骑兵军》亦为未竟之作——他曾计划写五十篇,因为受到布琼尼等人的攻击,遂告中止。据此对于日记与小说,巴别尔与柳托夫加以比较,好像难以断言什么,只是觉得其间多有差异罢了。日记是实录,《骑兵军》是小说;日记记载的是巴别尔自己,小说中的柳托夫则是他所塑造的一个人物,有此不同亦不足为奇。

《骑兵军》最初版本计三十四篇,均写于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六年间;作者此前所作《格里休克》《他们曾经九个人》以及后来补写的《千里马》和《吻》,则增补进他生前和死后再版的《骑兵军》中。《他们曾经九个》与《骑兵连长特隆诺夫》描写的是同一事件,其中“我”的表现更像是写日记时的巴别尔。C.波瓦尔措夫说:“《骑兵军》的成就不仅未冲昏他的头脑,而且促使他思考,不再可能继续挖掘以往的主题和已经成熟的格调。确实,‘尾巴’——如同他自己所说的——在继续伸展,比如《千里马》《吻》等小说,但它们只是尾巴,仅此而已。”(《“个人所看到的世界”——关于巴别尔的创作生涯》)依我之见,这两篇增补的“尾巴”不无深意。《千里马》更像是个寓言。“我”骑不了千里马,也无法与千里马的主人吉洪莫洛夫取得和解;不过“千里马教会了我吉洪莫洛夫的骑式”,是以“哥萨克们不再在我身后不以为然地望着我和我的马”。仿佛旨在说明,革命与哥萨克对“我”来说毕竟是两回事;“我”可能为后者所接纳,却无法与前者融为一体。

《吻》与此前诸作写法稍有出入,格调更接近于契诃夫。作为《骑兵军》事实上的绝笔,这是一篇反思之作。小说写道:“这些日子,老人沉浸于突如其来而又晦暗不明的激|情勃发的希望,而且为了不冲淡自己的幸福,他尽力不去注意我们对某些嗜血行为的夸耀,以及我们在意图解决所有世界问题时天真的高谈阔论。”其实整部《骑兵军》所描写的对象——哥萨克以及企图与其保持一致的柳托夫——都可以概括在后半句话里。接近结尾处说:“在那里,在储藏室,我见证了从龚希奥洛夫斯基伯爵城堡开始的吻之路,是怎样一段无法调头的致命旅程……”最后那位瘫痪老人也死了,不啻宣告“我”与这一家人曾经有过的希望永远不能实现。《吻》概括了“我”的全部心路历程。它揭示了一个与《骑兵军》其他篇章截然相反的方向——这回柳托夫走向了巴别尔。

黄雯 爱情道理

“我想,我是一个被漏掉的罐头。可能是从流水线上被同伴挤下来的,或是装箱后在运往目的地的路途中不小心掉下来的。于是,看着远行的同伴,我只有沉默和困惑。我时常穿着时髦的服饰,在假定的马路上走来走去。对着台下一片漆黑,玩弄我的眼神。在临近闪烁的聚光灯下,尽可能骄傲地抬着头。我喜欢这个职业,正如我喜欢爱情一样……”

黄雯。女,模特,兼写专栏,著有自传式小说《蝴蝶飞不过》。黄氏爱情理论总是一套一套,自成一家,既揉和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有逻辑的严谨,读起来像极了要给所有心智未发育成熟的青春男女作心理咨询一般,着实价值伟大,深受读者欢迎。对女­性­作者来说,对美女模特们来说,这该算颠峰。

拒绝同居

男女婚前同居老人们一向反对,大多数年轻人硬是不听,非要住在一块以示对老一代人落伍观念的反抗。而以我曾有过不长的同居体验来看,同居生活极为不靠谱,这倒不是因为听了老人的话,变得懂了事,完全是因为从个人自私的角度考虑。

试想一对男女相爱了之后,很快就住到了一起,你适应我,我适应你,磨合好长时间,为了维系关系,相互都把自己的个­性­收敛起来以配合对方。爱情的初期,每个人都抱着美好的期望开始生活,可最后几乎都是被小摩擦、繁琐的细节弄得爱情千疮百孔。好不容易适应了彼此,却由于没了新鲜感,面临分手的局面。磨合了半天全都白磨了,还分别丧失了个人最初的完整­性­,恢复自我且要一段时间。

据我观察,二人世界的情感利益始终没有一个人的利益大,除非两个软弱的人互助式的爱情联盟,这种联盟式的爱情互相影响着形成一个牢靠的整体,是利益的集大成。除此之外,稍微健康的人、完整的人、和谐的人总是会被二人世界的纠缠,彼此奉献地失去自我。

而同居生活就如面对一个空的垃圾场,二人勤奋地往里制造各种垃圾,同时把它当作宝贝一样爱惜着,不愿割舍。习惯是害死人的东西,叫人活得很没出息。

另外,只要有点心眼的男人女人选择同居而没有结婚,就说明自己还惦记其他人选的可能。也许“第三者”觉悟提高了,变得客气了,即使喜欢上了同居伴侣中的其一,多半也不太愿意Сhā一杠子。由于对方的同居事件太过正式,自己跑去搅和,很不恰当。“潜结婚”状态让同居者失去选择其他人的机会,以为和结婚没什么两样,这是“第三者”修养提高的表现。而被抛下的人,感觉甚至比结婚后离婚还要糟,就像刚吃了一半的馒头,被别人抢了去。结婚了被人抢走了,至少在之前那“馒头”算二人吃完了的。

还有,同居生活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自我欺骗心理,二人世界营造的虚拟安全感,的确在一段时间能够安抚自己的焦躁心,可相继而来的同居琐事和摩擦,二人为了适应彼此贡献的心力和­精­力,这些代价早已超过了那点虚拟的安慰,对比起来十分不划算。

而婚姻和同居终有不同,一个代表责任,一个老觉得是在游戏,不明白的是,既然想要玩游戏,就好好的一个人玩,­干­吗带着个“累赘”,既玩不起来,还累得个半死!

讨论爱情的思维方式

一群人聚会,话题东扯西拉,最后一定会绕到关于爱情。

女人描述起爱情总是容易主观,也就是“我是这样经历过,我认为……”的语气,以个体的叙述接替共­性­。奇怪的是,这些个体宣泄一点不­干­扰你同她一起达成情感(或情绪)共识。

有幸参与了男人聚会,窥视了男人间的爱情命题的讨论,则大不一样。

男人之间平时里不大聊起关于爱情,仿佛一认真聊便会遭致同­性­的嘲笑。爱情内心倾诉留待独自玩味,有机会聊起,一定是当作主旋律认真讨论的。

男人的思维客观,比如“我是这样经历的,我认为……但是……”,在描述自己的爱情故事和观点上,一定是有所保留和试探­性­的,不像女人之间的一泻千里。由于客观­性­,他们会将观点和感官体验小心翼翼地搁在台面上,以供大家探讨和审视。与绘声绘­色­地描述个体情感比较,他们更爱探讨爱情共­性­,并在享受共鸣乐趣上再挑选各自所需。与女人还不同的是,他们在此过程中少存有交换的态度,自己的命题尽管在台面上被驳得千疮百孔,回家后独自修修补补也不愿在同­性­中相互交换。这是男人思维的顽固不化,却理智和现实。

男人谈起爱情永远不如女人信手拈来,所以老显得笨手笨脚的,步态蹒跚。但是作为女人,我喜欢男人间的距离感和关于共鸣的讨论。女人总爱过于关注自我或者表演滥情,这种行为在这个时代已成为女­性­炫耀的标志了。

可惜的是,爱情高手的女人却远没有男­性­作者描述爱情容易流传百世,问题就在于两­性­思维的差异上。女­性­的自我专注和容易滥情往往抑制了自我审视的弹­性­思维,缺少冷静旁观的客观视角。纵使一个女人在爱情炼炉里百般锤炼,璀璨生辉,丰富得一塌糊涂,却不能将此记录在案。关键就是缺少男­性­作家的他观能力,这是女作家的悲剧。

女人是享受爱情的,而男人喜欢审视爱情。

女人更易成为虚无动物,男人则是适于创作的异类。

只能说,女人的快乐在前,男人的快乐在后。原因是男人在创造价值后得到快乐,而女人在享受快乐之时早已将价值抛于脑后。

一旦一个女人参与了真正的创作,她便成了异类。

而所谓“中­性­”的特例,总是女人遭殃。一个男人拥有了女­性­敏感,他可能成为艺术家,受人赞扬;而一个女人拥有了男­性­的强悍和理智便成了异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伤感是爱情催化剂

奇怪的是,我的爱情总是伴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伤感而来,这造成自己总是喜欢一张忧郁但表情稳定的面孔,忧郁说明他天赋善感,一定是对爱情敏感之人,稳定的表情说明他有控制情绪和意志力的能力。忧郁也是要讲究点寸劲儿的,一点没有,显得大大咧咧有点肤浅,太过了,就如在酱缸里腌得太久的茄子,失了味。我对看起来苦兮兮的男子兴趣不大,那种把忧郁当个摆设成天挂在脸上的男子,会让我躲闪不及,总想告诉他去多晒晒太阳。

即使碰到一个乐天的、颇有喜剧­性­格的男人,与他相处时,我也会时常捕捉他稍纵即逝的那一点伤感特征。在我眼里,一个成天乐呵呵、身形健康、没心没肺的乐天男人在相处细节上偶然流露出的伤感气质十分的迷人。与此相反,一个天­性­忧郁、多虑、多思的男子平常在生活中却表现得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同样也被赋予了他多样化的人格魅力。这样的男­性­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因为有着足够的丰富和叫人猜度的诱惑力,与他恋爱一定不会感到乏味。

二人交往在经过激烈地碰撞之后,不可避免地自己总陷入伤感情绪之中,行动的果决和多虑的思绪矛盾地行进着,促使谈起恋爱的人身心疲惫,很多时候让人想产生放弃的冲动。可更多的时候,这伤感倒可以成为恋爱中的催化剂,如果对方有着与你一样的敏感特质,他会因为你拥有这份对爱情的困顿意识和担待心,而越发留恋你,不为别的,正因为你们有着共同的气质元素的结果,叫自己的内心不忍舍弃起来。

不得不说,伤感和忧郁赋予一个人­性­感的魅力,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大大咧咧、头脑简单、成天傻乐傻笑的木讷者有不可抗拒­性­感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加上对外界事物的敏感神经,让一个处在现实世界的人,时常无法掩饰地暴露出内心的真实来,真实和现实不符,矛盾便产生了忧伤、抑郁的情绪,而那一刻无意流露的表情让人心动,成了你心中无法抹去的印象,于是爱越发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