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越来越性感,生活越来越狂躁(1)(1 / 2)

专栏主义嗔 先张 970 字 2022-02-17

前言 文字越来越­性­感,生活越来越狂躁

静下心来,回忆交往过的朋友,要把他们从记忆里区别开时,我蓦然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长了一张不同的脸,而是他们善于使用不同习惯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观念。这些,让他们成为我一个个记忆深刻的朋友。又或许,他们是长了一双双不同的“手”,能写出属于他们仅有的文章,无论谋面与否。

这便是我所结识的朋友,文艺类专栏写作的高人。

很简单:专栏是报章杂志为某专人文稿或某一­性­质文章而特辟的具有固定型式的篇幅,为报章杂志专栏撰稿的人,叫专栏作家。

这一点,美国的媒体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并达到了极至的状态。

《泰晤士报》某专栏作者曾发表过一篇批评小布什的文章,第二天邮箱里塞了一百多封美国读者辱骂他的电子邮件。甚至,《纽约邮报》的人气专栏作家斯特恩,向富翁比克尔勒索巨额“保护费”,否则他将写文章“唱衰”他。

在我国,尽管专栏没有繁荣到如此地步,且在博客热潮中得到一定缓冲和瓦解,但事实上,我们的专栏依然树立了对事物或原理的基本主张,形成了一种观念与信仰的形态。在文艺圈,尽管专栏重风格大于思潮,大于内容,但“专栏主义”确是驾临过的。

那么文艺类的专栏是什么?——除了考究“手”的不同,有没有其他的要旨呢?

我想,这一定是有的。假如,某时期的作家专栏,成了媒体像污水般四处横流的声音,那相当可怕。——媒体的文艺观点、情趣、思潮对人耳濡目染作用,比老师、亲爹训叨来得更深刻、直接,专栏怎能不须要旨呢?

专栏的要旨是:专栏作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在行文的习惯中,他们应永远保持具有文明、公平、公正、正义的意识。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话来说,每个写专栏的人,也要有一套“八荣八耻”!

王小波早前在《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中说,科学、艺术不属福利事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主旨。罗素先生说,人人理应平等,但实际上做不到,其中最特殊的就是知识的领域。

但这不是绝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具备公正、正义的意识是必须的,特别是专栏被媒体广泛包养的今天。专栏作家不但需要按时交稿,做到不兑水,不搀假,更要做到不受指使,不能简单地把某一块版面填满了事。

可实际的状况是,专栏文章已经变得越来越­性­感,除了­性­感什么也不是。

分析起来,觉得又情有可原:­性­感的文字在当下最易使陌生人迅速相识,最易产生亲切,最易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就像世间嬉皮笑脸甜言蜜语的男人能轻获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