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清西陵:风雨沧桑紫荆岭(3)(1 / 1)

迷踪帝陵 未知 742 字 2022-02-12

( 历史曾给过我们一次解开这个谜团的机会,可惜最终未能如愿。***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掘泰陵,而泰陵宝城琉璃影壁上有一个盗洞,所以业界一直认为泰陵地宫早就被盗过,因此掘工作似乎更顺理成章了。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掘。1980年4月8日,正式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领导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的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掘工作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之后,却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这也就意味着泰陵没有被盗过。事被夏鼐得知,他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掘,并把国家文物局关于立即停止掘泰陵地宫的命令,急告当地。4月11日,夏鼐亲自来到易县清西陵泰陵掘现场,宣布了国家文物局的书面指示,泰陵地宫的掘即告终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盗口砌死,恢复如初。

所以,雍正是否为金头入葬,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这个谜吸引了许多人好奇的目光。ww

道光帝险些弄出个“清南陵”

大多数人只知道,清朝皇帝的陵寝有清东陵和清西陵,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年道光帝险些弄出个“清南陵”。

道光皇帝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无可选择的他,处在了王朝衰落的拐点上,这种无可奈何也许只有他能体会。这时的清王朝弊漏堆积,各种矛盾集中爆,举步维艰。也就是说,清王朝的命运已经铸成,非个人之力所能挽回。而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无疑令道光帝治国之途雪上加霜。那么,这个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皇帝,将如何选择自己的陵寝呢?

道光皇帝是乾隆的孙子,继位时已39岁,所以刚一即位便立即准备­操­办自己的百年后事。道光皇帝是个一向标榜“敬天法祖”“恪遵成宪”“咸遵旧制”的皇帝,在明明知道皇祖有“昭穆相间”谕旨的况下,执意想在京西的王佐村营建陵寝。并派出亲信大臣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户部尚书英和,带领风水官员前往相度。共同为自己卜选万年吉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道光帝想把自己的陵寝建在王佐村呢?仔细探究便知道,原来那里埋葬着与他共同生活了13年之久的结之妻——孝穆皇后。道光帝在祭奠自己亡妻的同时,欣赏着周围的山川形势,现这个埋葬着与自己相爱多年的皇后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所以就想把此地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壤。因此要把王佐村的孝穆皇后的墓地,改建成皇帝陵,并不是道光帝随意而定的。

道光帝这一做法使得戴均元、英和十分不满意,对于中正的臣子来说,公开违背祖训有损皇尊,更有辱国体,但又不便公开反对。通过到实地勘测相度,他们现将王佐村园寝改建成皇帝陵,实际上比重新建一座皇帝陵的工程量还要大,花费还会更多。关键在于,他们还现王佐村的风水并非完美,存在着许多不可容忍的问题。因此,大臣们委婉地向道光帝建议“遵祖训仍于马兰峪附近地方钦派大臣率同通晓堪舆之人敬谨选择,以昭慎重”。

听了大臣们的这番话,自知理亏的道光帝无以对,但又为着九五之尊的威仪,不好意思立即改口,便令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六部“妥议具奏”。没过多久,以东阁大学士托津为的大臣,将会议的结果奏给了道光皇帝。托津等人将放弃王佐村,建陵东陵界内的理由一一列出。面对群臣的有理有据、合合理的规劝,道光帝自觉心虚理亏,知道再也不能固执己见了,便改口同意了。随后,经戴均元、穆克登额等人的详加相度,并经道光帝的钦定,将万年吉地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宝华峪,于道光元年(1821年)十月十八日卯时开工。历经六个春夏秋冬,道光七年(1827年)秋天,宝华裕陵墓全部工程正式告竣。同年九月,孝穆皇后被葬于宝华峪陵寝地宫。

倘若没有大臣们劝谏,也许今天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清陵中,还会有一个清南陵。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