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三至五万之间,其进攻地点,应该也在上谷、渔阳,辽西和雁门这四个之间。”
  如果有人常读军事历史,那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古代军队争夺的地点,通常极为固定。
  这是因为,那些城池在建设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地形的因素。
  它们建造的位置,本身就有军事用途。
  比如防御。
  因为华夏的地形,很少有广阔的平原。
  反而多为崎岖不平的山地,丘陵,以及江河。
  大军想要大规模进攻,必须要从有城池的这条道上走。
  其它道路,要么走起来耗费太高,后勤跟不上。
  要不就是地形太危险,极其容易被敌人设埋伏。
  所以会出现,历史上好多战役,都会走同一条路,攻打同一个城池。
  匈奴的情况更为特殊些。
  他们不以占据城池为目的进攻,而是为了掠夺。
  那必然会往富饶的地方去。
  不然他们冒着性命之危跑过来一趟干嘛?
  溜马玩?
  没有收获,空着手回家,信不信的第二天,他们就能把匈奴单于给剁了!
  当匈奴出兵没有耗费吗?
  笑死,就草原那么贫乏的地方,他们可比大汉穷多了。
  什么政治意义,都没有抓到手里的钱粮女人和奴隶重要!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
  看似有的选,其实根本没法选。
  卫青讲述着自己的猜测:
  “匈奴不会再像以前那样。
  天幕做的预言,会让匈奴单于害怕失败!
  这场出兵,他只能胜,还得是大胜!
  只要有轻微的失利,匈奴单于就要承受极大的压力。
  他必须要考虑失利乃至战败带来的影响。
  这个时候,他会反复衡量两者的国力,更加谨慎。
  而两军交战,勇者方胜,他只要有顾虑,必然不可能出动所有军队!”
  说到这里,主父偃已经明白过来了。
  “自陛下登基以来,时常练兵。如今大汉虽不能远征,可防守方面,必然不会吃亏!”
  主父偃这句话,不仅附和了卫青,还暗戳戳的给刘彻拍了拍龙屁。
  这让刘彻不由得多了几分高兴。
  “正是如此!”
  卫青手指从匈奴后路的天险上划过,笑着说道:
  “匈奴单于若真敢全军进攻,把战场设置在我大汉疆域之内,那我等正好可以断他后路,关门打狗!”
  卫青的话没有说完,不过在场的人,心都脏,卫青的未尽之言,他们也明白。
  战场设置在大汉境内,对大汉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可说的难听点,倘若不在意百姓士兵的伤亡。
  莫说一换一了。
  三换一,甚至四换一,大汉都不带亏的。
  匈奴才有多少人啊!
  稍微换它个几万。
  匈奴就要元气大伤。
  这时候,大汉再举兵进攻,难度必然会大幅度降低。
  可惜,匈奴肯定不敢大军攻入,自断后路的。
  毕竟目前优势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