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正在聚集在一起,看墙上张贴的排名宣纸。
  顾璋也走过去,他下意识从前往后看,找自己的名字。
  扫完第一列,没有。
  顾璋又去看第二列。
  他的肩膀被拍了拍,那人大声道:“小三元,你的名字在后面三列里,跑这么前看什么?”
  顾璋回头看,是项门。
  他眼里不似道歉那日的屈辱,有些得意,眼里藏着奚落和恶意。
  他声音很大,一时间看榜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
  原本没注意到顾璋名次的人,这会儿也都下意识去后三列找。
  拥挤的人群中顿时传来诧异的惊呼声。
  “还真是,顾璋的名字在倒数第三列。”
  “不会吧,他不是连中三元吗?怎么跑到这么后面来了?”
  “是不是搞错了?院试前十名,都在前三列啊。”
  顾璋拍了拍肩膀上被碰过的地方,朝着榜单后面走去。
  人群慢慢分开,好奇、打量的视线都落在他身上。
  顾璋皱眉,即使他文章有问题,也不至于落到最后三列去吧?
  那几乎是倒数了!
  不可能这么差吧?
  但穿过自动分开的拥挤人群,他确实在倒数第三列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还不是前头,而是倒数第三列靠后的位置。
  项门在后面笑道:“咱们小三元虽然出身农家,但恐怕连地都没去看过,竟写出亩产两石的离谱言论来。”
  “两石?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能写出亩产两石,这排名也难怪了。院试能得魁首,我看确实有神仙水的功劳。”
  人群中的窃窃私语不断传来。
  顾璋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就跟上辈子考试时有那种重点小册子一样。
  这个时代许多考生都家境不错,不曾接触农民,土地。但是农又是科举里逃不开的一个话题,所以有人专门出了一本小书,里面总结了许多关于农业的“常识”
  几乎是所有科举考生都会背的一个东西。
  比如不同粮食的亩产、比如水稻和小麦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
  许多像是金瑎这样连水稻和小麦放到眼前,都分不清的读书人,就是靠这本书来对答。
  而这本书里,给小麦的亩产定义,宁都良田均产一石4斗,劣等田均产六斗,越往边关苦寒之地,亩产越低,一等田也可低至一石。
  而他的这篇文章,就相当于犯了违反教科书里的常识性错误,让人感觉起来,就像是写“m国的首都是湖南”一样离谱。
  大众的解法,是用各种政策和方法,鼓励开荒,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了更多的田地,越努力的种地,就会有更多的收成,日子就会过的更好。
  肥田之法并非无用,但按照那本划重点的金科玉律小册子上说的,最多也就是相比均产多个一两斗。
  也就是从前永河村顾德贵的偶尔能到的产量,种田的老手,细心护养土地,照看麦苗,也无天灾人祸,风调雨顺才能增产一两斗。
  顾璋不知道为什么永河村的亩产,竟然完全没有传到府城,连一点名气都没有,但他猜,多半和吴县令脱不了干系。
  想明白前因后果,知道为什么自己排名会倒数。
  顾璋差点就气笑了。
  不远处。
  问心学院后山一栋小竹楼中。
  燕老正和一白发老者交谈。
  “能得燕老指点,那是学子们的福气!”白发老者正是书院院长,得知燕老要来他们学院教书,心中欢喜。
  姜武从门外快步走进来。
  他严肃着脸,弯腰在燕老耳边说着什么,板正的国字脸,看起来像是在汇报什么重要的公务。
  院长极为有眼色的避嫌走远,不去听自己不能听的事,就这样生生错过了这一大事开端。
  “老爷,小石头被人欺负了,他被一大群学子围起来,您快去看看吧!”
  谁知这浓眉大眼,一脸正经的人竟是在说这话?还故意含糊其辞,夸大情况。
  燕老脸色一变,连忙起身,大步往外走:“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