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皇帝和丞相(2 / 2)

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之下,又设有所谓的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太常是管理皇家祭祀的;光禄勋是皇帝的门房;卫尉是皇宫的卫戍司令;太仆是皇帝的司机;廷尉掌管司法,皇家犯法也归他管;大鸿胪负责国家之间的交往;宗正管的是皇帝的家族,包括同姓的本家和不同姓的外戚;大司农管理政府的财政工作;少府则负责管理皇室的经济。这些人原本大都是负责皇家的事情的,可又都隶属于丞相,皇帝的意思从宫里传出来后,必须经由丞相同意,然后才能下达九卿执行。在这条线上,丞相是一个决策者,而九卿只是执行者。另外,少府隶属于丞相,这就意味着皇室的财政大权也在丞相手里,所以相权又可以制约皇权。

凡事有制约才有平衡。只有皇权和相权能相互制约时,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可是,刘彻觉得自己太牛了,凡事不能亲自指挥,而要假手于人,实在是不爽。他想跳过丞相,直接对九卿下达命令,便在三公之外又设立了大司马一职。自从有了大司马,皇帝便取代了丞相的作用,凡事都由他自己做决定,并且这个决定可以直接通过大司马传达给下面的九卿。丞相的决策权和制衡能力基本上作废,成了一个无用的摆设。

但这个无用只是政治上的无用,丞相在其他方面对皇帝来说还是有用的,比如做替罪羊。我们知道,终武帝一朝五十四年,刘彻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平均下来,每位丞相任职的时间都不算长。除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那位善于揣摩圣意的公孙弘病死在丞相任上算是善终外,其后的七位丞相命运大都不怎么样。除去最后一任丞相车千秋,其他六人中的五人均被杀或自杀,唯一算正常死亡的,还是那位在政治方面没什么才能,也没什么建树,遇事谨慎无比的石庆。

刘彻这样对待丞相,导致朝廷官员一听说自己要升任丞相都噤若寒蝉。一旦某个官员接到升迁丞相的圣旨,不仅意味着他的仕途到了顶点,同时也意味着他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所以,当公孙贺听说皇帝要让他做丞相时,当场痛哭流涕,伏地不起。可公孙贺毕竟拗不过皇帝,虽然他泪流满面,极不情愿,最后还是接了相印,出门后只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我这回死定了。”

虽然刘彻通过大司马从丞相手中夺走了政权,但他本人雄才大略,所以这样做没有问题。可是,如果内朝成了常规,而以后的皇帝又没有刘彻那么大的能耐,自然就会出现问题。而且,当大司马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大到皇帝无法控制,丞相又无法牵制的时候,事情就会向无法预测的方向发展。后来的王莽便是从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并最终取而代之,霸占刘氏江山的。

但这都是后话,从元鼎到太始年间,刘彻毕竟还紧紧地把控着权力,大司马仅是皇帝意志的传声筒而已。随着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的离去,刘彻的年纪越来越大,他手中的权力和心中的私欲也越来越大。这不受限制的权力终将给鼎盛的汉帝国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228.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