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丢掉河套地区的第二年,军臣单于也死了。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趁机发动叛乱,赶走了侄子於单,自立为单于。走投无路的於单带着部分亲信向汉朝投降。可能是由于水土不服外加心中有气,没几个月,於单也病死了。然而,汉匈两个民族的恩怨远没有就此完结。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伊稚斜单于即位,企图一扫匈奴近几年在作战中的颓势。他命令右贤王陈兵边境,时不时地骚扰朔方郡,还亲自率数万骑兵进攻代郡,不仅杀死代郡太守共友,还杀掠了千余百姓。第二年,匈奴再次大举犯境,九万骑兵分三路进攻代郡、上郡和定襄,杀掠边民数千人。
到了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刘彻终于忍无可忍,大发步骑十余万人,由卫青率领六位将军,统领全军,从右北平和朔方两路齐出,进攻匈奴。在出师之前,刘彻特地嘱咐卫青:“这次一定要给匈奴人一个沉痛的教训。”
皇帝姐夫有要求,小舅子自然是不敢怠慢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卫青准备一举除掉长期窥伺朔方的匈奴右贤王。
左、右贤王是匈奴单于之下最高的官,分管匈奴的东西两部。左贤王多由匈奴的太子担任,而右贤王在匈奴的诸侯王中地位最高,两者相当于单于的左膀右臂,如果能吃掉右贤王部,就等于断了匈奴单于的一只胳膊。
目标确定后,卫青再次诠释了什么叫兵贵神速。他一开始便指挥精锐的骑兵部队人不卸甲、马不解鞍、日夜兼程地猛扑匈奴右贤王的驻地。匈奴右贤王料到卫青会来,也料到汉军这次定然来势汹汹,正吩咐手下杀猪宰羊,又开了大量美酒,准备饱食一顿,第二天整装迎敌,但他没有料到汉军竟来得如此之快。正当夜幕深沉,匈奴人酒醉不起的时候,汉军的骑兵已经赶完七百里的路程,悄然出现在右贤王大营附近。
对于匈奴人来说,汉军又一次从天而降,本已喝得酩酊大醉的右贤王被帐外的喊杀声惊醒,出帐一看,四周火光冲天,双方的喊杀声、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混作一团。右贤王的酒意登时醒了多半,第一反应就是逃命要紧,便赶紧上马,招呼手下数百亲随往汉军人少的地方溃围而去。其他匈奴士兵一看领头的跑了,便再也没了抵抗的信心,纷纷作鸟兽散。
得知右贤王逃窜,卫青立即命令轻骑校尉郭成率精兵追击。无奈右贤王熟悉路况,加上汉军长途奔袭已经疲惫,虽然郭成等奋力追了二三百里,最终还是让右贤王跑掉了。
虽然右贤王跑了,但那些跑得慢的、受了伤的以及酒没醒的,可没那么幸运。待到天明,汉军收拾战场,死者不计其数,光被生擒活捉的就有一万五千余人,其中裨小王就有十余人,另外还有百万余头牛羊等牲畜。可以说,右贤王的整个家底基本都被卫青抄家似的打包带回了朔方。
这里要说明一下,大家不要以为裨小王中有个“王”字就是多大的官,在匈奴的官职里,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存在。匈奴人中称王者多了去了,当年把马邑伏击的计划透露给军臣单于的那个雁门尉史还被封了个“天王”呢。而且,“裨”字本身就有“小、偏”的意思,“裨小王”可能指的是两个不同的称号,即“裨王”和“小王”,也可能指的是一个称号,就是小小王,即比小王还要小的王。我怀疑,“裨”字甚至可能是当时的史学家自己加上去以调侃匈奴人的。
但是,不管怎样,这是汉朝对匈作战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经此一役,卫青巩固了河套地区,基本肃清了威胁关中的匈奴骑兵。从此,文帝当年匈奴侦察兵轻易就可到达雍城甘泉宫的局面一去不返。捷报传到长安,刘彻兴奋至极,甚至破格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不等军队班师,他就让人拿着大将军的印信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并加封卫青食邑六千户。有权且任性的刘彻还把卫青尚在襁褓之中的三个儿子也封了侯,分别为宜春侯、阴安侯和发干侯。
卫青就这样从一个不知名的马奴变成了皇帝眼中的第一红人。可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谦卑和谨慎,没有得意扬扬,也没有目空一切,而是马上上书皇帝,表示战场上的胜利应归功于皇帝英明的领导和将士们的英勇作战,跟他那几个没断奶的儿子没有关系,既然皇帝已经封赏了自己,就不用再封自己的儿子,而应该奖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流汗的将士。
这时候刘彻对卫青这个小舅子可以说是倚若长城,又怎么会吝啬区区几个侯爵爵位?他马上回信一封告诉卫青,这都是他卫家应得的,至于大将军手下的将士们,他会另行封赏。
刘彻的这个举动表明,卫青这个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马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他把卫青和卫子夫视为上天赐予他的最好礼物。然而,连刘彻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卫氏家族的另一份惊喜正悄然地等着他去揭开。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236.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