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张骞并不适合做一名征战沙场的将士,他在军中的角色更接近高级向导,而非指挥千军的将领。张骞所擅长的依然是在未知的地区探索,游走于各国各民族之间,沟通往来。但是,这时候皇帝已将注意力全然放在了进攻匈奴这一件事上,整个国家都在围绕着这一目的运转,哪里还有机会让张骞重返那依然充满未知的西域?
好在,张骞的等待并不算漫长。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分东西两路跨越两千里大漠清扫了匈奴主力,使蒙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人常驻的痕迹,这使得刘彻对西域又有了兴趣。
所谓西域,最初指的是匈奴以西、乌孙以南,东西长六千多里、南北宽一千多里的地区。这里原本有三十六个国家,后来逐渐分化成五十多个,即便我们不怎么了解西域的历史,对其中一些国家也早已耳熟能详,比如楼兰、安息、大月氏、大宛,以及精绝古城。这些国家大小不一,有泱泱大国,比如安息,即波斯帝国;也有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地方,也称一国,比如单桓国。据记载,单桓全国上下有二十七户,共一百九十四人,如有需要,可发动四十五人参军。这都不如我家所在的单元楼里住的人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之后,匈奴人逐步退却,把汉朝和西域各国交通往来的道路让了出来,并且已没有能力再对西域各国进行严密的控制。这下刘彻又动了心思,准备让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时候,张骞因为在先前的战斗中误期而丢了爵位,正寻思着找个机会把可以荫福子孙后代的侯爵爵位给挣回来,就对皇帝说:“臣在匈奴的时候曾经听说有乌孙这么个国家,乌孙王叫昆莫,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听说他白手起家建立乌孙,经过多年的发展竟也能与匈奴抗衡。陛下如果能不吝财物结交乌孙,就好比斩断匈奴一条臂膀,进而西域其他国家也就更容易倾向我大汉了。”
刘彻虽然赶跑了匈奴人,但他们只是跑了,并没有被消灭,保不准什么时候还会杀回来。刘彻当时正思量着怎么才能彻底消灭匈奴,听张骞这么一说,马上就拍板同意。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刘彻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由三百人、六百匹马、数万头牛羊以及价值几千万的黄金珠宝和绫罗绸缎组成的使者团,再次踏上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漠南的匈奴势力已经被肃清,这次张骞的出使很顺利,使者团平安到达乌孙,张骞很快便见到了乌孙王昆莫。
昆莫以前从来没见过汉朝的使者,不懂得汉朝的外交礼仪,可他见过很多匈奴的使者,便以接见匈奴使者的方式接待张骞一行人,大大咧咧地跟张骞行了一礼。张骞一看他们竟把天朝上国的使者当匈奴人对待就不干了。要知道,匈奴人已经被大汉的天兵赶到天边吃沙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雄霸北方的强大民族,怎么能将汉人和匈奴人等同起来?不过,张骞久在塞外生活,听闻乌孙人贪财,便对昆莫说:“我们皇帝陛下的赏赐我已经带来了,按照我们的规矩,大王应该跪拜受礼,不然,礼物我可就原封不动地带回去了。”
依照现代人的观点,国家与国家之间,无论大小,均为平等关系。大家可以想象下,让一个国王对另一个国家的使者行拜礼是什么画面。然而,乌孙人毕竟是实用主义者。再说,他们大概也从来不讲究“男儿膝下有黄金”那一套,既然有好东西干吗不要呢?于是,昆莫依张骞的意思行了拜礼。这样,张骞心里得到了满足,昆莫得到了实惠,实在是双赢的局面。
之后,张骞先送上早已准备好的厚礼,然后说:“我们陛下很是敬仰大王,希望大王能搬回南边居住,陛下还愿意将汉室的公主嫁与大王为妻,这样两家结为兄弟,还怕他匈奴人吗?”
乌孙王不喜欢匈奴人,他很喜欢汉朝的厚礼,也喜欢娶异国的公主。可要他和匈奴人完全划清界限,站到其对立面上,昆莫还是要仔细思量一番的,所以没一下子应承下来。而张骞也没有一味死等,他又命手下多名副使带着礼物,由乌孙的向导引路,从乌孙的国都赤谷城出发,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和大夏等国。
又过了好一阵子,在维持现有平衡还是倒向汉朝之间,乌孙王还是没法儿决断,遂打发一队人先跟张骞回去,想先看看传说中的汉朝究竟是什么样子。张骞带着这一队人和几十匹作为礼物的马回到了长安。皇帝很高兴,将张骞提拔为大行,并以很高的规格接待这些使者,让乌孙的使者领略了汉朝的强大。
两年后,张骞在赤谷城派出去的副使们陆续回到了长安,他们把有关沿途所经国家的信息带回长安,让汉朝人开阔了眼界。从此,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往来逐渐成为常态,每年从汉朝出发的使者少则五六拨,多则十几拨,规模也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西域各国到长安的使者更是络绎不绝。
然而,这一切是张骞所不知道的,因为从乌孙返回后第二年,长期奔波积劳成疾的他就在长安病逝了,享年五十岁。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更是历经十三载,其中的艰难险阻是旁人所不能想象的。虽然第一次他没能完成促使月氏和汉朝联合对付匈奴的任务,而且第二次乌孙虽和汉朝建立了邦交,最终却没有按汉朝皇帝的意思搬到南边,但是张骞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使命,并开阔了汉朝人的眼界,他的精神和贡献是值得后人学习和肯定的。若干年后,一条从长安出发,途经中国现在的甘肃和新疆地区,跨中亚和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正式形成,并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对中国及欧亚各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路线大体就是张骞当年所走的路线。由于当年这条路上的主要流通物是中国产的丝绸,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为“丝绸之路”。
这是张骞对国家和民族所做的最为重要的贡献,尽管他生前并未看到,但历史将永远记得。
我们再回到元光年间的汉朝。起先,刘彻的想法是联合月氏对付匈奴,但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以后,张骞一去便杳无音信,想来恐怕是凶多吉少,刘彻已经等不了了。对刘彻而言,驱逐匈奴这件大事,有月氏人帮忙要干,没有月氏人帮忙,自己想办法也要干。
大臣们反对?不管。没有经验?不管。
刘彻决定先投入激烈的战斗,然后一切自会见分晓。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240.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