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聂壹跟军臣单于接上头后,在双方约定的时间杀了几个死囚,并把他们的脑袋挂在城门上充作马邑官员的脑袋。匈奴的侦察兵在城外远远看到城墙上的人头信以为真,以为聂壹的人已经得手,迅速回去告诉了军臣单于。早在边境等候多时的军臣单于便率十万骑兵迅速越过边境,途经武州进入马邑,准备对马邑城采取三光政策。
事情至此还算比较顺利。然而,刘彻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一个如此繁杂、涉及人数众多的计划是很难不出纰漏的。而且当年司马迁的《史记》还未成书,刘彻和王恢对当年李牧战匈奴一事恐怕也仅知道个大概,并不了解李牧当年为了诱敌深入可是下足了血本,不仅连续诈败了几场,还放任几千散兵游勇和百姓在城外任匈奴人肆意砍杀,这才诱使匈奴的十万大军进入伏击圈。刘彻显然舍不得像李牧一般作为,汉军早早便通知沿途的百姓近期要在家待着,禁止出门,只放了牛羊牲畜在野外游荡。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骗以畜牧业为生的匈奴人,光有牛羊显然是不够的。匈奴骑兵进入汉朝边境后,军臣单于越走越觉得不对:为什么到处都跟他们草原那里一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人呢,都去哪儿了?越往前走,军臣单于的疑虑就越大,走到离马邑还有一百里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了,命令手下暂停前进,同时派人到最近的汉朝官府所设立的亭里抓个舌头过来问问。
匈奴骑兵都是套马的汉子,狂奔的野马也能套住,要在平地里抓个活口还不容易?碰巧,当时雁门的一个尉史正从附近路过,远远望见匈奴的大队人马,就赶紧到最近的亭里躲了起来。也该刘彻倒霉,非常不巧的是,尉史藏身的这个亭就是匈奴要抓舌头的那个亭,这下雁门尉史就成了俘虏。
这个尉史与一般的下级士兵不同,他见过皇帝要伏击匈奴的檄文。匈奴骑兵拔出刀来一吓唬,他便吓得魂飞魄散,也不等匈奴人发问,立即将所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军臣单于听说汉军几十万人马已在马邑张好了口袋,就等自己往里钻,大惊失色,赶紧命令手下后队变前队,快马加鞭循着原路跑回了草原。
在离匈奴骑兵不远的地方,将屯将军王恢带着手下的三万士兵正准备等匈奴人进了口袋阵后,就杀出来截住对方的后路,没承想却出了变故。是冲出去跟匈奴人拼个你死我活,还是就这样按兵不动,看着他们走掉?
“还不如就这么算了吧。”王恢掂量了下自己,又掂量了下身边这几万人马,自觉没有勇气独自面对匈奴的铁骑。
就这样,匈奴人撤回了草原,王恢也命令军队往马邑撤退。一路上,他还不断地安慰自己,刚才没冲出去那是给国家保存了几万的生力军。想着想着,原本还有点儿愧疚的他也就释然了很多。
匈奴人半道逃跑了,三十万汉军主力却不知情,还在马邑空张着口袋等待军臣单于。等他们从王恢那儿得到消息再去追赶的时候,匈奴人早就没了踪影,汉军只好全部撤回长安。远在长安的刘彻每天都在坐卧不安地等待前线大捷的消息,可到头来只是空欢喜一场。马邑伏击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却以这样的结局收场,刘彻多少有点儿恼羞成怒,一番追究下来,便将主战的将屯将军王恢打入了大牢。
刘彻认为,王恢是此次行动的策划者,又是第一个知道匈奴撤退消息的将军,却没有对匈奴进行哪怕一丁点儿的打击,让整个伏击战彻底沦为他人日后的笑柄。这是刘彻所不能忍的。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因此,必须有人对此负责,主审此案的廷尉很是知趣,就按皇帝的意思给王恢定了个“延误军机”的死罪。
背地里得到消息的王恢立马慌了,赶紧托牢里的关系,叫家里人拿出千金去找当时的丞相田蚡帮忙捞人。田蚡是王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皇帝的舅舅,出了名地贪财,见了黄灿灿的金子马上拍胸脯保证一定把王大人捞出来。
为了提高捞人的成功率,田蚡没去找皇帝,而是直接找到了姐姐王太后。
王太后和田蚡姐弟情深,想也没想就满口答应帮弟弟这个忙。然而,这时候刘彻正不爽得紧,加上前段时间太后逼他杀了自己的弄臣韩嫣,刘彻心里正和太后闹别扭,所以,这次他连太后的面子也没给,坚决要严惩王恢。收到消息的王恢彻底没辙了,在狱中自杀。
跑回草原的军臣单于虚惊一场,他是个实在人,觉得那个尉史是上天派来拯救匈奴的,所以非但没杀尉史,还给他封了个王,号称“天王”。有了这次教训,军臣单于再也不相信来自汉廷的任何有关和平的消息了,而且为了报复汉朝,匈奴人更加频繁地穿梭于两国边境,时时往返,入寇不绝。
经过马邑事件,刘彻也意识到,再想通过和亲手段缓解边境问题是不可能了。在如何解决汉人和匈奴人的纠纷问题上,他亲手毁掉了其他的方案和可能,不仅和平的方式已行不通,被动的防御也化为泡影。现在只剩下用武力解决问题这一条路可走,而且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没办法了,进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239.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