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见之前说了几次刘启都没有答应她,也是来气,就说:“那好啊,你现在叫他们一起来这里,当面跟我商量下。”
这下糟了,老太太脾气倔是出了名的,哪个大臣能在窦太后面前做到威武不能屈?好在刘启早有准备,他马上一连说了十几个人的名字,让侍从们去召这些人进宫议事。
刘启找来的这些人的具体名单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里面有袁盎,从这个人选可见他早就费了不少心思,因为这时候袁盎已经因病辞官,闲居在家。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不久,袁盎因为自己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却不被采纳,加上自己身体也不好,就从楚国相国的位置上退下来,赋闲在家。和一般官员的退休不同,袁盎退是退了,但没有休,皇帝一遇到事情仍不时派人找他进宫商量。可不管怎么样,立储这样的大事总该由皇帝和国家重臣来商量、讨论,他袁盎现在终归是平民百姓一个,怎么说都不合适。要说只能说袁盎和其他人都是刘启慎重挑选出来对付窦太后的,反正老太太也看不见他们是谁。刘启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口才好、耿直,不畏强权。
果然,皇帝找来的这十几个人对太后要立梁王为储君的要求表示强烈的反对,个个引经据典、议古论今,驳得老太太最后也无话可说。
不难猜测,其间必定言辞激烈,甚至针锋相对,窦太后试图以威势压人,大臣们秉持道义,悍不畏死,双方的争论持续了许久。他们具体说了什么,当时不在场的人都不晓得,我们现在更是无从知晓,我们知道的只是这次讨论有两个结果:一是窦太后以国家大局为重,放弃了让刘武做储君的想法;二是刘武从此恨透了袁盎这些人。
数月后,刘启趁热打铁,宣布立王娡为皇后,立王娡的儿子胶东王刘彻为太子,正式确定了帝国的继承者。
刘启不愿意直接忤逆母亲,选择了让袁盎他们来替自己说话,最后虽然表面上保存了自己的孝道,却害死了袁盎他们。
刘武彻底失去了做储君的机会。他闷闷不乐地回到梁国,越想越愤怒,竟然要把气全都撒在反对立自己为储的十几个大臣身上。于是,刘武和手下谋士羊胜、公孙诡策划派出刺客刺杀那天参与议论的大臣们。
谁都知道,这种刺杀并无实际意义。哪怕你把所有的大臣都杀光,就能改变自己不能当储君的事实吗?刘武的目的仅仅是泄愤而已。由此可见,这个人的心智其实并不成熟。
不管怎么样,刘武的刺杀计划还是被执行了。第一个被刘武派去刺杀袁盎的刺客从梁国到了关中,可他并不认识袁盎,一路走一路跟别人打听人们对袁盎的看法。这个刺客大概是个游侠,心里多少有些侠义之气,他每每向路人提到袁盎,但凡知道的人所给的评价都是“好人啊!”“侠义啊!”“难得啊!”“君子啊!”,几乎所有提到袁盎的人都对他的为人赞不绝口,弄得这个刺客最后竟下不了手了。末了,他一狠心,干脆去面见袁盎,跟袁盎直接把话挑明:“我是梁王派来杀你的,但我一路打听过来,知道你是个宽厚长者,我现在下不了手了。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不杀你,以后还有的是人要来杀你,你自己小心。”
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何况袁盎现在不过是布衣一个,完全暴露在阳光底下,他怎么防得了?最终袁盎还是死在了刘武后来派出的刺客手里,当时在场参加讨论的其他十几个大臣也都无一幸免。
袁盎和晁错,两个人虽然性格迥异、水火不容,但两人同样能力不凡且直言敢谏,同样为国尽忠且不畏牺牲,也同样间接死于景帝刘启之手。无怪乎连史圣司马迁也把晁错和袁盎放在同一篇传记里,还发出了“悲彼二子,名立身败”的感叹。
当刘启收到十几个大臣都被刺杀的消息,马上便知道是刘武干的好事。虽然刘启最后只拿了羊胜和公孙诡做替死鬼,但刘武不理智的行为正中刘启的下怀。
刘武做出这样的事情,这下窦太后也不好再说什么。刘启再也不用装好脸色给刘武看了。刘武再来入朝,刘启也不再跟他坐一辆车子,不再一起打猎;刘武再想留在长安住一段时间,刘启也不再批准。至于储君的事情,刘武连想都不要想了。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刘武在郁郁寡欢中染疾暴毙。
终于,刘彻坐稳了太子的位置。而刘启之所以急着确立继承人,除了为国家政治的大局考虑,恐怕还跟他的身子不好有关。或许是因为即位之初的那场动乱让他受了不小的惊吓,之后的刘启一直是大病时发、小病不断。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刘启甚至还给自己建了一座德阳庙。还没死就给自己立庙,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吉利的事情。由此可以推测,长期以来,刘启的身体状况大概就是两种状态:生病和准备生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恐怕他只盼望着自己能多熬些时日,等待太子刘彻长大成人。
最终,刘启又熬了五年。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寅,刘启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提前给当时仅十六虚岁的皇太子刘彻举行了冠礼,赋予了他“人治”的权力。
九天后,汉孝景帝刘启崩于未央宫。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242.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