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刘邦的前半生 平凡的前半生(2 / 2)

刘邦谋到的差事是沛县泗水亭的亭长,这是他伟大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秦代有制度叫作“十里为亭,十亭为乡”。所谓亭长,管辖的地方大概就在十里(当时二十五家为一里,十里就是方圆二百五十户人家左右)范围内,虽然算是小地方的一把手,但在当时实在算不上肥差。因为工作不好开展,亭长通常由威武且有胆识的人来担任,比如上战场杀过敌人、见过血的退伍之人。亭长手下有负责打扫卫生的“亭父”若干名、负责抓贼的“求盗”若干名,他们都属于朝廷的低级吏员。亭长刘邦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辖区内的治安问题,捎带负责调解民事纠纷。如果上头有任务派下来,他还要负责盘查过往行人、接待过往官员、收发信件等。

虽然亭长只是不入流的吏员,收入也有限,而且泗水亭离刘邦家有好几十里的路程,平时刘邦只能吃住在单位,偶尔才能请假回家,但这份差事让他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过随心所欲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刘邦在亭长的位子上还是干得有滋有味的。

刘邦性格外向、豁达大度且不拘小节,这让他在地方上能够如鱼得水。他和当地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交往,从县里的一方豪强(如王陵)、上级官员(如萧何、曹参)到市井百姓(如樊哙、周勃),尽皆与他称兄道弟。在当亭长的最初几年里,除去到外地出公差之外,刘邦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和周围的兄弟们一起喝酒吹牛,快意人生。

虽然刘邦只比当时全国最牛的秦始皇嬴政小三岁,而且两人都是历史上独一号的风云人物,但那个时候的刘邦完全没有成为历史主角的想法和可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两人,人生轨迹似乎完全不同:嬴政三岁开始在赵国都城邯郸随母亲东躲西藏、逃避追杀的时候,刘邦出生在沛县;嬴政十三岁登上秦国王位的时候,刘邦在沛县混饭吃;嬴政二十二岁开始亲政,并且干掉嫪毐、吕不韦,总揽大权的时候,刘邦在沛县混饭吃;嬴政三十九岁吞并六国君临天下的时候,刘邦还在沛县混饭吃。对即将年过四十,已经不再血气方刚,好不容易谋份差事的刘邦来说,人生最迫切的愿望或许是找个漂亮贤惠的妻子,然后生几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再通过自己的关系给他们也谋份差事混饭吃,仅此而已。

几年后,刘邦的愿望开始实现了。当时沛县外迁来一户吕姓的大户人家,吕家的主人吕公是当时沛县县令的好朋友。既然是大户人家,乔迁之喜当然要宴请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一起热闹热闹,好歹大家也相互混个脸熟。于是,吕公便在家里大摆宴席,广邀沛县地头上的各色人物前来赴宴,刘邦作为亭长自然也在被请之列。

当时的人吃酒席跟现代人差不多,是要上礼金的,而且礼金多少与所得到的待遇也有关:礼金多、地位高的贵宾自然要坐到堂上好酒好肉伺候;礼金少、地位低的一般宾客只能在堂下吃四菜一汤。作为资深吃货的刘邦当然想到堂上饱餐一顿,但在参加宴会的一众人中,以他的身份和地位还不足以坐到堂上大吃大喝,要坐到上座只能走金钱路线,于是刘邦到了吕家门口便运足中气大喝一句:“泗水亭长刘邦贺礼钱一万!”

“一万”这个数目把主人家都吓了一跳,以为来了哪路财神,赶忙出来迎接,把刘邦领进门就往屋里请。要知道当时一个农民一家辛苦劳作一年,所得纯收入不过二三百文钱,赶上年景不好可能最后一个子儿都赚不到。一万钱刘邦当然是没有的,他其实一文钱都没带,但他平日里混吃混喝惯了,并不介意旁人的眼光,进了门也不搭理主人家就大摇大摆地走到堂上,挑顺眼的地方一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酒足饭饱之后又和平日里相熟的宾客们高谈阔论起来。

有朋友说,这表现了刘邦大气的性格,预示着他以后必成大器什么的。我认为,不尽然。刘邦反正是先骗了主人家,又吃了人家一顿霸王餐,脸都不要了。他也可能就是想干脆做得更彻底一些,赌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主人家不好意思把他撵出去,有点儿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这边,吕家的主人吕公的涵养也是了得。他没有叫人把刘邦这个不速之客轰出去,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了刘邦许久。吕公并不是憋了一肚子气隐忍不发,而是在施展一门特殊的技艺——相面,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看相。

相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现在电视剧里常说某人“印堂发黑,大劫将至”,凭的就是这一类的本事。相士们对未来的事情似乎总能未卜先知,甚至对那些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与逻辑的事情也不例外。传说当年相士袁天罡路过武家,看到当时还没学会走路的武则天穿着男孩子衣服被家人从里屋抱出来,他只瞅了一眼便大惊失色道:“可惜是个男孩,要是个女子,必定是天下之主!”

当然,这门学问到底可不可靠,也很难说,而且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得来的,历代朝廷中博古通今的人不在少数,却没听说过几人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古往今来,掌握这些异术的人大多甘于平淡,绝大部分甚至名不见经传。他们可能是你家隔壁修鞋的老李、街对面整天下棋的老吴,也可能是人海中匆匆而过其貌不扬的中年汉子。很多时候,真正的高手还是在民间。

话说吕公也算是精通此道,他仔细端详了刘邦许久后,以他相面数十年的经验来看,他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的面相如刘邦这般“高端大气上档次”。像吕公这样身怀异术的人,最懂得“机不可失”一类的道理,既然在此遇见了刘邦,吕公便觉得这是上天给的机会,稍一思量便有了决定。于是,在酒席结束前借着给客人敬酒的机会,吕公用目光暗示刘邦酒席结束后留下来。刘邦虽然不明就里,但眼神暗示他是看得懂的,酒足饭饱后便没急着走。

吕公好不容易才送走了所有的客人,转过身来请刘邦到内堂坐定,直截了当地说:“我年少的时候就爱给人看相,几十年来看的人多了,从没有人的面相比得上你的。我的大女儿叫吕雉,还算有几分姿色,愿许配给你做妻子。”

刘邦一文不花饱餐了一顿,已经是意外之喜,没想到还有人求着把女儿嫁给他。再一看当时的吕雉,一个年纪二十左右,年轻、漂亮、温柔、贤惠的姑娘,完全符合刘邦的择偶标准,对刘邦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吕妹妹。于是已过不惑之年的光棍刘邦也不懂得推辞一下,立马欣然接受,很快就和吕雉成了亲。

婚后刘邦相当争气,四十开外的人没几年便让吕雉为他生下了一男一女。然而,刘邦始终没能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平时只能让吕雉带着两个小孩留守家中,种地兼照顾刘大爷,刘邦只隔三岔五地回一次家。

那时的吕雉确实贤惠,作为一个富家大小姐,虽然在一夜之间嫁了一个跟自己爹年纪差不多还常年不回家的男人,但她没有因此怨恨、悲伤或长吁短叹,而是每天起早摸黑,靠自己一个人努力把这个家操持得井井有条。

相传有一天,吕雉在地里耕作,为了方便带小孩,就把两个孩子都放在田边。日近中午,一个不知名的老人路过,看到正在田里的吕雉,便向她讨碗水喝。吕雉不但给那位老人喝了水,还把自己随身带的饭分给他吃,老人过意不去,临走之前提出要给吕雉相面作为报答。

虽然吕雉自己也有这家传本事,但是一来,她年轻,学艺不精,二来,当时人梳妆打扮用的铜镜成像效果不佳,细节模糊,自己也没法儿给自己看。她爹当年老是叨唠他的女儿将来要嫁贵人,吕雉也不知道这是真是假,正好让眼前这位老人给自己解一解多年来的心头之惑。

老人仔细端详一番之后,给出的相面结果是吕雉乃“天下贵人”。吕雉听了很高兴,又把两个孩子抱过来让老人看。老人看了她儿子刘盈,说:“你之所以富贵是因为这孩子。”说完便起身告辞了。

不一会儿,刘邦从外面回来,溜达到了田边,吕雉便把老人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赶忙顺着老人离开的方向追去,好不容易才追上,非得让人家也给他看下。老人也不推辞,看了看刘邦,说:“你的妻子、儿女都得你的福荫,你的相貌贵不可言。”刘邦听了很是得意。

种种迹象都表明刘邦确实和别人不太一样,但这种事情只能算是生活中的插曲而已。对刘邦来说,虽然有了妻子、儿女,但更多的时候生活还是和原来一样,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就是当时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刘邦。尽管他曾趁出差的机会在首都咸阳领略了帝国统治者秦始皇嬴政的威仪,发出过“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但如果当时是太平盛世,刘邦也许会在这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中度过他的一生。平时能做的稍微出格的事儿无非就是仗着自己亭长的身份在王大娘、武大嫂的酒店里一边赖账喝酒,一边与旁人高谈阔论,开自己同僚、上司的玩笑,还不时地趁着酒劲向过往的路人显露他左边大腿上与众不同的七十二颗黑痣,多年以后像绝大多数在神州大地上存在过的生命一样匆匆离去,隐没在历史的芸芸众生之中。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301.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