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位,不正是后来的范丞相吗?
她心念急转,将原书后半段关于朝堂的变故快速回忆了一遍。
如今的朝堂百官制度,仍沿袭前朝的三公九卿制。
权力集中在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这三公手中,谢大司徒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先帝在世时,就有改三公九卿制为三省六部群相制的打算。
那时,先帝盛年,正是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
可惜的是,壮志未酬。
自燕家满门殉国后,先帝的身体如摧枯拉朽般倒下,原本被他死死弹压住的世家死灰复燃。
原书完结时,正是眼前这位范世明带领清流寒门获得胜利,成为群相之首。
宣和三十四年进士。
秦瑶光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越发肯定自己的推测,绝不是同名同姓,正是此人!
先帝登基后,年号宣和。
因此,又被称作宣和帝。
宣和三十四年的进士,正是先帝在位期间的倒数第二届全国春闱。
寒门出身的范世明,因才学出众中了进士,后因无钱打点,被派往偏远之地做了个小小县令。
不过,对他而言,官虽小,却是一方父母官,是实缺。
他带着一家老小上任,使出浑身解数,牧一方百姓,政绩卓然。
只是在前几年,却是吃了不懂官场门道的亏,又值新帝登基人事更迭,年年考评都只得了个“良”。
后来,他偶然结交了一名从京城云游而来的贵人。
整个人如同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在做好县令的同时,还懂得了官场耕耘。
一番勤勤恳恳,如今已官至知州,回京述职。
时隔十多年,重回京城,范世明再无当初少年意气,取而代之的是满腔抱负。
誓要在京城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秦瑶光知道,他回来的这个时机刚刚好。
在原书中,范世明回京后还蹉跎了一些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