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我不是红人(2 / 2)

宦场沉浮 佚名 1295 字 7个月前

想不到,陈小娟理论扎实,工作细心,这样有水平。

是啊!农村遍地都是金,就看用心不用心。

经他们这一说,晚上的总结讨论会开得很是热烈。

老基层萧志祥说:“这几年,受打工潮的影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尽管收入也算可观,但毕竟外出存在着许多工作和生活的不便,算算收入支出,也常常是河里捞块板、屋里丢扇门。而且,劳动力的缺失,也成了农村很多建设无法进行、农村面貌难以得到较快改变的一大原因。通过调研,我发现,外出打工是一种从众心理。扎根家乡,立足本地资源,同样能够发家致富。我就了解到,东林村张博士,自筹资金在全村建了第一栋150模式标准化香猪养殖场,年出栏250头,可获纯利12.5万元;村民刘胜军,在家种了20多亩玉米,酿造本地小窖酒,一公斤按最低24元算,近2000公斤酒可以卖到四五万元,这还不包括用剩下的酒糟喂养4头猪1万多元的收入;比刘胜军规模更大的是村民宋进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小窖酒加工销售,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目前已成为集小窖酒、玉米糁、干野菜等农特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大户,年营业额在二三百万元。”

“更为可贵的是,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对邻居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宋进斌目前所招收的10名工人,全部是残疾人、妇女、老年人,这些人在外面打工要么没人要,要么工价很低,而在宋进斌的厂子里,平均每个人一年可有3万元收入,基本上和青年人在外打工的收入一样。而张博士的养猪场,也是按照自己先行先试、然后带领村民进行规模养殖、最后形成统一品牌的路子发展,目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错。这是我们新农村的希望啊!行动,缘于一肩使命。”

老基层的话音刚落,掌声响了起来。

做过基层的人都有体会,做基层工作,真的锻炼人。

李林熙抬手看了看手表,说:“怎么行动呢?不能流于口面上。我觉得,行动之一,建一本账。通过蹲点调研,我深切感受到,凡事要做到胸中有数,不能坐而论道。比如,为掌握合江村的情况,我建议,设计一张调查表,设置栏目包括对每户家庭的人员构成、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从业情况、联系方式、家庭收入支出情况、承包土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享受国家惠农政策情况、家庭财产、存在的困难、主要诉求、将来打算以及对干部的意见建议等二十多项。

尽管登记时工作量比较大,但经过今天逐户走访登记,我发现一册在手,村里的情况了然于胸,再稍加整理,主要矛盾、问题的脉络已非常清楚。我要把这种做法在全县推广,利用一个月时间,把全县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摸清楚,并以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建成台账。定思路、做决策,以此为参考,我想我们的决策一定会站到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何芳发言。“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好的行动,就是发一张卡。为了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我在大柳树村蹲点时,给每家农户制发了一张党群连心卡,上面写明,发卡是为了让我们的党员干部扎根基层连民心、建强堡垒聚民心、回应诉求顺民心、铭记宗旨暖民心、同步小康固民心。在卡上,我们将包村乡镇干部、村干部的职务、联系方式,以及财政所、派出所、卫生院、中心学校、供电所等基层服务单位的电话全部录入,并明确规定,电话号码不得随意更换,个人电话必须24小时畅通。如果有人员调动、单位变迁等特殊情况,必须在一个星期内进行变更告知。群众会说,过去找村里乡里办点事,山高路远,找人不方便,跑了不少冤枉路,现在有这张卡方便多了,按卡上的电话打过去,人在就去,人不在就不去,省了不少事……制一张卡,才花费二三毛钱,却把干部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此之前,我县不少乡镇也在这方面做了尝试。我要把这张卡普及到全县每家每户,通过小小连心卡、联系你我他。这样不好吗?”大伙儿都点头。

这一天下来,感触很深。

还有,简直累死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