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先是选定高亢的咸阳原作为都城基址,修筑高大的冀阙,冀阙宏伟壮观,站立其上,远眺终南,俯瞰渭河,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冀阙成为定都的重要标志。阙,又称“象魏”,是立于宫门或城门外的高层建筑物,是出列教令的地方。秦都咸阳建设,先从冀阙开始,不仅表明商鞅要在这里公布变法条令,而且要突出变法的地位,表明变法的决心。
孝公二年,出师伐韩,至于怀,筑城于殷。孝公五年,以卫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制定严厉法令,以法治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
不久,秦乘魏攻赵,大败魏师于元里,拔少梁。
孝公九年,升卫鞅为大良造,出师拔魏安邑。次年,秦筑关塞于商,秦师围魏固阳,攻赵蔺。孝公十一年,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废井田制,统一度量衡,设县置。
同年,孝公诏令卫鞅营咸阳,筑冀阙。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阳县东15里。次年,孝公迁都咸阳。
不久,秦国初在县置有定额之秩吏,即规定县令和县长的俸禄,按户按口征收军赋,其郡县组织日趋完备。孝公积极支持卫鞅变法,孝公十五年,太子驷犯法,刑其傅公子虔,于是“法大用,秦人治”。
孝公二十年,秦军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卫鞅策划下复攻魏,欲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成帝王之业。同年,卫鞅诱执魏军大将公子邛,大败魏军,迫魏王献部分河西地以求和。
孝公以卫鞅功大封其于商,故称商君或商鞅。
孝公二十三年孝公卒。
在孝公在位期间,有一个著名的徙木立信的故事。
当时,孝公初用商鞅变化,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尺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商鞅应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孝公变法图强。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由此开始使秦国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
然而,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孝公去世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听到消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对他说:“商鞅定下规矩,留住没有凭证的人,我要受‘连坐’的处罚。”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但是因为他曾率领秦兵攻打过魏国,所以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孝公死后,惠文王登基为王,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就将商鞅车裂,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
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
惠文王七年,命大良造公孙衍在雕阴打败魏军,不久,魏尽献河西地于秦。大秦以黄河、函谷关为界抵御关东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惠文王十二年,惠文王自称为王。惠文王十九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张仪又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
在对关中六国作战取胜后,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惠文王二十一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惠文王死后,武王即位。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乌获和任鄙以勇猛力大闻名,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给予高秩厚禄。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阳面见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早在惠文王时,张仪就入秦献计:秦军东进中原,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以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据有九鼎为象征,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
由于当时惠文王为巩固后方而集中兵力灭蜀,暂把张仪之计搁置一旁。武王即位后,已经灭蜀,后方巩固,国力正盛,武王欲对外征伐,想起了张仪前言。
他对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说:“寡人生在西戎,没有到过周都洛阳,不知中原怎样繁华。寡人渴望有一天,驾车进入周王畿游历,亲目一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愿,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谁能为寡人伐宜阳,进中原?”
樗里疾回答:“韩国宜阳城坚兵精,路远道险,倘若魏、赵二国出兵救宜阳,秦军孤军深入险境,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武王听了,很不高兴。这时,甘茂说:“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可能越魏救韩,韩被孤立,宜阳城就可能被秦军攻破。”
武王大喜,即派甘茂出使魏国。甘茂以共享伐韩之利相引诱,与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甘茂怕武王在伐宜阳期间,听信樗里疾之言而变卦,特派副使向寿报告武王:“魏王已经同意与秦国共伐韩国。虽然得到魏国支持,还是不伐宜阳为好。”
武王听了,很不理解,亲自赶到息壤召见甘茂,问甘茂为何改变伐韩计划。甘茂说:“宜阳城池坚固,兵精粮足。秦军冒千里之险攻宜阳,决非短时能够凑效。如果攻宜阳时间延长,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诽谤,大王听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阳不仅失败,还要身败名裂。”
武王坚定地说:“寡人不听小人之言,愿与你定息壤之盟,为你解后顾之忧。”于是君臣当面签订盟约。接着以甘茂为大将,领兵五万伐宜阳。甘茂攻宜阳,长达五个月,没有见效。
这时,右丞相樗里疾对武王说:“秦军攻打宜阳城已经五个月,精疲力尽,锐气大丧,再挺下去,恐怕形势要发生变化,不如班师为好。”武王听了,就派人召甘茂班师回朝。
甘茂写信一封,让来人带给武王。武王拆信一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
于是派出五万援兵,令乌获带领往助甘茂。甘茂得到生力军,兵力大增,遂以乌获为先锋,击退韩国援兵,攻陷了宜阳孤城,斩杀韩军七万人。韩国元气大伤,急忙向秦国求和。
秦军占领宜阳,周都洛阳门户洞开。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
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
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
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
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两个人,能举起吗?”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
孟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庄地上。
武王看了发笑:“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王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
武王用力举起鼎,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入夜,武王气绝而薨。
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护棺回咸阳,立武王异母弟赢稷为王,是为昭襄王。
安葬之后,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奖励任鄙劝谏之能,升为汉中太守;同时谏议昭襄王,追究甘茂耸恿武王入周观鼎之罪。
甘茂听到风声,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国,至死不敢还秦。
昭襄王三年,昭襄王嬴稷与楚怀王芈槐盟于黄棘。秦将侵地上庸还楚。
昭襄王四年,齐、魏、韩,三国以楚与秦盟,背叛合纵,联合攻楚。楚遣太子芈横入秦为人质,秦发兵救楚,陷蒲阪、阳春、封陵。秦再攻韩,陷武遂。
昭襄王五年,昭襄王嬴稷、魏襄王魏嗣、韩太子韩婴,会于临晋。秦以侵地蒲阪还魏,抗秦合纵盟约又瓦解。楚太子芈横自秦逃归。
昭襄王六年,秦、韩、魏、齐,四国攻楚,败楚于重丘,杀楚大将唐昧。秦蜀侯嬴辉被诬进毒,秦遣大夫司马错击杀之。秦寻攻韩,占领穰城。
昭襄王七年,秦华阳君芈戎攻楚,斩首3万,杀楚大将景缺,陷襄城(河南许昌襄城)。秦丞相樗里子嬴疾卒,楼缓继为丞相。
昭襄王八年,昭襄王嬴稷邀楚怀王芈槐会盟武关,突劫芈槐至咸阳,强迫割巫郡、黔中郡。芈槐怒拒,乃留不使返。秦任齐孟尝君田文为秦相。
昭襄王九年,昭襄王嬴稷信谗,欲杀田文,田文逃归齐。秦军出武关攻楚,斩首5万,陷楚16城。
昭襄王十年,楚怀王芈槐自秦囚所逃走,秦军遮楚道搜捕,芈槐奔赵,赵不敢收容。将奔魏,秦兵追至逮获。
昭襄王十一年,楚怀王芈槐薨,秦归其尸。
昭襄王十二年,秦命穰侯魏冉为丞相。
昭襄王十四年,韩、魏攻秦,秦任白起为元帅,战于伊阙,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韩大将公孙喜。
昭襄王十六年,秦攻韩,陷宛城。
昭襄王十七年,魏割河东400里、韩割武遂地200里于秦。
昭襄王十八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军攻魏,军至轵城,陷大小61邑。
昭襄王十九年,昭襄王嬴稷称西帝,遣使尊齐闵王田地称东帝。寻皆弃帝号,恢复称王。
昭襄王二十年,秦攻魏,陷新垣、曲阳。
昭襄王二十一年,秦攻魏,魏割故都安邑求和,秦尽驱安邑之民入魏,仅据其城。
昭襄王二十二年,秦、楚会于宛城。秦、赵会于中阳。秦大将蒙武攻齐,陷9城。
昭襄王二十三年,燕上将乐毅会赵、秦、韩、魏,五国联军,大举攻齐,陷齐70余城。
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赵二国会于穰城。秦攻魏,陷安城,前锋至魏都大梁而还。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和氏璧,声称用15城交换。赵遣舍人蔺相如执璧赴秦,见秦无诚意,完璧归赵。
昭襄王二十五年,秦攻赵,陷两城。
昭襄王二十六年,秦再攻赵,陷石城。
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大将白起攻赵,斩首2万,陷代郡光狼城。秦大将司马错攻楚,陷黔中,楚割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求和。
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大将白起攻楚,陷鄢城、邓县、西陵。秦赵会于渑池。
昭襄王二十九年,秦大将白起攻楚,陷其国都郢都,烧其先王坟墓彝陵,楚兵溃散,不能复战,迁都陈丘。
昭襄王三十年,秦于侵楚地置黔中郡。
昭襄王三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攻魏,陷两城。
昭襄王三十二年,魏割温城8城与秦。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韩遣大将暴鸢救魏。魏冉大破韩援军,斩首4万,围大梁。
昭襄王三十三年,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陷4城,斩首4万。
昭襄王三十四年,魏、赵联军攻韩华阳,秦救韩,败魏军于华阳城下,斩首13万,魏割南阳与秦求和。秦又败赵军,沉赵军2万于黄河。
昭襄王三十七年,秦攻赵,围阏与,赵大将赵奢救之,大败秦军。秦任魏国人范雎为客卿。昭襄王三十八年,秦再攻阏与,不能胜。
昭襄王三十九年,秦攻魏,陷怀城。
昭襄王四十一年,秦任范雎为丞相,封应侯。
昭襄王四十二年,秦攻赵,陷3城,赵左师触龙说太后遣少子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齐遂发兵救赵,秦军始退。
昭襄王四十四年,秦武安君白起攻韩,陷南阳,绝太行山道。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