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幽幽我心(1 / 2)

铸秦 未知 5512 字 2022-07-29

“墨家刺陵见过公子!”刺陵朝秦兵拱手一礼静静地说道。

“刺陵先生多礼了!”秦兵连忙回了一个拜礼。

秦兵的这一举动,却是让刺陵有些惊讶了。

此次公孙玲珑与刺陵辩论了三天,最终使得刺陵答应带着墨家数千人离开群山,来到上郡。

刺陵本来并不服气,因为他不相信秦兵会那么好,可愿赌服输,他还是带着人来了。

这一见面,却让刺陵对秦兵的观感大大的改善。

那个时代,尊卑观念还是很重的,秦兵身为秦国公子,竟然朝刺陵行跪拜大礼,足见秦兵的诚意了。

“公子折煞刺陵了!”连忙将秦兵扶了起来。

“不,墨家之学识,在下一直敬重,也一直想要获得墨家人的帮助。只可惜,墨家与我大秦理念相去甚远,是以……不过,现在好了,刺陵先生来此,在下定会好好向刺陵先生学习墨家学说。也希望刺陵先生能够不吝赐教。”秦兵恭敬地说道。

“公子谬赞了!”刺陵现在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他带领的这支墨家可以说正在走向消亡,世人所知之墨家,都是由墨无带领的。以秦兵的身份,真的想要获得墨家的帮助应该去找墨无,而不应该来找他才对。就算是秦兵求贤若渴,也不用对他如此的恭敬。

所以,秦兵的行为,让刺陵很不适应,也让刺陵觉得有些假。

“不……刺陵先生能够带着真正拥有墨者信念的人离开墨无,就证明刺陵先生是真正理解墨家­精­髓之人。”秦兵由衷地说道。

刺陵一直为自己能够坚守墨家理念而骄傲,可是,这种骄傲却伴随着他离开墨峰,生存空间处处遭受到打压而渐渐的消失。

刺陵所带的那些墨者中,渐渐的开始有人对当初离开墨峰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墨家能够成为当世显学之一,就是因为其可实践『­性­』。换句话说,刺陵带着人离开了墨峰,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就应该比墨无更加的有影响力。

可结果却是,他们这些人连最起码的生存空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在社会上产生什么影响力了。而反观墨无呢?因为疯狂的扩充其实力,使得其在社会的影响力上要远远超过了刺陵。

也因此,才会有人怀疑刺陵当初的决定。

但是,他们已经离开了,再回去,他们自己也无法过自己那一关。而就在这个时候,公孙玲珑找到了他们。以名家能言善辨的才能说服了刺陵,让他带人前往上郡。

此次刺陵来此,也是为了赌一下。

如果秦兵真的能够敬重墨家学说,那么他会选择支持秦兵。如果秦兵让他们来只是一个圈套,那他们将用生命去捍卫墨者的尊严。

由现在看来,秦兵是很敬重墨家学说的,而且还对他离开墨峰的行为表示了理解与支持。这一点,让刺陵对秦兵观感大好。

“听公孙姑娘言,公子乃仁善君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刺陵这次朝秦兵郑重地行了一个拜礼。而秦兵则连忙回了一个拜礼。

礼毕两人坐定之后,秦兵首先开口道:“先生,在下刚从阳山县归来,安排先生以及众墨者食宿之事,全由贱内负责。不知道可有何怠慢失礼之处?”

“公子言重了,墨者以勤俭为本,对此无甚要求。更何况,夫人为我等准备了大量急需之物。在下代众墨者以及其家人感谢公子。”

“现在上郡来了各家的人,住房之事一时半会无法解决,不过,在下已经命人加速处理了。来年应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秦兵呵呵笑着说道。

刺陵点头感谢,然后道:“不知公子邀我等前来,有何需要我等效劳之处?”

“刺陵先生言重了,你看,我建了许多的学堂,希望百姓子弟可以免费入学。可是教学的先生,却不多。故想请先生能够从墨者中选出一些,教育这些百姓子弟,不知先生可愿意?”秦兵诚挚地说道。

“公子希望我在众百姓中传播我墨家理念?”刺陵惊讶了!

墨家祖师爷一生都在追求能够使墨家理念为天下人所接受,为此四处游说并创立了墨门。可是,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他的效果并不显著。

现在秦兵打算用这种方式传播墨家学术,这是刺陵最想要的事情。

“对!不过先生,在这里任教学先生的还有其他家族的人,像是名家、公输家族、农家、也会有兵家,在下听闻,先生与公输家族有些恩怨,不知道先生愿不愿意与公输家族化­干­戈为玉帛?”秦兵轻声问道。

“这……”刺陵抬头看了秦兵眼神中真诚的目光,沉沉地点了点头道:“墨家与公输家族祖上曾是朋友,因为理念不同而产生矛盾。公输家族认为机关术应以攻城拨寨为目的,以大量杀伤对方为手段。而我墨家认为,机关术应以防御为主,不应以杀害生命为目的。

此后,多有机关术方面的对决,双方互有胜负,不过也因此结下了仇怨。这种仇怨最后随着始皇帝征服六国进一步加深。

公输家族选择支持始皇帝,而我墨家则是选择支持六国,在战场之上,双方的机关『­操­』作人员多有死伤,至此,墨家与公输家族之仇怨上升到了仇恨,其实两家都在赌一口气而已……若是公输家族的人愿意放下仇恨,在下可以代表墨家的人放下仇恨!”

“先生果真为仁者!”秦兵由衷地说道:“先生请放心,公输家族的人由在下去说,若是公输家族的人不愿意放弃这段仇恨,本公子也绝不会容他。”

“那谢公子了!”刺陵沉声说道。

“先生客气了,要说谢,应该是在下谢先生的。”秦兵呵呵一笑,然后说道:“刺陵先生,我想在上郡建一所如同稷下学宫一样的地方,不知道可不可行?”

建一座与稷下学宫一样的学府或者是场所,一直是秦兵的理想。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齐威王是田齐桓公的儿子,据《竹书纪年》推算,他于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共36年。

齐威王初即位时,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髠的劝谏下振作起来,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齐威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变法改革。他从考核官吏,赏罚分明,树立清廉的风气入手,烹了阿大夫,封赏了即墨大夫,并“谨修法律”,实行法治。

他还广开言路,奖励批评,从而揭『露』弊政,以便于改革;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加强边防,积极奋战。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戍守边防的田忌、檀子、黔夫等都能独挡一面。而且用人不受宗室血缘关系的限制,往往破格提拔。

邹忌出身为布衣之士,孙膑是从魏国逃来的“刑余之人”,淳于髠本是髠钳家奴,为赘婿,都被委以重任,位在上大夫之列。

稷下学宫的创建当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这里所说的“齐桓公”,很可能是齐威王之误。

齐威王之所以创建稷下学宫,除了受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和广开言路之外,更有他为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苦衷。

据《史记》记载,田氏欲代姜氏有齐国,非一世也。其中田常(田成子)杀齐简公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田常已经杀了简公,害怕诸侯们群起而攻之,于是“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三晋、韩、赵、魏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可见,田氏取代姜氏的过程中,在外交、内政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到太公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又在浊泽与魏文侯会盟,请魏文侯出面求立为诸侯,得到周天子与诸侯们的同意,才于“康公三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

田齐政权的建立,也是来之不易,而且害怕落个篡弑的恶名,他们总不忘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制造舆论。因此,齐威王创建稷下学宫是下了很大本钱的。

稷下学宫规模宏大,“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稷下先生们也受到尊宠,到齐宣王时,“自如邹衍、淳于髠、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徙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以致稷下先生多达千有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由于稷下学宫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因此便出现了《管子》等一大批著名著作。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

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学而言,曾在稷下学宫中有影响的儒家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盐铁论?论儒》中记:“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坷;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

至于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首先要启民智。也就是说,只有百姓都去思考东西的时候,这个国家与民族就开始要走向发展之路了。而当百姓将思考的东西付诸于行动,这个国家与民族将不可能不向前行。

当然,民智这种东西是需要引导的,如果百姓每天都想着怎么去浪费,享乐,那这个国家与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而启民智,但靠学堂式的教育是不行的。

而稷下学宫却有着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却非学堂能够做到的。

第一询议功能: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齐国执政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服务。

因为他们懂得:“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的道理。而被稷下吸引来的稷下学者都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功业思想,他们高议阔论、竞相献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齐国执政者所接受、采纳。

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例如,淳于髡曾用隐语谏威王,使之戒“长夜之饮”,从消极悲观中振作起来,亲理国政,奋发图强;他又以“微言”说齐相邹忌,敦促其变法革新。

齐宣王与孟子曾多次讨论政事,探求统一天下的途径。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好马”、“好狗”、“好酒”,独不“好士”,直到宣王认错、改错为止,“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政治功能。稷下学者进言,齐王纳言,是稷下学宫作为政治咨询中心的一大特『­色­』。

第二教育功能:稷下学宫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被后人称为“田氏封建政权兴办的大学堂”,“齐国的最高学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作为教育功能,与后代学校相比,它既有一般学校的特点,又有历史的独特『­性­』。稷下学宫具有一般学校的『­性­』质和活动特点。首先学宫具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正说明校舍建在交通要道,并且相当宏伟壮观。其次,有众多的师生在开展较正规的教学活动。《战国策》载田骈有“徒百人”,《孟子》记载孟子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稷下最为前辈的学者淳于髡也有“诸弟子三千人”之称。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由此可见师生人数之众。

如此师生济济一堂,定期举行教学活动,再次,稷下学宫有较严格的规章制度,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老师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严格。从此,可见当年稷下学宫的规章制度也是健全、严格的。

学宫具有独特的教育特点。游学是其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即容许有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

这些游学方式的施行,就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发展和新学说的创立,大大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稷下学宫便成为教育人才的中心。

第三点学术功能: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最终促进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为当时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中心。

在学术上,稷下学宫具有兼容百家之学,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共存,学术自由,相互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等多方面的特点。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

稷下学者因政治倾向、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使稷下学宫形成了思想多元化的格局。

在这种形势下,稷下各家为求得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相互间展开论争,使稷下学宫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在论争中,不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理论优势,而且使学者们也认识到各自的理论弱点,促使他们不断吸收新思想,修正、完善、发展自己的学说。论争促进了不同学术见解的思想渗透和融合。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同时,稷下学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稷下学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仅就稷下学者的著作来看,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地理、历、数、医、农等多学科的知识。

就是因为这些,秦兵才立志要建一所与稷下学宫一样的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