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乃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学派之一。一般认为,其实际创始人乃是李悝,商鞅,慎倒和申不害。其思想最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子产。
不过,真正集法家大成者,乃是韩非子。
韩非子与李斯都是当时儒家代表荀子的学生,不过,两人却都喜好‘刑名法术之学’,韩非子将法家学术以及自己的理解著作成书,后被秦王赢政所得。
秦王赢政看了这本书后,大是赞赏,就问李斯此书是何人所著,李斯告诉赢政,此书是韩非子所著。
从而,为得韩非子,赢政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韩非子无奈来秦,但是,其才能被李斯所忌,后被李斯诬陷死于狱中。
虽然韩非子死了,李斯少了一个竞争的对手,可是自那时起,李斯的心中就开始产生了一丝的疑问与不安。疑问是:秦王可以随随便便的杀死一个他如此崇拜的人,独独是因为听信了他身边人的话,若是有一天,自己不再是他身边的人的话,那么自己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不安是:法家虽然在秦国倍受推崇,可是,却无一丝一毫的独立于王权之外的世俗势力。
法家的人如果失去官职,则毫无避难之所。
反观儒家、墨家、兵家、名家、纵横家等,都有自己独立于王权外的世俗权力,这使得这些学派的人,即使没有得到世俗王权的重用,却也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从那时起,李斯就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打造属于法家的独立于王权之外的世俗权力。
法家行馆,就是李斯其中的一个手段。
法家行馆,顾名思义,就是说法家的人驻足论法之处,来这里的,只要是法家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天的食宿。这一举动,使得法家的势力,在秦国迅速的蔓延开来。很多破落的江湖游侠,被秦国通缉的各国王公贵族,都以法家名义寄安于法家行馆。
李斯一方面从那些王公贵族手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训练出了一支属于他自己的侍卫组织。
这支侍卫组织的统领多是一些江湖游侠,这些人从李斯的手中拿到钱财,然后从那些战争孤儿中选择资质较好的进行培养。
原本,这些孤儿是被培养成守护法家行馆的侍卫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侍卫中的一些佼佼者则被组织成了一支在黑道上赫赫有名有的杀手组织‘刺青’。成为李斯手中另一股黑暗势力。
秦始皇三十五年夏,上郡,法家行馆。
回到法家行馆的宁儿,即刻被关押了起来,其间,统领向她询问刺杀的事,宁儿如实回答,却换来了统领的怀疑。就当统领决定要将宁儿处死的时候,突然有人闯了进来,在统领耳边说了几句,统领便下令将宁儿处死,然后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宁儿怎么也不敢相信,她一向视为父亲的统领,竟然这么轻易的下达了诛杀她的命令。
然而,此时的她全身被牛皮绳所绑,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柄闪着寒光的青铜短剑朝她的脖颈间斩来。
那柄短剑是从秦兵那里得来的,看到短剑,宁儿的脑海中闪现出了秦兵的身影。虽然自己刺杀他,可是,他却毫无杀自己的意思,就算是让自己作他的奴隶,也只是装装样子。同时,身为秦皇长子,却又善待百姓,这样的好男儿,却是少用。
“他说,他是因为力谏始皇帝才被贬至上郡监军,想来是真的……”
宁儿静静地闭上双眼,脑海中满是这几日与秦兵相处的片断,想到秦兵叫她‘夫人’时,宁儿羞涩中,却夹杂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幸福感。
“坏蛋……再见了!”
宁儿等待的死亡,却没有到来。耳边却传来了一声急切而又沉厚的声音:“宁儿姐姐,我们快逃吧。”
听声音,宁儿知道,是与她一起长大的孤儿离哥,他比自己小三岁,自己一直将他当成亲弟弟一样看待。
张开眼,宁儿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脸庞,这些人都是与她一起长大的那一批孤儿,人数一共十五人,有比她大的,也有比她小的。不过,这些人中,以她的身手最好,而且,她也对这些人很是照顾,所以众人都比较服她。
“你们……你们怎么来了……”宁儿惊讶地问。
“我们听说了统领要处决你,所以就约在一起救你,咱们还是先逃离这里再说吧。”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机术说着,打开地牢的门,率先跑了出去。
宁儿也捡起地上的短剑,带着众人离开了地牢。
这些人都是法家行馆的刺客,在法家行馆中地位相对普通侍卫要高出许多,因此,普通侍卫根本就不敢拦住他们的去路,甚至于连问都不敢问。
一行人很快便离开了法家行馆,逃离了上郡。
在一处小山坡之上,一行人停下休息,讨论何去何从的问题。
“统领很快会知道我们做的事情,他一定会派‘刺青’追杀我们的。应该想想前往何处才行。”年龄最大的机术喘着粗气问:“你们有什么好的去处?”
“我在代郡有一个姑姑,我们可以前去寻她,只是……不知她还记不记得我。”离哥有些黯然地说道。
离哥去代郡姑姑家的时候才三岁,刚刚记得一些事情,这都近二十年没见了,先不说对方是不是还认识自己,就连对方的家是不是在混『乱』中毁了也不得而知。更何况,此去代郡有千里之遥,路上遇到什么谁也不知。
离哥低落的情绪众人都理解,因为他们的经历与离哥或多或少的有些相似之处。
“我道有一个去处。去了之后,保证能安全……”此时宁儿站起来说道:“就是怕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不愿意去。”
“宁儿妹妹,现如今我等如丧家之犬,但求一片安身之地而已,何用太多计较?”机术沉声回答。
见众人点头,宁儿轻声说道:“你们也知,我去行刺扶苏之事,此人虽为赢政之子,然为人平和仁善,若是我等前去,他定会收留我等。而其身份尊贵,‘刺青’不一定敢于公然在他的身边对付我们,所以,在他的身边,应是安全的。
待以后我们有了好的去处,我们再离开,你们以为如何?”
宁儿知道,这些人之所以成为孤儿,或多或少的与秦王赢政对六国的攻击有关,所以这些人个个都恨赢政,而扶苏又是赢政之子,要这些人前去投靠,这些人心里是很难认同。所以,她才会在最后加上一句,如果找到好的去处,再离开。
看到众人脸上表现出的仇恨,宁儿有些无奈。
她不怪他们,因为,她曾经也是与他们一样,恨赢政,若不然,她也不会坚持接下这个刺杀赢政儿子的任务。可是与秦兵相处的这段时间,使她改变了许多。
当然使她改变最多的是她与秦兵的一次对话。
有一次秦兵问她为何那么恨赢政,宁儿说,赢政征伐六国,屠民无数,重赋*,迁百姓修筑边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无数百姓累死,病死,饿死。
而秦兵的回答是,赢政若不征伐六国,六国之间连年战争,又有多少百姓死于战『乱』?修筑边城,防匈奴南下牧马,屠掠边陲百姓,与死于累死,病死,饿死的百姓相比,哪个多哪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