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沿大凌河西进,关羽打退了4股鲜卑骑兵后,总算在朝阳那一带的大凌河东岸上了岸。
面对鲜卑铁骑的凶悍,勇猛、沉着的关羽听从了主公的建议,首先在大凌河东岸扎下了营寨,有水军在河里封锁,至少在东岸还是很安全。3000多人里只有不到30匹马,为了对蒙古铁骑作出警戒,这30匹马就全部由侦察兵使用了。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也有人说他们是东夷国的后人,在秦朝一统天下后被迫迁居关外),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边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领——檀石槐。鲜卑在檀石槐带领下大断壮大,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联盟。在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域,建立了东、中、西三部的军事部落
鲜卑各族大联盟。但延时不久,大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鲜卑又陷于诸部林立的分散状态。
历史上,东汉丞相曹操当权时,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檀石槐后裔,拥战骑十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也有人称这一部鲜卑人为乌恒族)。
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影响大。袁绍据河北时,汉人为避其苛虐刑政,多投奔鲜卑轲比能,轲比能令其族人向汉人学汉语,学汉字,学兵器制造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而关羽所要面对的就是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这些小集团人口一般不多,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
而且,这些年里这一部鲜卑(乌恒)族也是和汉朝时而臣服、时而反叛,也是和幽州各地边兵战事不断。
关羽到达辽西后,让一营士兵及部分家属抓紧时间开荒,一营士兵日夜赶工在岸边建土城,另外一营士兵在外围警戒。
生存才是关键。那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建土城了。
而土城是用四合土砖作外墙,中间夯土填实而建成的,城是正方形的,边长各830米,足够住得下10000人。
建城墙,用四合土泥砖作外墙,中间夯土填实的办法最快,只要天气好,一营士兵要是分段劳作,先把四合土泥砖准备好,先把它垒起来晒个2、3天,稍微干一点后就能直接往土墙里填土夯实了。
为了增加墙体的整提性,关羽还派人从周边不远的山头上砍来了不少树木、竹子,用火把这些竹片、木方烧得碳化后埋在了土墙里。这也是主公临出发前所教的快速建城之法。
接下来第4天那土城就有了3米多高了,而且城外这时也有了一道宽6米、深约1米的壕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