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建粮仓,张宇也是提前作了安排。
武陵郡索县临湖边的一个叫江嘴的半岛上,张宇准备在那里建一座大型粮库,最起码要能装得下进10000万石粮,单纯按每个粮仓装粮20万石的话,那得建500座粮仓,工程浩大,得提前作计划。
为了安全起见,雪峰山里的训练基地边上,张宇也准备在那里建了一个大型粮仓,远期在那里至少要能存放5000万石战略储备粮。
这一次开荒,武陵郡各地耕牛太少,好在零阳县给各县支援了2万4千多头耕牛,龙虎护卫队又从北面新运来了2批马牛(战马400匹、牛3000头),虽然说是缓解了不少压力,但老百姓热情很高,耕牛太少,不少人都是在用人力在耕种,看来,除了再次加大力度从羌族换牛外,还得鼓励各地老百姓多养耕牛。
生产工具也不多,各县、郡城里的几十家铁匠铺,近70家木匠作坊也是在官府的高报酬承诺下在加班加点打制各种农具,包括夏收时的‘板桶’。
不过,零阳县那里基础好,匠作部生产效率很高,给各县运来了不少生产工具。
专管农业、农资的官员是位留用的老官员,姓孙,已经50岁了,还算得上是一位清官。而他的新任副手就是一位寒门学子,名叫周蕴。
周蕴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全郡的各种工匠他都专门统计在册了,共有617户。然而,为了满足今后的发展需要,听张大人讲,工匠及民间有‘手艺’的人越多越好,象“铜匠、篾匠、裁缝、砸油的”等,尽管去挖掘,他甚至于用高价还在周边郡县里还挖回来了不少人。
而这些人后来都被张宇给组织起来了,全部集中到武郡城里新成立的铁器铺、木作坊、布鞋厂、成衣铺、造船厂等部门去了。
张宇还让他们新造了一批织布机,免费让各地分发到各户老百姓家里,并免费发放织布材料、线具等,还支付费用。去年岛上种了3000多亩棉花,也产出了近1万3千多斤皮棉,这不,近万斤皮棉很快就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大批棉布,或是棉麻混合布。尤其是那棉麻混合布比较耐磨、保暖,经过各地裁缝加工后,一批新式郡兵制服就作成了。
汉朝的军服是红色的,那是不能乱改的,不过这个制服的式样有点怪,有平顶帽、武装腰带及绑腿,还有肩章、胸章等用来标明身份级别。
今年在张宇的手下,近600多万亩旱田里,还是种了近350万亩棉花,预计能收得皮棉1800万斤,要是拿这里面的一半皮棉加上那些麻类一起,纺成纱,织成布少说也能裁出近30000万件衣服出来。剩下的900万斤皮棉就能作成近130多万床棉被。
要是再过2年,这棉花普及开来,光是棉布这一项就能为地方上带来不少收入。
东汉末年,服装材料多是麻布、锦缎及丝绸,棉布还是很珍贵的东西,一般人家根本就没见过,大户人家也就只拿来作毛巾搽脸用。
整合了郡内的纺织、缝纫产业,实际上对军队来讲,只是一种基本要求的配备,军服、行军背袋、帐篷、棉被、袜子、手套、帽子、绑腿、护膝、护腕等。要是今后老百姓生活条件好了,军队需求保和了,到时转为生产民用品,看来,这也是一个产业。
哈哈!除了千层底布鞋,张宇又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而且是惠及各家各户的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