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鹿门书院(1 / 2)

汉末窃国商 未知 1045 字 2022-04-14

“这蛮汉之争起于160多年前,究其根源,无非因当地大户豪族为一己私利而引起,鄙视或刁难甚至于严加盘剥各地蛮民,长年累月下来,矛盾加剧,慢慢恶化成了这不死不休的局面,为今之计,必先舍小利才能图大义。各地大户要能适当退让一下就好办了。”

“那倒也是,世之所争,无不起于名利。”

“眼下纷争起,周边各县争斗之事频发,地方不得安宁,比起那和平相处的往年来讲,人口、税收要损失不少。若州牧大人能让地方大户舍弃小利,在那周边几县实施仁政,则可减缓蛮汉矛盾,此其一;若再对那蛮族给予适当扶持,助其开荒、生产,学习我大汉文化,使其不再抵触,时间一长,让我大汉文化慢慢感化、同化他们,若­干­年后,蛮人也成了汉人,何来这蛮汉之争呢?”

“百通高见!令先祖世居青龙山蛮荒之地,在蛮人心中定颇有威望,如今,假如你前往武陵郡出仕郡守一职,不知先生愿否?”

张宇心中暗喜,然不露声­色­:“晚生感州牧大人高义,但有驱使,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那保举书信早已于10月初送达朝廷,只等这批复一成定局,我定让百通能有一处一展抱负之地。只要能平了这蛮汉之争,百通,你可是大功一件啊。”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濒临汉江,与同是文化名山的岘山隔江相望。与环抱四周的狮子、香炉、霸王、李家诸山各具雄姿,共同构成了圣山之风景:远远望去,五山如仙女,云遮雾绕,忽隐忽观:怎不叫人心驰神往,投入其怀抱。近观渚山,狮子山秀、香炉山幽、霸王山雄、鹿门山峭、李家山旷,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飘香、云雾缭绕的仙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鹿门山,也就是一座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的普通小山,可是在那个年代却因为山上有几位大儒常住而闻名于各地。

山上有一座鹿门书院,也因这几位大儒的原因,其声望已经在这近十年里赶超历史悠久的颖川书院,后世更是因为培养出了那几位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卧龙、凤雏’而闻名天下。

鹿门山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当年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曾拜庞德公为师,每次来求教,都跪拜在庞公榻前,其虚心为学之状,令后人敬仰。庞公还常邀其侄儿“凤雏”先生庞统、“卧龙”先生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纵议天下大事,商讨治国之策;由此,演绎出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

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张宇在鹿门山脚就让随行之人在山门外等候,自己独自一人带着2位随从挑着礼品上山去了。

因为这鹿门山有个规矩,一般只接待文人,所以啊,连宋飞也算是武人之列,不能上山了,而那2个亲兵随从权当是书童。

离书院门口不远时,有一绑着‘总角’的小童却从院门里迎了出来:“师傅说今日有贵客临门,特令小徒在此等侯。”

“啊?”张宇心里一惊,难道这世上真有得道的仙人。

“请问,先生可是姓张,从南面来?”

“学生正是姓张,从武陵郡来,特来拜见庞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