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旅游,在凤山市可以看到一庙曹公庙。这里所祭祀的曹公,叫曹瑾。曹瑾是河南河内人,1837年被清廷任命为凤山县知县。
曹瑾上任的前一年,凤山县闹旱灾,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造成严重的饥荒。曹瑾上任后,见到遍地尽是饥民,心里非常难过。他走村串寨,到各地视察。他看到成片干裂的土地,又看到奔腾的下淡水溪,认识到不能让溪水白流,必须兴修水利,用溪水灌溉农田,彻底解决旱灾的威胁。
下淡水溪,就是今天的高屏溪,是台湾的第二大河流。要修筑水利设施,当时的主要困难有两个:一个是资金难筹集;再一个是技术无人懂。面对困难,曹瑾没有退缩。他首先主动捐出自己的薪金,并发动群众捐钱出地;群众见县官带头,纷纷捐钱出地,资金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技术无人懂,他就带人参照前辈林玉清建筑岭口圳的办法,设计出很多水圳路线。
修建水圳的工程在曹瑾上任的当年就开工了。曹瑾指挥人们,利用九曲塘的下淡水溪床,筑堤坝拦溪流,然后建水闸,按照地势的高低来修建圳路。施工期间,曹瑾经常到施工现场鼓舞士气,使工程进展迅速,两年以后全部竣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旧圳”的水利工程。旧圳总共有四十四条圳道,长达一百八十多里,可以灌溉三万五千亩土地,使一大批农民受益。
不料在旧圳建成之后,凤山再次遭遇旱灾,在旧圳灌溉不到的地方,田地里的庄稼全部旱死,受灾的百姓颗粒无收,又陷入饥饿之中。有了修筑旧圳的经验,曹瑾当机立断,决心扩建水圳。他再次捐出薪金,并派人到全县各地劝说百姓再次捐钱出力,扩建水圳。曹公率先,百姓争捐。三年以后,扩建水圳工程告竣,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新圳”的水利工程。新圳总共有四十六条圳道,长达一百二十七里,灌溉土地面积与旧圳不相上下。
从此以后,凤山县的农民用新、旧两条水圳,灌溉数万亩土地,旱涝无虞,连年五谷丰登,瓜甜果肥,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为了永久纪念曹公开发凤山的功绩,人们将新、旧两条水圳,命名为曹公圳,又在凤山建造了曹公庙。
龚振麟创造铁模铸炮新技术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素有巧思”的浙江嘉兴县县丞龚振麟,被两江总督裕谦调到宁波军营。当时,火炮是对付敌舰的利器,前线急需,龚振麟受命赶制火炮。
中国传统的铸炮工艺,都用泥模,即用水和泥,制成模具,然后范金倾铸,层层笋合。泥模必须烘得干透才行,否则外表虽干,里面湿润,一遇金属熔液,潮气自生,铸成的火炮就有蜂窝,施放时炮筒容易炸裂伤人。烘干泥模往往要一个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阴寒天气,则须两三个月。况且一具泥模只能铸造一尊火炮,随即随弃,不能再用。战况紧急,必须改革传统铸炮工艺,迅速赶制出一批火炮,支援前线。龚振麟冥思苦想,彻夜难眠。他几经试验,终于发明了铁模铸炮法。
铁模铸炮法是以铁为模,铸炮时,先将铁模的每瓣内侧刷上两层浆液。第一层浆液是用细稻壳灰和细沙泥制成的;第二层浆液是用上等极细窑煤调水制成的。然后,两瓣相合,用铁箍箍紧、烘热,节节相续,最后浇铸金属熔液。待浇足熔液,冷却成型以后,即刻按模瓣次序剥去铁模,如剥掉笋壳一样,逐渐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内的泥胚胎,膛内自然学滑。
同传统泥模铸炮相比,铁模铸炮的优越性在于:工艺简便易行,节省模具原料,不受气候条件限制,缩短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解决了不出蜂窝的难题,提高了火炮铸造质量。同仁们称赞说:“其法至简,其用最便,一工收数百工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资。且旋铸旋出,不延时日,无瑕无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无穷,辟众论之导轨,开千古之法门,其有裨于国家武备者,岂浅鲜哉!”
龚振麟总结铸炮经验,撰写出《铸炮铁模图说》,分送中国沿海各军营,加以推广。龚振麟发明的铸模铸炮法,早于西方30年,这是中国近代少有的一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特别是龚振麟为保卫祖国,反抗侵略,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科技的爱国主义精神,很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