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西面的策略(1)
中国在西面的态势也潜藏着不确定的威胁。这里将有可能是台海爆发危机时最直接的威胁。因为如果台海爆发危机,甚至一旦开战,谁也不敢保证印度不会扇动西###立势力,挑起争端,或者直接出兵以报前仇。在这个地区必须并重的是武力和怀柔并重,加强经济交往边境贸易和外教谈判数管齐下。才有可能消弥不可预知的危机。
中国和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的关系是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因为双方都在争夺亚洲领导人的地位。五十年代同印度为一条麦克马洪线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印度与我国的领土争端至今没有解决,而且印度一直坚持着不合理的领土要求。事实上,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而是以东方式的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随着英国势力沿着印度大陆不断向北扩张,与西藏发生碰撞,出现了需要以西方式主权精确划界的问题。
1914年3 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无法确切知道当年西藏当局的动机,有一种说法是麦克马洪许诺给西藏五千支枪和五十万发子弹,还有一种说法是西藏人根本不明白边界被篡改了,如英国人贝尔所说“西藏人不会画地图”,反正西藏代表在那个条约上签了字。因为当时的西藏已经摆脱了中国控制,虽然中国政府不同意,也没阻挡住所谓“麦克马洪线”的产生。但是即使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英国一直没有公开宣布条约,也没有在它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那个传统边界和"麦克马洪线"之间所夹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就是中国和印度争执至今的要害所在。
现在,中国出版的地图继续按传统划界,印度地图则早已经把“麦克马洪线”当成了正式的合法边界。在边境扩张方面,印度一向采取锲而不舍的积极姿态。一直到今天,西藏边防部队都无时不感受来自印度处心积虑和顽强的压力。印度对待中印边境争端的指导思想就如印度记者曼克卡尔在《谁是六二年的罪人》一书中所披露的:1961年11月,尼赫鲁总理向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驻军发出了新的命令......我们的守备部队接到了尽一切可能向前推进,积极占领整个边境的命令:在边防线上,哪里有空隙,就到哪里巡逻,或建立哨所。在陆军总部的会议上,尼赫鲁说:哪一方修建一个对立的哨所,那么它就将成功地在这一特殊地域建立自己的主权,因为实际上的主权十个有九个都会得到国际法的承认。
除了印度在边境不断进逼,对1959年的西藏“叛乱”,印度在感情上也同情叛乱一方。印度为叛乱者提供了实质性的援助。印度收留了逃亡的###喇嘛和流亡藏民,叛乱藏人的游击队还以印度领土为基地继续骚扰中国。即使上述问题都不考虑,都能最终克服,取得最后胜利,把那九万二千多平方公里拿了回来,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困膢茓D―已经移居那片地区的七百多万印度移民怎么办?几十年的时间,他们已经在那里生根。留下他们,不啻是另一个朝思暮想搞分离的西藏,也没有了中国移民的空间。赶走他们,制造如此规模的难民潮,连锁的麻烦会多得不可想象。
面对时间造成的既成事实,那片土地已经很难再被中国重新拿到。62年是唯一的机会,那时印度实现实际控制只有十来年,事实还未既成;印度移民尚不多,当地居民对西藏普遍有向心力;中国对印度又有较大军事优势。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全部具备,而且已经在事实上把那片土地拿了回来。只要守住,坚持若干年,既成事实就在中国一方,今天的主动权也属于中国了。对中国的遗憾是,这个机会已经永远地丧失,不可复得了。
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 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回过头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目前,双方边界沿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议地区有8块,面积达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9万平方公里、中段2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制;西段平方公里为我方控制。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虽然换来了以后几十年的和平,但这个和平是以中国失去大近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为代价的。这个面积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或者说相当于一个匈牙利,十个马尔维纳斯群岛。印度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一九八七年干脆把新占领的这片土地设置为一个邦,实现了他最终的梦想。
现在的印度还在不断的发展,海军越来越强大,几十年来,印度把航母视为海上军事实力的首要标志。1957年,印度从英国购买了“维克兰特”号轻型航母,成为战后亚洲最先拥有航母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进一步确立全面控制印度洋、维护海洋利益的“大国海洋战略”,航母地位由此更加突出。在印度海军看来,要“主导”印度洋,就必须拥有两艘航母,以控制印度东面的孟加拉湾和西部的阿拉伯湾;同时还要有第三艘航母作为机动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他“利益攸关”的海域。为实现拥有3艘航母的目标,印度采取了改造、购买、研制“三管齐下”的办法。
1986年,印度从英国购买了2.9万吨的“竞技神”号航母,进行大规模改装后命名为“维兰特”号。2003年12月,印度实现数年的心愿,购买俄罗斯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及舰载机。1999年6月,印度政府宣布,准备建造“蓝天卫士”号国产轻型航母,由16架米格—29K和20架直升机组成舰载机联队,预计在2011年形成战斗力。如果印度海军的这一规划能顺利实现,那么到2012年前后,印度海军将拥有一支以3艘航母为核心外加约200艘战舰的超级舰队,不仅规模名列亚洲第一,还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确保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