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节 步步为营(六)(1 / 2)

曹­操­并不是什么缺心眼的人物,在自己的智囊团面前公开内应,除了把蔡瑁的后路切断,逼得他不得不加快动作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试图营造一种荆州本土集团已经土崩瓦解的声势,为自己的南征行动创造舆论优势。

毕竟刘表不同于袁绍、袁术这些劣迹斑斑的诸侯,那可是如假包换的汉室宗亲和清流前辈,主政荆州以来也多有善举,口碑还算不错。若没有正当理由,曹­操­也难免师出无名。www@

果然在打与不打的问题迎刃而解之后,如何打的问题又浮出了水面。一向惯于求稳的荀攸、程昱主张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之势派­精­锐部队闪击刘备,直扑襄阳城下,在蔡瑁等带路党的引导下,直接拿下荆州首府——襄阳,不给刘表集团沿汉水从容布防的机会,在汉水平原就解决战斗。

而一贯善用奇谋的郭嘉、贾诩则主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建立稳固的后勤补给线,从汝南开始逐步压缩刘备集团的回旋余地,逼迫他们采取正面决战的打法,消耗其有生力量。对于蔡瑁等则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让其在襄阳一线切断刘备南撤的路线。只要­干­掉了刘备,荆州不过是大军囊中之物。

几位军师都言之有理,各不相让,结果就吵了起来,这在曹­操­主持的军事会议上还是首次。

“兵贵神速,我数十万大军取泰山压顶之势,自然长驱直入,只要大军兵临襄阳城下,又有蔡瑁水军为内应,荆州岂不是可传檄而定?”

“仲德之言谬矣。荆州汉水以北各县早已成为刘备驻防之地,其兵锋直逼穰城。纵然大军南下,又如何绕得过刘备人马?”贾诩出言反对。

“文和过虑了。丞相此次用兵,所图者,非刘备耳,乃荆州也。况刘备用兵一向狡猾,从来都是先思后路,蔡瑁水军既然已经归降丞相,刘备后路已断,唯一可去之处便是江夏。其人马多为步卒,丞相可遣­精­骑半路击之,则备一战可擒。”荀攸反驳道。

“公达之言甚合道理。纵然刘备不过汉水,其粮草多赖与荆州。我先取襄阳,刘备便难以坚守,待其粮尽,自然溃败。那时纵兵击之,可获全功。”程昱又补充道。

“刘玄德岂是坐以待毙之辈?若我是刘备,让出襄阳又何妨,只要赶在我们前面夺了江陵便是。此城乃蔡瑁水军旧时屯兵之所,荆州军实大半在此,以刘备、陆羽之能,何愁不能在荆州立足?”贾文和老谋深算,直到此时才说出自己内心所想,此言一出,四下里一时无声。这个可能­性­虽然不大,但胜算极高,很可能使曹军的南征计划成为泡影。

程昱梗了梗脖子道:“既如此,更应火速出兵,抢占襄阳、江陵等要冲,岂可取步步为营之势?”

“哈哈哈,仲德公,若是直到现在我们还弄不明白刘备是靠什么东西和主公争天下的话,那我们真是白白在汝南吃了一场大败仗。”

若是别人说这话,­性­格桀骜,脾气暴躁的程昱非跟他­干­一架不可,但惟独郭奉孝说这话,程昱只能­干­瞪眼。

你程昱只不过吃了一场败仗而已,还是力战到最后一刻,可以说完全不用承担责任,只是丢了面子。我郭奉孝可是身为阶下囚,里子面子全都丢光了,用周星驰的话说:“想跟我比惨,你还不够格啊!”

大家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儒门弟子,碰上一个用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知识分子,那就等于**有文化,只能退避三舍啊。

郭嘉这话连曹­操­都扫了进去,可曹­操­却依然含笑不语。郭嘉转身对曹­操­点了点头:“主公和刘备要争的,不是荆州,而是人心。试想一下,就算刘琦蔡瑁全军向主公投降,我们又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在荆州站稳脚跟?我们带去的人对荆州乡土人情一无所知,全部启用本土人士的话,大军的后勤又能得到几分保障?千里运转之费,如何能支撑大军做长途奔袭?既然不能速战速决,那自然要步步为营。”

“可万一刘备率军夺取江陵,我军当如何应付?”

“刘备和我们一样都是客军,想要在荆州立足,没有民心是不行的。他若弃民南下,便失了民心,纵然得了江陵,亦不过一隅之地,岂能Сhā翅而飞?只要荆州水军全甲来归,假以时日,待民心向我,刘备,一战可擒也。”

“哈哈,奉孝风采,更胜当年胜袁绍之时。诸公勿须再做争论,用兵之道,在于随机应变,刘表老儿尚未归西,吾等不妨再耐心等候一时。”

众人散去,曹­操­回到后堂,跟随在身后的曹昂问道:“父亲,今日之争,谁人为是?”

“呵呵,主公所言各有道理,吾儿之意若何?”

“奉孝先生之言,似乎更有道理。儿曾败于陆羽之手,此人极善鼓动士气,部下皆不惜死战,想必也是受刘备影响。”

“然也,大耳贼素来能得人死力,确是为父之劲敌。他在新野盘踞多年,四处招贤纳士,无非也就是在争夺人心,企图占据荆州罢了。”

“那父亲是否应该如奉孝所言,调整进军方略?”

“你有所不知,奉孝只知军事,不通政治。蔡瑁、蒯越之辈,虽然名为归顺朝廷,实则背弃旧主,献父母乡土,荆州之民岂能不对其恨之入骨?为父若用了他们,这荆州还能呆得住么?”

“那怎么办?”

“刘表老贼虽然无谋,但他却能留住人。荆州多有北方难避战乱之士子,其中有不少已经归附为父,但更多的还留待荆州,他们在荆州多年,只要我们能大胆提拔,何患无人可用?至于蒯越等辈,既然他们想要归顺朝廷,便送他们去许昌陪在天子左右好了。”

“父亲高见,这么说来,父亲要在襄阳待上一阵子了?”

曹­操­一愣,看了大儿子一眼,喜道:“吾儿甚有长进,此言甚当。”

“这是父亲教导有方,那刘备又该如何处置?”

“不难也。其若在汉水以北死守,不过是坐以待毙。吾料其必然东渡汉水,退避江夏,连结孙权对抗为父。若奉孝所料,其若南下江陵,兵少则襄阳蔡瑁必然拦阻,其事不成;兵多则北方防务空虚,我大军长驱直入,刘备就会失了民心。”

“父亲料事如神,刘备今番左右为难矣。”

“呵呵,非也。为父与刘备交手甚多,此人虽善于笼络人心,但其毕竟实力不足,难以保民。虽能得势一时,终难逃一败,民意者,亦天意也,天下,有能者居之。无能之辈,纵然窃据大宝,又如何挑得起这万里江山?如三岁小孩舞锤,未能伤敌,则先伤己身。”

“父亲见教的是。”

“只不过诸公各有道理,尚需一人为我一决。”

“何人?”

“许昌荀令君。”

“赵累,这一季的麦子收了之后,就组织各县屯户南撤,沿途都有人照应,要提早组织抢收,哪怕少打一些粮食,也比留给曹­操­好。”

“季弼,老弱和­精­壮要分开行军,不能混编。库存的武器一律发下去,凡十六岁以上男子一律武装。要动员百姓尽量轻装简行,粮食一律上缴,集中人手全部做成­干­粮,实行配给制。告诉百姓,只要人活着,刘皇叔给他们安家。”

“军师,这屯户大概是愿意跟我们走的,可是各县百姓怎么办?”

“曹­操­毕竟是大汉的丞相,不会对百姓下手的,只要愿意留下的,一概不许为难,更不许抢掠。”

“是,军师。我们这就去办。”

“云长将军,你部要确保一万人的­精­锐,在坚壁清野完成后,立即南撤,在新野一带登船,由汉津渡往江夏运动,进驻夏口,接替甘宁所部防务。”

“关某领命。”

“云长,你部关系全军后路,保重。”

“军师保重,请告诉大哥,关某绝不辱命。”

“好,我一定带到。你们的事情还很多,主公也该回来了,我就不打扰了,告辞。”

“恕关某不远送了。”

曹­操­在邺城召开军事会议的同时,陆羽巡视汝南防务结束,回到新野,刘备军的坚壁清野行动开始发动,同一天,高顺、陈登接到命令,动身前往穰城。不久,穰城以西诸县亦开始进行战争动员。

第四十四节 步步为营(六)

“什么,蔡瑁竟然不让主公面见刘表?”虽然知道蔡瑁铁了心要投降,但把自己的老板兼姐夫软禁,陆羽倒还真心佩服蔡瑁的胆量。如果原先的历史,刘备无法对蔡瑁起到牵制,但如今,蔡瑁依然无视刘备的力量,足以说明他的背后有人撑腰。

“正是如此,汉魂,有什么问题么?”刘备很奇怪陆羽的反应,这个闭门羹,刘备在出发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www@

“蔡瑁既然有胆量隔绝内外,说明荆州的大佬们已经达成一致了。无毒不丈夫,既然扯下面子不要了,那就无所不用其极。必要的时候,只要一服汤药,就能送刘表归西,可我们还需要时间来布置。”

“能不能想办法拖延一下曹贼的部署?”

“麦熟之前,无论如何曹­操­都要出兵的。我已经交待陈矫组织抢收了,现在还有最后一步棋,能不能奏效,只能看天意了。”

“天意?”

“区区一个张羡父子,就使得荆南四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张羡曾遣使与曹­操­相通,想必曹­操­也不愿荆南四郡复叛。蔡瑁要献的荆州全土,不仅仅是区区一个襄阳,若我们能从中做足文章,或许曹­操­还会耐着­性­子等等蔡瑁。毕竟,曹­操­和我们一样,不希望荆州残破。”

“可我们与荆南势力素无往来啊。”

“之前刘邕曾说过,零陵太守刘度自称为汉室宗亲,可朝廷一直未予承认,如果主公能认下这个亲戚,或许可以把他拉过来。而且刘邕祖父现为御史中丞,执掌台阁,素有名望,我们托刘邕带信,刘度不会不买账。”

“有把握么?”

“也不求刘度立即表态,只要他不答应韩玄即可,等到时机成熟,再站到我们这边就是了。主公亲笔写一封信与他,以显诚意。”

“好,我这就去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