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节 步步为营(二)(1 / 2)

整个里面,被罗贯中扣上历史黑锅的不知凡几,除了最近才翻过身来的曹­操­以外,还有两位同志深受其害,一个是周瑜,一个就是庞统。周瑜还算还,至少看过三气周瑜的都知道,这是犯了文人相轻毛病的老罗在糟践一个大帅哥,至少还能对周瑜报以同情之理解。

但是庞统就惨了,直到现在,哪怕是在小说这个层面上,能够真正还原庞统历史形象的,反正我是没看见过。就算是后来我学了历史,在庞统和诸葛亮之间也有一段难解的历史公案,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们就来为庞统正名。www!

作为荆州本土年轻一辈的带头大哥,司马徽甚至称之为“南州士之冠冕”,所以庞统甚至在名声上还要超过诸葛亮。至少诸葛亮的“自比管仲、乐毅”只有四个人承认。和诸葛亮不同,庞统很早就在荆州做了功曹,负责人事。这可是当时绝对的要职,是经常可以出现在领导视线之内的。可是庞统­干­了些什么呢?

“­性­好人伦,勤於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

嘛意思?作为一个人事官员,庞统一天到晚就是埋头当孝子,对侍奉父母长辈恭恭敬敬,作为人事官员,主要就是负责考评荆州大小官员的业绩,有人问他的话,庞统都是替别人说好话,甚至往往言过其实。

时间一长,有人就问他,你小子怎么老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想收买人心啊!

庞统却自有道理:“现在世道纷乱,人心不古。好人本来就少,如果再不让他们的事迹得到宣扬,那么愿意做好人的就会更少。现在我说了十个人的好话,哪怕有一半是谬赞,不是还有五个人得到褒扬了么?这样也能使人们受到正道的教化,风气得到改善,有志向善的人得到勉励,难道不很好么?”

水镜先生号称“好好先生”,看来庞统是真的得到真传了啊。

可问题在于,庞统这种功利的实用主义,在传统的清流份子里面肯定是不受欢迎的。至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是肯定和他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尽管他们师出同门。

专门为别人说好话的庞统名气越来越大,直到周瑜平定南郡,庞统也出任了南郡太守,成为东吴势力的重臣,甚至还负责护送周瑜的灵柩回到吴郡。由于名气大,等到庞统回任的时候,东吴的全琮、陆绩、顾邵等都前来送行。临行之时,庞统把三个人点评了一番,这个我们留到后面再说。

以上不难看出,庞统作为荆州本土的知识分子,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坚持汉家正统的清流份子,固然没有跟随曹­操­北上,却也没有跟着刘备南下。这对于庞统日后在蜀汉的资历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制约。

那么与水镜先生来往甚密的刘备难道没有听说过庞统么?不可能,庞统作为功曹,也算是经常出入刘表府衙的红人,只要刘备有心,绝不可能对他一无所知。坏事的恰恰就是庞统的那张嘴。

言过其实,是刘备对马谡一针见血的判断,而在此时,这大概也是刘备对庞统的判断,甚至这个判断有可能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不然他没有理由放过已经出仕的庞统。

而第一个发现庞统才­干­的就是同样才华横溢而受到孙权压制的周瑜,所以庞统与周瑜的合作应该算是很愉快的。可惜,这段合作仅仅维持了一年多时间,就因为周瑜的去世和刘备借荆州而告终。当庞统回到江陵太守任上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位子上坐着的却是刘备的小弟——张飞。

本着对本职工作的负责,庞统向刘备做了一个交接,作为原先周瑜任命的南郡太守,刘备当然只给了庞统一个从事的闲职,远远地打发到了耒阳当县令。耒阳在桂阳郡和长沙郡交界之处,一个“南士之冠冕”被发配到了偏僻的荆南一个百里小县当县令,庞统的郁闷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既然郁闷,那就少不得借酒浇愁以作发泄。很快,庞统酒后误事的消息就传到了刘备耳朵里,等候多时刘备很快免去了庞统的官职。这个时候,庞统的人脉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作为周瑜最亲密的战友,鲁肃对于庞统的才­干­还算是有所了解的。为人厚道的鲁肃写了一封信给刘备:“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这个时候本来早就应该出场的诸葛亮才在刘备面前替庞统求情。

出于对诸葛亮与鲁肃的尊重,刘备召见了庞统,而正是这次对话改变了庞统的机遇,目光敏锐的刘备很快从言谈中看出了庞统的才­干­,一夜之间,庞统加官至百僚之首的荆州治中从事,很快又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一同参与军机大事。

刘备对庞统可谓是信任有加,庞统对刘备也是肝脑涂地,这两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问题,而恰恰是与庞统师出同门的诸葛亮在庞统之前受到冷落的时候为什么一言不发,而直到远在东吴的鲁肃都写信前来为庞统求情之后才有所行动。